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这句话常常被人们用作熟人见面的寒暄语,很多人都会将这句话中的“三秋”理解为三年,其实这是不正确的。
这句话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里有三个时间概念,即:三月、三秋、三岁。“三月”“三岁”很好理解,就是三个月、三年的意思。而“三秋”比较抽象,具体指多少时间也有不少争议。
有人认为“三秋”是指三个月,秋天分为初秋(七月)、仲秋(八月)、季秋(九月);也有人认为“三秋”是三个秋天之意,也就是三个季度,九个月;还有认为解释“三秋”是指经过了三个秋天,也就是三年的时间。
如果从诗经中的本意来分析,“三秋”指三个季度也就是九个月可能更合适。这句话在诗经中在表达情感的时候,用的是情感不断递增的方式。首先是说一日不见你呀,如过了三个月,再一日没有看到你呀,感觉过了三个季度,再一日不见你,感觉过了三年。
隋唐时期的著名经学家、大儒、易学家孔颖达也对此作出过注释,“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
不过,“三月”“三秋”“三岁”都是形容时间的漫长,用以表达出情人之间这种天天想念的心情,仅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具体指多长时间,其实并无意义。
那么,现实中盒友们有没有能令自己“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