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包含部分劇透內容,請謹慎閱讀
《艾爾登法環》原型淺考系列以
日文文本為基準,參考英文拼寫進行考據。官中主要譯自日文,延續片假名的音譯被人詬病,意譯也有欠佳之處。
首先從日語角度,聊一聊我認為比較有意思的幾個名稱。
生則同衾,死則同穴
玩家達到圓桌後,會遇到一位女性角色叫做“死眠少女菲雅”。她的設定可以說有些惡趣味、獵奇甚至驚悚:擁抱精壯的小夥子和大姑娘,用來收集生者活力,然後與亡者共眠使其復活。
死眠少女菲雅(死衾の乙女、フィア)
這位角色的日文原名是“死衾の乙女、フィア”。日語漢字“衾(ふすま)”與中文意義相近,所以先從中文講起。
“衾(qīn)”在中文裡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入殮時覆蓋死者的單子,比如《孟子·梁惠王下》的“謂棺槨衣衾之美也”。這個字還體現出死者臥躺的狀態。
二是指睡覺使用的被子。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到“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表現唐玄宗思念已逝的楊貴妃。日本平安時代唐風盛行,比如平安著名文學作品《源氏物語》就深受《長恨歌》的影響。
衾『和漢三才図會』
日語裡的“衾”是平安時代貴族使用的寢具,與中文含義相比,多了一層高貴的意味。當時還有一項貴族新婚禮儀叫做“衾覆儀”,夫妻雙方在新婚初夜躺在一起,女方父母為其蓋上婚被。
與亡者共眠
遊戲中“死衾”一詞用得很貼切,集合“衾”字的多個含義,正好符合菲雅的使命:與尊貴亡者共眠。中文版的“死眠”
和英文版的“deathbed”都缺失一些韻味,更像是睡眠帶來死亡或者臨終前臥床不起的意思。個人認為不如直譯成“死衾少女菲雅”,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遺產。
紅帽少女的小夥伴
前往史東威爾城途中,在路旁破屋能找到少女羅德莉卡,她會送給玩家“靈魂水母的骨灰”。
靈魂水母的骨灰
這隻水母有個可愛的名字,中文版叫“庫菈菈”,譯自日文版“クララ”,是水母(クラゲ)的變形。英文版“Aurelia”暫時沒看出與前者的關係。
努力噴射!
日文名的典故出自 1996 年超級任天堂平臺的《超級馬力歐 RPG》,馬力歐系列的首款回合制 RPG 遊戲。
超級馬力歐 RPG(スーパーマリオ RPG)
“クララ”是遊戲中漂浮的水母狀敵人,英文版叫“Leuko”。
“クララ” 會使用電系攻擊
看來狹間地不僅是宮崎英高主題樂園,還有很多有趣的外鄉來客,以後有機會再一一介紹。
我知道你為什麼戴紅色兜帽了
不得志的葛瑞克
玩家遭遇的首位半神是“接肢”葛瑞克,葛瑞克的日文原名是“接ぎ木のゴドリック”。
幾種嫁接方式
“接ぎ木”指植物的嫁接,而非人體的器官移植。嫁接有兩個特徵:
- 作用於兩個不同的植物體。
- 扦插的結合方式,上部叫接穗,下部叫砧木。
與肢體移植相比,嫁接意象更符合葛瑞克的奇葩造型:身上接滿他人手臂,卻缺少精密縫合的痕跡,更像是粗暴地嵌插在一起,尤其是戰鬥第二階段手接龍頭的莽夫行為。
“接肢”葛瑞克(接ぎ木のゴドリック)
“接ぎ木”不僅聽起來缺乏氣勢,還含有嘲笑軟弱的意味,讓人誤以為葛瑞克或許是位不務正業,沉迷園藝的失格領主。單憑這個稱號,葛瑞克就比各路神仙不知低了幾頭,所以他會向玩家反覆強調自己的黃金名號吧。
英文版的“the grafted”兼顧了移植和嫁接雙重含義,而中文版的“接肢”類似於“接指”,比較中性,聽上去像是這個人曾斷過肢,後來又接上了。我認為葛瑞克的命名可以參考《魔獸世界》的縫合怪,翻譯成“插肢”或者“嵌肢”等聽起來稍微彆扭一些的名字,強調其嘲弄、殘忍和瘋狂並存的荒誕印象。
