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深諳“必先利其器”的數碼愛好者,這兩年對移動辦公的需求逐漸從冷門,走向了邪門。之前看著是小甜甜的天選Air14,用了幾個月之後,就徹底變成了牛夫人,給我的感覺就是還是不夠便攜,於是就開始研究起用一個最近越來越完善的掌機來做隨身機型的想法,畢竟surface現在價格貴的離譜不說,性能還不行,相反這兩年的新形態PC越來越多了,可玩性和性能表現都越來越強,於是就有讓我再補充一臺新形態PC的想法。
結果就讓我盯上這臺OneXPlayer遊俠X1,相當於是掌機和二合一平板電腦的融合態,也就是新的“三合一”,機身更小,性能也非常強,此外,相較於傳統掌機10.95寸的機身給了散熱結構足夠的空間,避免過熱降頻的死循環,多形態又增大了使用場景。所以在這次雙11的促銷下,也終於是有機會成為了機主。
開箱:
入手X1之前,OneXPlayer這個品牌,對我來說就非常陌生。從觀感上來說,完全屬於是一個異類。產品就是圍繞小尺寸屏幕搞研發。
我這次入手的是Core Ultra 9 185H 32G 2T的全滿配版本,入手價7XXX,同配置還有個8840U版本,但是我還是選擇了稍貴一點的U9 185H版本,主要原因除了U9逼格更高且是標壓版本性能上限更高之外,Intel版本的核顯視頻編解碼性能更強,對於剪輯牛馬來說非常實用,而且大存儲也一步拉滿了,雙11時候只差幾百塊,當然一步到位上U9了。主機、鍵盤和手柄的外包裝設計上比較統一,鍵盤盒邊還有方向鍵、功能鍵的圖樣做點綴。手柄還有專門的收納包,
包裝是品牌招牌的橙紅+黑色,不知道後面會不會有EVA的聯名版本。
盒底有各類認證信息,和配置信息,目前X1 Ultra版只有一個版本就是U9 185H 32G+2TB的版本,大硬盤塞大遊戲,也能有效減少容量焦慮。
內件有個說明書,還挺萌……先放一邊
此外就是充電器和本體。
衝電器最大輸出20V5A 100W。充電線是一條織物防纏繞線 ,傳輸速率USB 2.0,這套就先不帶了。
本體底邊是與鍵盤連接的磁吸接口,正面除了LOGO之外,頂部還有攝像頭,屏幕紙面實力也是相當強,2.5K、120Hz、10點觸控、DC調光、色域容積DPI-3 100%的LTPS屏。高分高刷全佔,具體表現得好好感受感受。本體大小和Windows小平板Surface Go類似,厚度上則厚的多。
機身右側有帶有防塵塞的手柄接口、TF卡接口和3.2 A口還有揚聲器開孔。A口的設置極大的擴展了易用性,接個鼠標適配器之類的,不用拖小尾巴。
對應的左側則是兩個USB 4.0 C口、手柄接口和揚聲器開孔。
自帶的磁吸保護殼起到支架的作用,下部可彎折。
屏幕左手邊一側的頂部設計了帶有防塵塞的Oculink接口+3.5寸融合音頻口,音量鍵、帶有指示燈的電源鍵。
散熱出風口和控制自帶軟件的Turbo鍵則在左側。Turbo按鍵的具體情況後面會實測。
取掉防塵塞後,可以看到兩側手柄除了磁吸還有卡扣鎖止結構,確保了遊玩時候手柄的穩定性
背部除了散熱孔之外,還有哈曼參與調音的Harman AudioFX LOGO。
帶上磁吸保護殼之後,機身的RGB燈和散熱開孔還是通過鏤空露在外。
機身就看到這裡,來看主要附件的鍵盤。磁吸鍵盤的保護盒和主機包裝盒採用家族式設計。
帶有2檔可調背光的鍵盤,F區和上下方向鍵採用了半高設計,Home/End/Pgup/Pgdn集成在Fn+小鍵盤中。機身大小所限,觸摸板呈長方形,大小有限,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完全平鋪在平面上,而不像surface一樣在模具設計上認為製造一個墊高,手腕不累,這點好評。
親膚材質包裹的鍵盤一角有一塊帶有品牌LOGO的小尾巴。
ASWD做了品牌橙紅色的異色處理。印刷清晰,整體觸感上,觸感適中,打字不難受。
安裝好後,就變成了筆記本形態,雖然觸控板面積不大,但是因為本身是10點觸屏的。算是實現互補。
非要吹毛求疵的話,大概就是背蓋如果能採用一體化的設計就好了……
插書櫃裡就算是丟了,都不好找出來……
加上背板和鍵盤整體厚度2釐米左右,其實厚一點完全可以接受,散熱什麼的表現都會強非常多,手感也更好,之前的二合一為了追求極致輕薄犧牲了性能和體驗完全是本末倒置。不管怎麼說,11英寸左右的尺寸在便攜性上無疑是值得稱讚的。
最後來看手柄。收納包拉鍊有便攜提手,但是實際上增加了攜帶體積,看個人選擇吧。
內容物包含快速入門指南、左右手柄、帶電池的無線中間艙和四向按鍵替換件。
連接完全體之後可以通過接收器和主機適配連接,兩個搖桿還帶有RGB燈效。中間艙除了充電口、“Start”和“Select”按鍵之外,中間還有一個鏤空,也是個RGB燈。
背部除了快拆按鈕外,還各有一個可定義的按鍵,我個人習慣上是中指能覆蓋到。但是實際上感覺用處不大……還是小時候FC玩的太多了。
A口的接收器還專門配置了一個帶蓋的收納倉,這點好評。
肩鍵和扳機鍵(也就是俗稱的L1/L2)的手感體驗下來感覺非常出色,反饋很靈敏,手感也不錯。各位在打遊戲時候,是用食指控制兩個鍵還是食指中指一塊上呢?
