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
初華是初音基於自己“需求”(為了達成目的)所誕生的幻想
本貼會列出證據與分析,請捨棄大局已定的成見瀏覽本貼,在分析部分的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參考【阿德勒心理學】,會逐步進行解析確保能夠理解本貼與初音。
【三角初音——自我救贖的虛像詩篇】

疑點
來重新梳理一遍,與初華相關的人有【姥爺】【祥爹】【祥子】【初華媽】【初華爸】【初音】,除此以外再沒有人知道初華的存在。初華的父母從未出現,無法證明初華的存在,我們回憶其餘幾人。
【祥子】與初華唯一的交際就是小時候去小島上玩,唯一的回憶片段是兩人一起在夜晚看星星,而11集已經證明與祥子一起看星星的是假扮成初華的初音。
【祥爹】初音來到東京遇到祥爹後,把自己的真實經歷告訴了祥爹。而祥爹去找姥爺的時候說的是“在下一次家族會議上公開初音的存在”,而未提及初華的事。
【姥爺】在第十集的結尾說“初音,你給我回去”,在第十一集結尾讓祥子去瑞士並“不許再和初音接觸”,讓初音回了小島,也沒有提到初華的事。
【初音】第十一集最大的疑點:全程沒有出現任何確切的回憶畫面。一切都是初音在單人舞臺劇上的口述,以及雙人片段的“初華爸死後初華對初音的拷打”,這一段中初華的行為邏輯和動作表情都有一定程度的崩壞,處處透露著強烈的違和感。
還有兩個問題:
【初音真的只憑初華對她講述與祥子玩的經歷就對祥子產生那麼強的嚮往嗎?】
【初華真的如此瞭解初音以至於每一句都完完全全拷問著初音的靈魂?】
(如果你說因為她們是姐妹,那不妨再考慮考慮初華的年齡是否足以支撐她對初音高強度的心理攻擊)
綜上,初華對初音的精神拷問遠超姐妹關係的認知維度。
面對重重疑問,如果我們假設【初華並不存在】,一切問題都會得以解答。因為小時候與祥子一起玩的是初音,所以她切實在祥子身上體會到了幸福和快樂,對祥子產生了憧憬和嚮往。因為初音就是自己的幻想,所以才會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如此瞭解,才能做到每一句都衝擊著自己的內心。
那麼,在引入【初華並不存在】這個理論後,要解決的問題只剩下一個,即本貼的重點:
初華因何而誕生?為何初音需要初華?

生存悖論與認知失調
在第11集中我們得知,姥爺是初音的親生父親,作為家主一定會阻止家族的其他人知道這件事,於是將初音的存在雪藏,不讓她與家族的其他人接觸,並讓漁夫做她的養父。
我們都能意識到的事初音自己不可能意識不到,即【初音是這個家裡多餘的人】,這便是她殘酷而扭曲的出身。然而僅僅是還不足以讓初華誕生,深層的原因是她的成長環境,但並不是因為她的成長環境多麼黑暗,事實恰恰相反,其實初音是【在幸福的環境下成長的】,她的親母養父非常愛她,姥爺也不可能對自己的女兒置之不顧,也會給予關心。也許這聽起來很不合理,但此時初華的內心想法可以用【阿德勒心理學】做出解釋。