創造狹間地的那個男人
關於半神們的名稱,還有一個可講的細節。
擊敗持有大符文的領主,玩家會獲得兩樣東西:大符文和回憶。通常來講,玩家在遊戲初期遇到的前四位領主,除了葛瑞克以外,將會是學院的滿月女王、紅獅子城的碎星者以及王城的禁忌之王,擊敗他們會掉落:
- 接肢的回憶、葛瑞克的大符文
- 滿月女王的回憶、未誕者的大符文
- 碎星的回憶、拉塔恩的大符文
- 禁忌之王的回憶、蒙葛特的大符文
回憶前綴是半神稱號,大符文前綴是半神名稱。其中有個特別的組合,學院真正的半神是“滿月女王的未誕子嗣”,滿月女王蕾娜菈本人不是大符文持有者。
這些領主的名稱拼寫分別是:
- 葛瑞克(Godrick)
- 蕾娜菈(Rennala)
- 拉塔恩(Radahn)
- 蒙葛特(Morgott)
四位領主名稱首字母連起來是“GRRM”,正是馬丁全名“George Raymond Richard Martin”的縮寫。不僅如此,遊戲玩到後面會發現,狹間地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名字幾乎都以“GMR”這三個字母開頭。那麼誰才是主宰狹間地的無上意志,就不用我過多解釋了吧。
想在狹間地混,你姓馬、姓丁還是姓坑神?
面紗背後的秘密
講完幾個小典故,接下來開始考據本文的正題。
史東薇爾城(Stormveil Castle,ストームヴィル城)
史東薇爾城通常是玩家首個挑戰的遺產地牢(其實可以從旁邊繞過),也是半神葛瑞克的所在地。遊戲發售前曾多次宣傳這座城堡,除了考慮到攻略順序以外,這裡或許還有其他特殊意義。
史東薇爾城的英文是“Stormveil Castle”,日文是前者片假名“ストームヴィル城”,中文延續了日文片假名的音譯。
我認為本作大部分場景的命名風格與以往差別不大,要麼是陌生語言的合成或變形(比如亞諾爾隆德和雅楠),要麼是直接表現其特徵(比如病村和菩薩谷)。但史東薇爾城不同,這個名稱由兩個常見英文詞彙組成:風暴(storm)和面紗(veil),更像是馬丁的習慣,或者有人故意模仿。
風暴很好理解,這座城堡坐落在風暴山丘上。面紗的意義就比較模糊了,既可以理解成風暴像面紗一樣籠罩城堡,比喻這裡多風;也可以理解為面紗另一個常見意象——隱藏秘密。
聽說這裡有面紗?
我帶著這個疑問走進史東薇爾城。有幸誤入城堡地下,才確定這裡確實隱藏著一個陰暗的秘密。一張奇大無比的扭曲怪臉撲面而來,臉的主人是第一個死去的半神葛德溫,他的死亡導致了法環破碎和狹間地的混亂。所以風暴面紗之城想要隱藏的是艾爾登法環的秘密。
預告片出現過這個場景,少了一些驚喜
很難判斷把半神死亡秘密埋藏地下的人是宮崎英高還是馬丁,採訪提到宮崎英高負責扭曲馬丁創作的那些看起來比較正常的神話故事,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為什麼臉會變得這麼大,或許沒人知道。作為一個考據者,我更關心這個秘密呈現的結構,即面紗與輪環的組合。其中還隱藏了另一個關於馬丁的秘密。
馬丁的“一千個世界”
大部分讀者和觀眾對喬治·R·R·馬丁這位作家的瞭解,始於《冰與火之歌》,也限於《冰與火之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馬丁不僅是創作奇幻小說的天才,還非常擅長恐怖、懸疑和科幻等題材,他在大學畢業不久,憑藉短篇小說《晨臨霧逝》同時拿下雨果獎和星雲獎的提名,至今為止共獲得四次雨果獎和兩次星雲獎。
馬丁曾構思過一個世界,人類掌握星際航行技術後,離開地球前往宇宙各處。彼此隔離經歷漫長歲月,形成無數迥異文明,這個世界觀被稱為“一千個世界(Thousand Worlds)”。
人類探索宇宙遭遇了哈蘭甘人和費迪安人等外星文明,並與之展開長達數個世紀的“兩面戰爭(Double War)”。
