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這句話常常被人們用作熟人見面的寒暄語,很多人都會將這句話中的“三秋”理解為三年,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這句話出自《詩經·王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詩裡有三個時間概念,即:三月、三秋、三歲。“三月”“三歲”很好理解,就是三個月、三年的意思。而“三秋”比較抽象,具體指多少時間也有不少爭議。
有人認為“三秋”是指三個月,秋天分為初秋(七月)、仲秋(八月)、季秋(九月);也有人認為“三秋”是三個秋天之意,也就是三個季度,九個月;還有認為解釋“三秋”是指經過了三個秋天,也就是三年的時間。
如果從詩經中的本意來分析,“三秋”指三個季度也就是九個月可能更合適。這句話在詩經中在表達情感的時候,用的是情感不斷遞增的方式。首先是說一日不見你呀,如過了三個月,再一日沒有看到你呀,感覺過了三個季度,再一日不見你,感覺過了三年。
隋唐時期的著名經學家、大儒、易學家孔穎達也對此作出過註釋,“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
不過,“三月”“三秋”“三歲”都是形容時間的漫長,用以表達出情人之間這種天天想念的心情,僅是一種誇張的手法,具體指多長時間,其實並無意義。
那麼,現實中盒友們有沒有能令自己“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