和普通版的XBOX手柄的對比。尺寸上更“迷你”一點,造型上更“憨厚”一點。
此時,相較我之前的心頭好,如圖所示,還是小了很多的。
:
重量:
本體重量為805克,和surface差不多,但是配置要強很多很多
手柄加接收器重量為186克
本體加手柄套件重量為926克
加鍵盤和背蓋的筆記本電腦模式則為1226克。
上手體驗:
我對遊俠X1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實現辦公替代功能,作為Ultra 9 真·旗艦首發時已經體驗過的老玩家,16核22線程,(6P核、8E核、2LP核)CPU性能和編解碼性能我是非常認可的,但是在掌機中,PL1/PL2肯定有著嚴格的規定,這裡就要引出X1最核心的控制檯,OneX Console,功能幾乎是包羅萬象,從菜單裡就能看到,6W-35W的CPU性能調節、開關睿頻、RGB燈效、亮度音量,無所不包。甚至還能拜入風靈月影宗門!
此外,他還是遊戲庫界面的終端,還支持手柄編程和性能/RGB/OSD等一系列功能的設定,值得一提的是,他可以設置開機顯示,相當於第一屏。雖然和SteamOS不能比,但是能看出開發上的用心。
CPU-Z
我對6W、15W、35W性能分別作了測試。
分別打平4790K、1700X和11900K。
GPU-Z,滿血ARC Graphic。
R20、R23
R23的結果可以說我還是比較意外的,13000分已經是7840H的水平了。相較多核,單核更是炸裂,主要是35W對單核性能釋放完全夠用了。
固態採用2280版本的PCIE 4.0 x4 NVME,型號是Acer N7000。這條我還算比較熟悉,主控是聯芸的MAP1602A,NAND顆粒全部採用長江存儲,封裝生產則是佰維。支持NVMe 2.0協議。
速度上看,也是PCIE 4.0 x4下的旗艦級水平。讀寫7000/6000+
屏幕型號BOE0A23,從型號上來看,來自京東方,又是一款國貨,色彩表現上看,色域表現和色域覆蓋上水平非常高,特別是SRGB色域容積達到150%+,在亮度表現上實測居然也有接近550nit。能滿足一般室外使用的條件。
35W的充電狀態下,3AIDA64 10分鐘,P核主頻在2.4GHz,溫度大概在78度左右,而此時鍵盤觸摸板位置的噪音大概在44~45分貝。放在迷你主機上來說,屬於中等水平,但是考慮到機身條件,成績已經優於我的預期。
此外,15W的情況下,E核已經被壓制到了只有900M,溫度不到60度,風扇轉速也很低。基本上可以說是看劇模式了。
辦公和遊戲測試,PCMARK 10 EXTENDED
3DMARK的整個成績接近主流迷你主機的水平,Graphic分數也是接近GTX1650的水平。
TS
FW
NR
CP
最後看看遊戲。這裡可以先在OneXConsole一鍵調節分辨率為1080P。但是對續航可能也沒什麼幫助……
作為我測試的老三樣,電馭叛客2077 720P低,基本可以跑到50幀左右。
黑神話悟空 開啟幀生成,FSR,1920:1200分辨率下,全低FSR也有接近50幀。不得不說黑猴的優化真的很到位。接近正常遊玩的程度。但是這本來也不是我買他的初衷。集顯你歇一歇,玩3A我另有人選。
遊戲加加的跑分也非常公允的表明,185H在CPU方面的強勢,Arc Graphic我只能說你還得練!
