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
初华是初音基于自己“需求”(为了达成目的)所诞生的幻想
本贴会列出证据与分析,请舍弃大局已定的成见浏览本贴,在分析部分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参考【阿德勒心理学】,会逐步进行解析确保能够理解本贴与初音。
【三角初音——自我救赎的虚像诗篇】

疑点
来重新梳理一遍,与初华相关的人有【姥爷】【祥爹】【祥子】【初华妈】【初华爸】【初音】,除此以外再没有人知道初华的存在。初华的父母从未出现,无法证明初华的存在,我们回忆其余几人。
【祥子】与初华唯一的交际就是小时候去小岛上玩,唯一的回忆片段是两人一起在夜晚看星星,而11集已经证明与祥子一起看星星的是假扮成初华的初音。
【祥爹】初音来到东京遇到祥爹后,把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了祥爹。而祥爹去找姥爷的时候说的是“在下一次家族会议上公开初音的存在”,而未提及初华的事。
【姥爷】在第十集的结尾说“初音,你给我回去”,在第十一集结尾让祥子去瑞士并“不许再和初音接触”,让初音回了小岛,也没有提到初华的事。
【初音】第十一集最大的疑点:全程没有出现任何确切的回忆画面。一切都是初音在单人舞台剧上的口述,以及双人片段的“初华爸死后初华对初音的拷打”,这一段中初华的行为逻辑和动作表情都有一定程度的崩坏,处处透露着强烈的违和感。
还有两个问题:
【初音真的只凭初华对她讲述与祥子玩的经历就对祥子产生那么强的向往吗?】
【初华真的如此了解初音以至于每一句都完完全全拷问着初音的灵魂?】
(如果你说因为她们是姐妹,那不妨再考虑考虑初华的年龄是否足以支撑她对初音高强度的心理攻击)
综上,初华对初音的精神拷问远超姐妹关系的认知维度。
面对重重疑问,如果我们假设【初华并不存在】,一切问题都会得以解答。因为小时候与祥子一起玩的是初音,所以她切实在祥子身上体会到了幸福和快乐,对祥子产生了憧憬和向往。因为初音就是自己的幻想,所以才会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如此了解,才能做到每一句都冲击着自己的内心。
那么,在引入【初华并不存在】这个理论后,要解决的问题只剩下一个,即本贴的重点:
初华因何而诞生?为何初音需要初华?

生存悖论与认知失调
在第11集中我们得知,姥爷是初音的亲生父亲,作为家主一定会阻止家族的其他人知道这件事,于是将初音的存在雪藏,不让她与家族的其他人接触,并让渔夫做她的养父。
我们都能意识到的事初音自己不可能意识不到,即【初音是这个家里多余的人】,这便是她残酷而扭曲的出身。然而仅仅是还不足以让初华诞生,深层的原因是她的成长环境,但并不是因为她的成长环境多么黑暗,事实恰恰相反,其实初音是【在幸福的环境下成长的】,她的亲母养父非常爱她,姥爷也不可能对自己的女儿置之不顾,也会给予关心。也许这听起来很不合理,但此时初华的内心想法可以用【阿德勒心理学】做出解释。