哈蘭甘人(Hrangans)奴役了眾多其他異星種族,他們具有複雜的生物形態,個體差異很大,每個族群只有“主腦”才擁有智慧。直到哈蘭甘人戰敗,人類都沒有與他們成功交流過。費迪安人(Fyndii)則更注重精神層面,社會以部落為單位,成員之間擁有心靈鏈接,而那些喪失心靈鏈接的“思障者”,將會被族人拋棄。用現在眼光來看馬丁創作的這些設定,應該都不會感到陌生。
“誘惑者面紗”和“烈焰巨輪”在這張星圖右側(by caffeine2 from DeviantArt)
“一千個世界”的宇宙中,靠近古地球的部分星域是失序星域(Jambles),失序星域以外是外域(Outworlds,或稱邊緣星域)。兩個星域的界線是一團星際塵埃,名為“誘惑者面紗(Tempter’s Veil,或稱騰普特面紗)”。受面紗遮擋,失序星域以內難以觀察到外界,尤其是外域的天體奇觀“烈焰巨輪(Wheel of Fire)”。換句話說,誘惑者面紗隱藏了烈焰巨輪的秘密。
馬丁創作的科幻故事,除了少數個例,幾乎全部都是基於“一千個世界”宇宙的不同歷史階段,比如《沙王》、《圖夫航行記》、《光逝》等等。這些作品隱藏著不少有價值的考據信息,以後我們會提到。限於主題,本文只考據與風暴面紗可能有關係的烈焰巨輪。
《光逝(Dying of the light)》
烈焰巨輪的設定出現在長篇小說《光逝》的序言部分,算是馬丁只挖不埋的背景設定。
被稱為“烈焰巨輪”的星群閃耀於每顆外域星球的天際,它惡名遠揚,一直傳到了遙遠的古地球。星群中央是一顆紅巨星,名為“軸心”或者“地獄之眼”、“胖撒旦”——它有十多個名字。而在環繞它的軌道上,等距排列著六顆彈珠般的黃色火球,它們以單調的節奏不停旋轉,被稱為“特洛伊諸陽”、“撒旦子嗣”或“地獄王冠”。其實名字並不重要,關鍵在於六顆中型黃色恆星向巨大的紅色主宰巨星頂禮膜拜,這是迄今已知最離奇也最穩定的多恆星天體系統。烈焰巨輪曾是個熱門話題,對那些厭倦了古老神話的人類來說,它是新的傳奇。在開化的星球上,科學家們提出種種理論來加以解釋;而在騰普特面紗彼端,宗教隨之興起;還有種種流言,說是某種早已消失的恆星技師種族將這些太陽排列成如今的形狀。科學推論和迷信崇拜各自風行了數十載,又由盛轉衰,其理論漸漸被世人遺忘。
烈焰巨輪的設定,有些魂繫世界觀的味道。作為一個神秘的天體現象,它引發了人類對新神話的傳頌、宗教誕生、科學探索以及上古文明的流言蜚語,但這一切,如今已然消逝。
《艾爾登法環》標題公開時,有人立刻察覺到,“elden”一詞可能取自瑞典語的火。玩遊戲時也能或多或少發現,法環與火焰有著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繫,而法環背後的無上意志來自未知的天空。艾爾登法環在這個層面上的原型,可能就是“一千個世界”宇宙的烈焰巨輪,而風暴面紗之城對應了誘惑者面紗。
作為故事序言提到的空頭設定,馬丁或許還有其他目的。繼續挖掘下去,我找到另一個與《艾爾登法環》有關的源頭——J·R·R·托爾金的《魔戒》。
火焰之輪的傳承
馬丁在自傳裡寫到:“他們儘可能留著他們的天堂,但我死後,願能魂歸中土。”可見托爾金對他奇幻創作生涯的影響。
我認為誘惑者面紗和烈焰巨輪是馬丁對偶像托爾金的致敬,因為能在《魔戒》的經典橋段中找到面紗與輪環的類似意象。
《魔戒》的一條主線是摧毀至尊魔戒(One Ring)。佛羅多與山姆前往末日山脈——魔戒的鑄造地,計劃在那裡徹底摧毀魔戒。護戒途中,佛羅多一直受到魔戒的折磨和誘惑,他向山姆敘述了自己的感受:
山姆,我赤裸裸地立在黑暗中,在我和那個火輪之間無遮無蔽。我連睜著眼睛都開始看見它,其他一切都淡褪了。 Sam, and there is no veil between me and the wheel of fire. I begin to see it even with my waking eyes, and all else fades.