潛意識與目的論
初音生活在一個被愛包圍的環境,但又深知自己是多餘的人,介於身份的特殊,她的內心無法適應這樣的環境,家人的愛在她看來充斥著詭異和違和,因為【現實不該是這樣】。現實與內心的巨大割裂感讓她處處感受著矛盾,她對幸福感到無所適從,通俗來講可以說是【覺得自己配不上這樣的愛】。現實與內心的【天平】因此失衡,她壓抑的內心無法讓她將【內心】的那一端抬高,為了讓【天平】保持平衡,消除矛盾與違和感,她所剩的選擇僅剩一個:讓【現實】的那一端下降。
【既然所有人都愛我,那我就創造一個人去分擔這份愛,讓自己感受不到愛】
【既然現實充滿悖論,那就創造新現實達成平衡】
對愛的不信任:初音始終處於“知情者”視角——她清楚自己與養父無血緣關係,而母親可能對過去諱莫如深。
這種家庭秘密會讓她懷疑“表面的愛是否在掩蓋真相”,比如養父是否真的接納她,或母親是否因愧疚而過度補償。
對失去的預支焦慮:她潛意識認為,當前的家庭幸福是脆弱的,隨時可能因身份暴露或矛盾爆發而崩塌。
為了提前適應這種“失去”,她會主動疏離愛,通過“創造他人分擔愛”
她無法通過接受愛來調和自己內心的矛盾,與其被動接受“不配得感”的煎熬,不如主動製造“不被愛”的現實,以此獲得對自身處境的掌控。
簡言之,初音的心理邏輯是:如果現實無法符合內心的黑暗預期,就親手扭曲現實,使之與自我否定同步。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毀滅傾向。
——Dr.DeepSeek
你可能會因為這個做法過於極端而難以理解。但事實上初華確實因此達成了自己的目的,尋得了某種意義上的平衡:她感到了不公平。這樣在她看來才是正常的,是理所應當的,她才得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家人的愛——只要將那些愛歸為是對初華的就好了。
過剩關愛帶來的窒息感得以稀釋。
如果到這裡還是不能理解,那就要參考【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觀點:【人會為了達成目的而捏造情緒】。“人”更多的是指【潛意識】,無論是目的還是捏造情緒的行為,人在主觀上是意識不到的,而這一切都是【潛意識】在暗中操控,初音這裡的情況較為極端,為了達成【尋得平衡】這個目的,【潛意識】為她捏造了初華。值得一提的是,【潛意識】是為了幫你達成目的而做出行動,所以【潛意識】是永遠站在你這一邊的,但有時【潛意識】可能會傷害你,這其實是一種“轉火”,例如初音為了逃離充滿矛盾感的愛,不惜創造初華去分擔愛,從結果上看是壞的——初音感受不到愛了,但從【潛意識】的角度看,初音的目的達成了。也就是說,為了逃避一個【很壞的無法接受的結果】,【潛意識】會帶你走向一個【相對沒那麼壞的結果】,看似是潛意識在傷害你,實際上如果沒有了這個【相對沒那麼壞的結果】,實際情況肯定會要糟的多。
此處引用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個例子,如果仍無法理解的話可以看看。
我也曾在這個書房裡進行過簡單的心理輔導,那時來了一位女學生。
她的苦惱是害怕見人,一到人前就臉紅,說是無論如何都想治好這種臉紅恐懼症。所以我便問她:“如果這種臉紅恐懼症治好了,你想做什麼呢?”於是,她告訴我說自己有一個想要交往的男孩。雖然偷偷喜歡著那個男孩,但她還沒能表明心意。她還說一旦治好臉紅恐懼症,就馬上向他告白,希望能夠交往。
為什麼她會患上臉紅恐懼症呢?又為什麼總是治不好呢?那是因為她自己“需要臉紅這一症狀”。
對她來說最害怕的事情、最想逃避的事情是什麼呢?當然是被自己喜歡的男孩拒絕了,是失戀可能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因為青春期的失戀在這方面的特徵非常明顯。
但是,只要有臉紅恐懼症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為這個臉紅恐懼症”這樣的想法來進行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氣或者即使被拒絕也可以說服自己;而且,最終也可以抱著“如果治好了臉紅恐懼症我也可以……”之類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
因為她是靠著臉紅恐懼症才能讓自己接受對自我或者社會的不滿以及不順利的人生。她還要用’這都是因為臉紅恐懼症‘之類的話來安慰自己呢。
她對自己沒有自信,始終抱著“如果這樣,即使告白也肯定會被拒絕,到時候就會更加沒有自信”這樣的恐懼心理,所以才會製造出臉紅恐懼症這樣的問題來。