綜合來看,U9 185H搭載的Intel Arc Graphic,參數上確實強悍,但是INTEL實際還缺少AFMF2這類幀生成的“黑科技”,XeSS的優化實在說不上好,大遊戲的幀數上非常吃虧,但是好在離電離家的狀態下,有65.02Wh加持的大電池,只要CPU性能控制得當,一般遊戲玩上兩三個小時沒有任何問題。而且遊玩場景可以非常豐富。
我不但隨時可以開機登私服刷幾把督瑞爾、又重新撿起了開不明白的Diry Rally。這個遊戲真是太好了。不是在溝裡就是撞樹了,反正就是不在路面上,本來拿到臥室想玩一會,越玩越上火。
接手柄尋思把生化2撿起來,之前都是用鍵鼠玩的,1080P玩著倒是非常流暢,這讓開門怪給我啃得……
觸屏其實還是GALGAME神器,這裡回味一下鄭途的悲催人生!比較意外的是都2024年12月了,隱形守護者居然還有100+在線!
優化設置:
遊俠X1的這對手柄可以創建按鍵方案對應鍵盤按鍵,這也就給低功耗下暢玩古早RPG遊戲帶來了可能,FLAG先立下,先建個“天之痕”的方案預備著。
RGB搖桿和機身燈效還可以進行單獨設置。
這個手柄幾天用下來,用著還比較跟手,後期我打算貼一套防滑貼。
擴展性:
擴展性方面,2 x USB4.0+1 x Oculink,可謂非常到位。USB-A口也給工作時隨時插U盤等設備提供了便利。
重點談談Oculink,除了需要在主機關機的情況下完成連接外,還是相當易用的,幾乎沒有學習成本。目前我覺得Oculink比較大的問題,就是線材。又硬又短。
這也和信號傳輸穩定性要求有直接關係,特別是對掌機來說,除非線材上有巨大突破,否則實際和掌機形態的適配度還是比較低的。
當然,這也不妨礙我們使用Oculink把它當成一臺桌面遊戲機,而且還可以通過顯卡連接顯示器,A卡I卡外接都毫無障礙,N卡則因為限制需要打補丁。Oculink顯卡塢則沒有更多限制,我這裡用的是銘凡的G1進行測試。
不放心Window自行判斷的話,可以通過設置來應用的調用。
1080P的遊戲幀數都有保證,而且可以從OSD看到,CPU佔用率還是比較低的,Ultra 9的性能確實還是可圈可點的。
雷電四現在也越來越普及,最新主板上都帶有原生接口,未來的使用前景也必定會更加廣泛,各類雷電產品也能越來越便宜,但是目前,廠商少,還沒有捲起來。
生產力場景:
Windows還是有其他系統無法比擬的優勢在的。隨時可以當牛馬,感覺幸福感都變強了。
另外就是剪映,4K素材拖動非常順滑,Intel核顯的視頻編解碼體驗一直是第一的,比不少獨顯都強,這也是我選擇Ultra 9版本的最大原因。
尤其是新版本,AV1導出也快了很多,應急剪輯、隨時調整,真的很方便。
這裡,我再次對提出手機端和電腦端模版不能共用這個餿主意的字節員工緻以祝福,我祝你拉肚子!
充電效率和發熱情況:
上面的場景中,我用了一個在車內拍的照片,再談談補能的問題。X1支持最大PD 3.0 100W,休眠充電功率大概在65W左右,並隨著電量遞減。烤雞時則功率會拉昇至83W左右。
我車內60W MAX的車載接口上,大概是48W,烤機功率53W,亮屏待機更好40W,不會出現越充越少的情況。
機身溫度上看,室溫24度的情況下,35W FPU單烤機10分鐘後,屏幕正面最高溫度48度,邊框充電位置附近最高溫度56度。
帶外殼背面最高溫度是邊框上45.3度,機身溫度依距離風扇位置逐漸提高。寫下邊框可以看到一側溫度接近50度。但是一般不會接觸到這個位置。
長時間待機充電狀態下,電源接口位置46度左右。屏幕背面溫度也超過40度。
感覺這就是優勢之處,單掌機的話只能攥在手裡玩,而X1,溫度很難完成從金屬邊框和塑料手柄之間的跨越,或者乾脆可以用無線手柄玩,品牌對遊俠X1的定位也很明確,可以同時滿足辦公和娛樂需求,這也是讓我最初對它產生好奇的根本原因。
總結:
從整體上來看,對遊俠X1的性能/便攜性表現,我是滿意的,屏幕素質也是頂級的,非常適合帶出門,偶爾玩玩遊戲也比傳統的筆記本電腦方便和專業很多,而且本身作為平板電腦來說,配置足夠高,價格……在二合一平板電腦裡也不算貴,更不要說遊俠X1還有更多的附加功能,是“三合一”。比較遺憾的就是之前曾經發售過的U7 155H 32G 4T的版本一直斷貨,從我個人的視頻剪輯需求上來看,同核心配置的155H確實性價比更高。此外就是對Windows的失望,喊著平板生態多少年了。你們的努力成果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