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社一直以“眼光獨到”、“精品獨立”為標籤發行各色各樣的體量較小的獨立遊戲,而他們發行的遊戲無論是在遊戲玩法、故事題材還是藝術風格上總能做到獨樹一幟,在標準的工業化流程浪潮席捲下,偏安一隅,去成為那個與眾不同的“發掘者” 。而《Card Shark》這一作品,其實就是對D社發行模式和理念最好的詮釋。
《Card Shark》的官方譯名為“千爵史詩”,民間戲稱“出老千”模擬器,遊戲的玩法返璞歸真卡牌遊戲的最本質——撲克牌,遊戲沒有花裡胡哨的屬性,也沒有聊勝於無的數值,而有的只有最簡單、最普通的“比點數”,遊戲判斷獲勝失敗的條件也就僅僅只是“你”的牌是否比對手的牌大。當然如果遊戲的整個流程都僅僅只是看臉抽牌比大小,自己碼個程序就可以樂呵樂了,所以《Card Shark》不走尋常路地將遊戲的主要玩法,或者說是主要流程都聚焦到“出老千”上,贏得對手的條件很簡單,但是如何去獲得最大的那張牌,或者如何確定自己的牌比對手的牌大,亦或者儘可能讓對手拿到小牌,卻充滿無數種可能性和玩法。最基礎甚至可以說是拙劣的——給對手倒酒的時候偷看他的牌,然後用不同的花色大小所對應的擦桌子順序將信號傳遞給隊友;亦或者隊友將事先準備好的第二副牌塞在你的口袋中,藉著舊瓶裝新酒的理由躲在房間裡按順序挑出大小牌分配給隊友和對手,以此確定下一局的獲勝優勢。
《Card Shark》十分傳統且謹慎地把新招式的習得分散到遊戲的零散流程中,並恰到好處地將之與實戰練習相結合,儘可能把學習的正反饋最大效益地回饋給玩家。流程的設計中甚至還會存在無限刷錢點(對手的金幣是無限的,但是你要在對手警覺度和收益之間做出選擇和取捨,死亡復活需要一定的代價),以供玩家熟練自己的技術,亦或是賺取足夠的金幣。但是局部關卡的隨機性佈置還是有些不夠,我在刷錢點來回逗留屢試不爽,提供給我的“出千選擇項”中“偷牌”這一招式的存在感十足,而我正擅長於
先不談《Card Shark》的油畫風格,出千這一題材讓我一瞬間想到的是好萊塢電影《決勝21點》,當年偶然觀影,便對21點和其中的算牌原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決勝21點》其實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其人物原型是一位MIT的華裔高材生,他建立了一套獨屬於他們團隊的算牌理論,然後在牌場上和隊友打手勢傳遞信號,從而席捲整個Vegas賭場,當然最後他們被永久禁止入內。《Card Shark》這一遊戲的靈感是否來自於此我無從得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其傳遞信號的思想和精髓與MIT團隊(後來他們出過書,詳細講解算牌的原理)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Card Shark》套上一層像素油畫風后,講述的卻是一個充滿濃厚歷史氣息的故事,主角是一個酒館的服務生,在某天兢兢業業的工作中被資深老千、偽貴族“伯爵”所發掘,拉入團隊,然後開啟了自己的“輝煌人生”,在遊戲前期主角扮演的都是輔助伯爵的“打工人”角色,也就是作為傳遞信號的那一個人,當然了,在團隊把戲即將露餡的時候,靈機一動將撲克牌塞入對手夥伴的口袋中逃過這一劫,這樣“驚天魔盜團”式的英雄行為,讓配角也能救人與水火之中,過了一把主角的癮。
總的來說,《Card Shark》其橫向玩法上的豐富所帶給我的驚喜是遠遠大於其向深度不足所產生的疲軟效果的,遊戲沒有采用大段的動畫演出硬塞給玩家“強敘事”,也沒有用激烈的言語來強調人物的“衝突對立”,遊戲的敘事風格成熟穩重,線索細節隱性地潛藏在遊戲的細碎玩法之中。遊戲的人物形象鮮明,故事導向性明顯,雖然被迫限於線性體量(很可能是開發規模和成本的限制)的緣故,並未能將其玩法的多變發揮到極致,但就目前的成品質量而言,我只能說,D社的眼光,還是如往常一樣毒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