這裡提到的火焰之輪(wheel of fire),是至尊魔戒在特別語境下的別稱。
電影還原了這段對話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魔戒》小說中文翻譯得不錯,但很難一眼看出原文使用的是“veil”一詞。從致敬的角度考慮,我認為《艾爾登法環》日文版把風暴面紗之城寫成“ストームヴィル城”,而風暴山丘寫成“嵐の丘”,可能是為了保持“veil”的讀音。魂系遊戲中因為意譯丟失典故的例子並不少見,下篇《血源詛咒》考據文章會講到其中一個,這裡請允許我先賣個關子。
宮崎英高在採訪裡提到,《魔戒》是《艾爾登法環》靈感來源之一,但二者之間沒有直接關係。至尊魔戒的意象或許暗示了法環的扭曲和誘惑,以及黃金律法終將被凡人摒棄的可能性。
托爾金用火焰之輪形容使人痛苦的魔戒,可能與莎士比亞和希臘神話的典故有關。
火焰之輪還是用來解讀悲劇的文學概念,涉及到那些導致英雄失敗和墮落的內在缺陷。G. Wilson Knight 有一部分析莎士比亞悲劇的著作《The Wheel of Fire, Interpretations of Shakespearian Tragedy》將火焰之輪作為標題,取自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李爾王》。
上一秒是甘道夫,下一秒是李爾王
對女兒們人品的誤判,釀成李爾王的悲劇。李爾王在法軍營地再次遇到善良的寇蒂莉亞時,神志恍惚地懺悔道:
你們不應該把我從墳墓中間拖出來。 你是一個有福的靈魂; 我卻縛在烈火的車輪上, 我自己的眼淚也像熔鉛一樣灼痛我的臉。 You do me wrong to take me out o' the grave: Thou art a soul in bliss; but I am bound Upon a wheel of fire, that mine own tears Do scald like moulten lead.
馬丁恰好就是一位擅長描寫人物缺陷的作家,無論什麼題材,他都會把創作重心放在人性上,創造出一個個不完美卻充滿魅力的角色。與魂系以往作品相比,《艾爾登法環》的人物血緣關係明顯更加複雜,這些構思估計都是馬丁的功勞。至於具體表現得如何,那就是另外一個需要單獨討論的問題,不在這裡贅述。
火焰之輪對人的懲罰,可以追溯到伊克西翁的神話傳說。
伊克西翁(Ixion)是古希臘神話裡的一名國王,他娶了另一個王國的公主,卻不願付出彩禮,於是殘忍殺害自己的岳父。雖然宙斯寬恕了伊克西翁的罪行,來到奧林匹斯的伊克西翁卻沒有悔過,反而打起赫拉的主意,褻瀆神明的行為激怒了宙斯。從此以後,伊克西翁被捆在旋轉的火焰之輪上,承受永世的痛苦。
Giovanni Battista Langetti, The Torture of Ixion, 17th-century
宮崎英高曾表示人的野心是《艾爾登法環》的一大主題。實際上,無論是覬覦神力,還是英雄墮落等等與火焰之環有關的元素,一直都是魂系作品的共有主題。火焰之環影響宮崎英高的痕跡,早在十幾年前就已顯現。
被火輪支配的民族
《黑暗靈魂》並非遊戲最初的名稱。
初代《黑魂》發售前夕,日本遊戲媒體 4Gamer.net 採訪了宮崎英高,他談到更改遊戲標題的經歷。
這個遊戲最開始的標題是“Dark Race(黑暗種族)”,用來指代遊戲裡被詛咒的人類。開發者後來意識到,這個標題在海外有冒犯有色人種的風險,但此時距離出展 2010 年東京電玩展只剩兩天,就將遊戲標題緊急改成暫定名“PROJECT DARK”。
TGS 2010: Project Dark Trailer
東京電玩展結束後,團隊希望保留“黑暗”一詞,又想出兩個備選標題:
- Dark Lord(黑暗領主)
- Dark Ring(黑暗之環)
前者的商標被註冊,後者據說在英國俚語裡有肛門的意思,所以都被否決,最後確定為我們現在熟知的“Dark Souls(黑暗靈魂)”。
