最近,一只粉色头发白色身子像狗一样的生物横扫了海外游戏论坛,其势头也终于开始蔓延到国内。12月6日当日,在某NGA老哥发起一个拼团贴后,更是创下一天近500单的下单量。
这只来路不明的粉毛生物到底是何方来物。在这里笔者想基于二次元用户需求的大命题下对其进行个人视角的解构。也欢迎路过的朋友们留下自己宝贵的意见。
起源:
2023年4月27日,某二次元游戏更新了他的半周年活动。活动剧情里一位粉毛大小姐角色手刃好友——含泪宣誓——最终粉切黑的变化让玩家们深深的记住了这个粉毛角色。主线里腹黑阴险,让主角团做炮灰消耗敌人力量的“卑鄙小人”,居然曾经是立志守护人类,单纯善良的大小姐。这样的反差势必冲击力十足。同时也为后来的meme爆发埋下了种子。
萌芽:
对某一形象突出鲜明的角色(通常为反派/负面形象)进行脸谱化取乐,也可谓是冲浪老哥们的传统艺能了。而这位人物弧光如此清晰的角色,自然会有其喜爱者创作她的二创内容。有部分玩家在谈及这个粉毛狗的meme起源时,半带调侃的说这位角色是这款游戏的“蔡徐坤”,玩家因为讨厌她所以做表情包黑她,最后因为表情包本身的魔性走红。我本人并不认同这一说法。回想起这位角色当初的形象,又何尝不是和这粉毛狗一样单纯呆萌呢?想必那位画出这一meme的玩家,一定处于对这个角色的喜爱。而看到这个形象,不知各位有没有想起曾经红极一时的,魔性程度不相伯仲的另一个meme。
没错,是基于fate呆毛王形象的padoru(padoru —— 驼鹿奔跑的拟声词),原图是戴着圣诞帽拖着礼物袋奔跑的呆毛王。从形象外观和部分meme氛围的相似度上,我们有一定理由推测作者是在padoru的启发下创作了粉毛狗的形象。同时在粉毛狗大热之前,也曾经有过该游戏的另一位角色Q版梗图流行的风气,但最终停留在小数核心圈层中,未能破圈。
现在想来,可能是该角色在主线剧情中戏份较少,同时其剧情集中在前期,后期基本看不到她的出场,同时形象塑造得不够深入,导致玩家对该角色认知度较低,最终没有达成大范围传播。这次粉毛狗meme形象的破圈爆火,体感上是在7 8月份左右,以该形象为原本创作的meme开始井喷。但无论从该游戏对应时间的版本剧情或者是其他方面来看,似乎都无法解释这个meme破圈的时机。于此,个人想提出自己的观点:“从出现到爆火这一时间段,是群体对某一个集体符号认同,从小圈层渗透到破圈所花费的时间。”(相关理论可以参考笔者往期聊GAL和二次元社群内容的文章。)
在这里,笔者想引用另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碧蓝档案的一个颜文字:
该颜文字刚出现时想必不明觉厉的人会比较多。但在结合游戏本体的内容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是对游戏本家内容中玩家形象进行抽象化后的颜文字。而这一颜文字,也在小圈层的反复使用下,最终和这一搞怪魔性的简笔画形象,融入到各种玩家二创中,最终被广大玩家接受。形成了玩家们看到后都会会心一笑“原来你也玩BA”集体符号。
而这次的meme爆火,笔者认为一定程度上也能参考这一传播路径。
在半周年剧情戏码拉满且后续主线也保持拥有戏份的桃乐丝,其鲜明的角色塑造促使玩家产出该meme,而因padoru在对应核心玩家群体中留下的集体记忆,让同样呆萌的桃乐丝粉毛狗形象也比较快的能够在小圈层中达成传播。之后随着主线剧情的推进桃乐丝的人设形象持续强化,游戏本体与尼尔联动获得的额外声量,以及在圈内有一定粉丝积累的内容博主musan pro创作的魔性二创中使用的该meme形象,最终引爆了该meme的热度,最终达成破圈。
至此是笔者对该meme从出现到火起来的个人复盘。也欢迎各位交流不同的论证思路。
而作为本文的余兴,笔者于此想指出许多跟风立项二次元项目,却只抄了个皮学不到灵魂的团队们没有意识到的一个误区。
二次元用户最需要的是什么?立绘质量?剧情?战斗玩法?软色情?或许吧。但个人认为上述几点,都可以用“二次元长板效应”解释,二次元游戏的成绩,不取决于短板有多长,而取决于长板有多长。(有机会再聊)
MementoMori——锈之魔女 A.A
最重要的,也是不可获取的一点。是集体认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二游要专门掏空心思给玩家们起一个诸如“旅行者”,“博士”,“指挥官”一类,有强区分度的称呼的原因。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在称呼二游时,我更愿意使用日本对这类游戏的称呼“social game”。玩家玩的不只是game,还有social。而单纯的差异化称谓,是不足以支撑玩家体验到的social的。这时,就需要另一part,UGC内容生态中的身份认同。这也是某游戏最著名的梗“原来你也玩××”,以及该公司斥巨资在B站建设内容生态,以至于B站被戏称“米站”的原因。
“我都不敢想象,玩一个找不到人聊的二游有多孤独。”这是笔者和业内友人闲聊时突发奇想却又觉得恰如其分的一句话。而结合前文提到的meme,其传播核心驱动力,个人认为正是玩家追求的集体认同,而构筑集体认同,需要一个集体符号。这一魔性的meme便成了最好的实现载体。该meme在小圈层中被反复使用,核心小圈层中的集体认知达到一定程度后,再传达到更广阔的泛用户群体。最终传播链条闭合。仅此而已。
感谢能听笔者半夜思路混乱的论证到最后。抛砖引玉,欢迎路过的各位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