自我攻擊人格與一切的收束
試著接受了上述觀點,我們接著看向下一段:雙人舞臺劇。
再來回顧一下初華的攻擊性:
【初音不是爸爸親生的 所以不傷心】
【爸爸對你這麼好 你卻滿口抱怨】
【你喜歡的 是這樣故作傷心的自己吧】
【希望她(祥子)看看可憐的我?】
【你很擅長假裝悲劇博取同情吧?】
【滿口謊言!】
【可憐的我 悲劇的女主角】
【但是沒有幸福的人就演不了】
感覺我前面說的還是太保守了。
這一段應該不難看出來根本不會是“初華作為人”說出來的吧?
那麼,如果用初華是初音的潛意識所創造的,就可以解釋了。
因為這都是初音自己對內心深處的拷問。
所有的話都是在質問自己的內心。
帶著這樣的角度去看就通順很多了。
於是我們可以對這一段進行翻譯:
【我不是養父親生的,我會為他的死感到傷心嗎?】
【養父明明那麼愛我,我卻直到他死都在想我不是他親生的這件事...】
【我難道很喜歡故作傷心嗎】
【我裝作可憐是希望祥子能注意到我嗎】
【我經常假裝悲劇博取同情嗎】
【裝作可憐 假裝悲劇 逃避家人愛我的事實 我滿口謊言】(初華也是為了逃避的“謊言)
【但我再怎麼裝作可憐】
【我都需要一個幸福的人襯托我的悲劇】
也就是:
【小祥 我需要你】
經過了對自己內心的拷問後,初音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此時,她對祥子的嚮往和憧憬達到了頂峰,近乎病態的心理最終鑄造了她對祥子病態的愛。

這裡還要對這一段做出三點說明
[1]本次“自己與自己的對話”因養父的死而起,所以有了前兩句,這一部分的拷問正是照應前文所說的初音對家人的愛的懷疑與不信任,心中所充斥的矛盾感在此刻爆發。他們真的愛我嗎?我真的愛他們嗎?為什麼我會這麼想?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於是,她開始了這場靈魂的拷問
[2]初華的每一句拷問都直擊初音的心靈,這些話哪怕是自己說給自己都實在太過苛刻,以至於最終把自己逼到了病態的地步。前文說初華是初音的幻想,是為了幫自己分擔愛的,這裡也可以看出創造初華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更加悲劇,於是在此刻初華便成為了【自我攻擊人格】的化身(初音在內心如此壓抑的環境下成長,自我攻擊人格高度表達也可以理解),一句句的拷問既然初音逐漸認清了自己的內心,看清了現實,同時也達到了她的那個“另一個目的”:【讓自己更悲劇】。因為在她認清一切了,她終於知道自己是個多麼可悲,多麼醜陋的人,這無疑為她的悲劇又添上一抹色彩。發現自己假裝悲劇這件事本身又成為了一種悲劇,而操縱這一切的也不難猜到了,依舊是初音的【潛意識】的背後作祟,一步步幫助她達到她那個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目的,也確實成功了。畢竟,【潛意識】永遠站在她這一邊。
[3]讓初華分擔愛的一個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更悲劇,那讓自己更悲劇的目的呢?就是原片中這一段的後部分內容了——去找祥子。前文說過,【潛意識】為了達成目的會不惜傷害自己,讓初華化身【自我攻擊人格】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讓初音孤立無援,讓她深信祥子才是自己的救贖。讓祥子的【幸福】襯托自己的【悲劇】,或者說,和祥子在一起變得【幸福】,自己一切的假裝【悲劇】才有了意義。【潛意識】早已發現初音內心深處去找祥子的想法,所以才會問她:【希望她(祥子)看看可憐的我?】,這裡正是對初音的引導,讓她從主觀上產生了去找祥子的想法,達成了目的。
病態的依戀找到了合理的出口。
(為了讓這個想法從潛意識上升主觀意識,潛意識不惜讓初華傷害初音,即傷害自己,與前文的“臉紅綜合症”的例子也有點像)

結語
至此,所有情節全部收束,這麼看下來本集的邏輯其實是相當嚴密的了,當然如果是以我這個角度解析的話。依靠初華這個幻想,初音達成了兩個最終目的:逃離家庭與愛上祥子。初華也完美地完成了她的使命:分流過剩關愛,維持心理平衡,合理化對祥子的病態追尋。
這篇解析,相比假藥,我更願意將其稱作:
【一名初華廚最後送給初華的情書】
202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