遊戲標題的變動可以解釋一些事情。《惡魔之魂》與《黑暗靈魂》在標題上使用重複詞彙並不是最初計劃,靈魂是《惡魔之魂》的核心概念,但《黑暗靈魂》概念預告片更強調的是火、黑暗與人性。
一代、二代、三代的黑暗之環
黑魂系列每部作品都有這樣一個道具,日文叫“ダークリング(Darkring,黑暗之環)”,也就是黑魂的廢棄標題。英文可能還在避嫌,將名稱改成“Darksign(黑暗記號)”。(“黑暗印記”是三代的另一個物品,日文是“暗い穴”,英文是“Dark Sigil”)
“諸神將物與主一同設下火的封印。”
在這十年間,黑魂日文版一直堅持使用黑暗之環來稱呼火環道具;黑魂三部曲的最終場景取名為“環印城”,環印騎士盔甲的物品文本里寫著“火的封印”;新作標題《艾爾登法環》再次出現環和疑似火焰的含義。宮崎英高為何這麼執著於火焰之環的意象?除了以上考據,我從現實世界找到了另一個答案。
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的島國,原因是日本島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範圍內。全世界大約八成地震都發生在這條全長四萬千米的地震帶上。
環太平火山地震帶的英文名稱,正是“火焰之環(Ring of Fire)”,因此中文也叫“火環帶”。火環帶呈 C 字型環繞太平洋,西側包括日本、印度尼西亞、新西蘭等島國,東側覆蓋美洲大陸的沿海線。
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Ring of Fire)
狹間地的世界地圖可能參考了火環帶的形狀,將火環帶逆時針旋轉 90 度,正好可以覆蓋狹間地。
狹間地與火環帶的地形對比(遊戲地圖來自 POWERPYX.COM )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火山和地震塑造了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想象一下日本人所處的境地,不難理解魂系遊戲乃至日系遊戲的某些特質從何而來——頻繁的天災使日本人隱忍,習慣從受苦磨鍊中培養耐心和成就感;惡劣環境下的世事難料,使日本人異常敏感於轉瞬即逝之美,或多或少對脫離現實的永恆有所牴觸。“黑血狼環”每部遊戲都有類似流水不腐的主題,比如《只狼》中違反天理的常櫻,自然散發出病態和邪惡的氣息。
源之宮的常櫻
單看《黑暗靈魂》和《艾爾登法環》的核心矛盾,也與很多奇幻遊戲不同。宮崎英高往往會塑造一個被無形法則支配的衰敗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觀下,人與人的關係被淡化,所有深陷其中的人都無法迴避這樣一個問題——如何與天地之理相處。角色們的遭遇和玩家將會抵達的結局,實際上是用自身的行為回覆答案。
正因如此,每當我進入遊戲面對初火與不死人、黃金律法與褪色者的世界,總會想到那個被火環支配人性的民族所具備的文化內核。並且一點也不擔心,這些特質將來會埋沒在可能出現的任何遊戲類型與文化題材當中。
艾爾登法環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Elden Ring Wiki
漢典 - 衾
衾とは - コトバンク
【クララ(スーパーマリオRPG)】 - 任天堂大辭典wiki
George R. R. Martins THOUSAND WORLDS Wiki
Thousand Worlds Map (version 2.5)
《光逝》喬治·R·R·馬丁
《魔戒》J·R·R·托爾金
King Lear Shakespeare
プライドに懸けて死んでもらいます。「DARK SOULS」には「Demon's Souls」の魂が引き継がれているのかを宮崎ディレクターに聞いてきた
Elden Ring Full World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