潜意识与目的论
初音生活在一个被爱包围的环境,但又深知自己是多余的人,介于身份的特殊,她的内心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家人的爱在她看来充斥着诡异和违和,因为【现实不该是这样】。现实与内心的巨大割裂感让她处处感受着矛盾,她对幸福感到无所适从,通俗来讲可以说是【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爱】。现实与内心的【天平】因此失衡,她压抑的内心无法让她将【内心】的那一端抬高,为了让【天平】保持平衡,消除矛盾与违和感,她所剩的选择仅剩一个:让【现实】的那一端下降。
【既然所有人都爱我,那我就创造一个人去分担这份爱,让自己感受不到爱】
【既然现实充满悖论,那就创造新现实达成平衡】
对爱的不信任:初音始终处于“知情者”视角——她清楚自己与养父无血缘关系,而母亲可能对过去讳莫如深。
这种家庭秘密会让她怀疑“表面的爱是否在掩盖真相”,比如养父是否真的接纳她,或母亲是否因愧疚而过度补偿。
对失去的预支焦虑:她潜意识认为,当前的家庭幸福是脆弱的,随时可能因身份暴露或矛盾爆发而崩塌。
为了提前适应这种“失去”,她会主动疏离爱,通过“创造他人分担爱”
她无法通过接受爱来调和自己内心的矛盾,与其被动接受“不配得感”的煎熬,不如主动制造“不被爱”的现实,以此获得对自身处境的掌控。
简言之,初音的心理逻辑是:如果现实无法符合内心的黑暗预期,就亲手扭曲现实,使之与自我否定同步。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毁灭倾向。
——Dr.DeepSeek
你可能会因为这个做法过于极端而难以理解。但事实上初华确实因此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寻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平衡:她感到了不公平。这样在她看来才是正常的,是理所应当的,她才得以心安理得的接受家人的爱——只要将那些爱归为是对初华的就好了。
过剩关爱带来的窒息感得以稀释。
如果到这里还是不能理解,那就要参考【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观点:【人会为了达成目的而捏造情绪】。“人”更多的是指【潜意识】,无论是目的还是捏造情绪的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意识不到的,而这一切都是【潜意识】在暗中操控,初音这里的情况较为极端,为了达成【寻得平衡】这个目的,【潜意识】为她捏造了初华。值得一提的是,【潜意识】是为了帮你达成目的而做出行动,所以【潜意识】是永远站在你这一边的,但有时【潜意识】可能会伤害你,这其实是一种“转火”,例如初音为了逃离充满矛盾感的爱,不惜创造初华去分担爱,从结果上看是坏的——初音感受不到爱了,但从【潜意识】的角度看,初音的目的达成了。也就是说,为了逃避一个【很坏的无法接受的结果】,【潜意识】会带你走向一个【相对没那么坏的结果】,看似是潜意识在伤害你,实际上如果没有了这个【相对没那么坏的结果】,实际情况肯定会要糟的多。
此处引用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例子,如果仍无法理解的话可以看看。
我也曾在这个书房里进行过简单的心理辅导,那时来了一位女学生。
她的苦恼是害怕见人,一到人前就脸红,说是无论如何都想治好这种脸红恐惧症。所以我便问她:“如果这种脸红恐惧症治好了,你想做什么呢?”于是,她告诉我说自己有一个想要交往的男孩。虽然偷偷喜欢着那个男孩,但她还没能表明心意。她还说一旦治好脸红恐惧症,就马上向他告白,希望能够交往。
为什么她会患上脸红恐惧症呢?又为什么总是治不好呢?那是因为她自己“需要脸红这一症状”。
对她来说最害怕的事情、最想逃避的事情是什么呢?当然是被自己喜欢的男孩拒绝了,是失恋可能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因为青春期的失恋在这方面的特征非常明显。
但是,只要有脸红恐惧症存在,她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为这个脸红恐惧症”这样的想法来进行自我逃避,如此便可以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气或者即使被拒绝也可以说服自己;而且,最终也可以抱着“如果治好了脸红恐惧症我也可以……”之类的想法活在幻想之中。
因为她是靠着脸红恐惧症才能让自己接受对自我或者社会的不满以及不顺利的人生。她还要用’这都是因为脸红恐惧症‘之类的话来安慰自己呢。
她对自己没有自信,始终抱着“如果这样,即使告白也肯定会被拒绝,到时候就会更加没有自信”这样的恐惧心理,所以才会制造出脸红恐惧症这样的问题来。

自我攻击人格与一切的收束
试着接受了上述观点,我们接着看向下一段:双人舞台剧。
再来回顾一下初华的攻击性:
【初音不是爸爸亲生的 所以不伤心】
【爸爸对你这么好 你却满口抱怨】
【你喜欢的 是这样故作伤心的自己吧】
【希望她(祥子)看看可怜的我?】
【你很擅长假装悲剧博取同情吧?】
【满口谎言!】
【可怜的我 悲剧的女主角】
【但是没有幸福的人就演不了】
感觉我前面说的还是太保守了。
这一段应该不难看出来根本不会是“初华作为人”说出来的吧?
那么,如果用初华是初音的潜意识所创造的,就可以解释了。
因为这都是初音自己对内心深处的拷问。
所有的话都是在质问自己的内心。
带着这样的角度去看就通顺很多了。
于是我们可以对这一段进行翻译:
【我不是养父亲生的,我会为他的死感到伤心吗?】
【养父明明那么爱我,我却直到他死都在想我不是他亲生的这件事...】
【我难道很喜欢故作伤心吗】
【我装作可怜是希望祥子能注意到我吗】
【我经常假装悲剧博取同情吗】
【装作可怜 假装悲剧 逃避家人爱我的事实 我满口谎言】(初华也是为了逃避的“谎言)
【但我再怎么装作可怜】
【我都需要一个幸福的人衬托我的悲剧】
也就是:
【小祥 我需要你】
经过了对自己内心的拷问后,初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此时,她对祥子的向往和憧憬达到了顶峰,近乎病态的心理最终铸造了她对祥子病态的爱。

这里还要对这一段做出三点说明
[1]本次“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因养父的死而起,所以有了前两句,这一部分的拷问正是照应前文所说的初音对家人的爱的怀疑与不信任,心中所充斥的矛盾感在此刻爆发。他们真的爱我吗?我真的爱他们吗?为什么我会这么想?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于是,她开始了这场灵魂的拷问
[2]初华的每一句拷问都直击初音的心灵,这些话哪怕是自己说给自己都实在太过苛刻,以至于最终把自己逼到了病态的地步。前文说初华是初音的幻想,是为了帮自己分担爱的,这里也可以看出创造初华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加悲剧,于是在此刻初华便成为了【自我攻击人格】的化身(初音在内心如此压抑的环境下成长,自我攻击人格高度表达也可以理解),一句句的拷问既然初音逐渐认清了自己的内心,看清了现实,同时也达到了她的那个“另一个目的”:【让自己更悲剧】。因为在她认清一切了,她终于知道自己是个多么可悲,多么丑陋的人,这无疑为她的悲剧又添上一抹色彩。发现自己假装悲剧这件事本身又成为了一种悲剧,而操纵这一切的也不难猜到了,依旧是初音的【潜意识】的背后作祟,一步步帮助她达到她那个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目的,也确实成功了。毕竟,【潜意识】永远站在她这一边。
[3]让初华分担爱的一个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悲剧,那让自己更悲剧的目的呢?就是原片中这一段的后部分内容了——去找祥子。前文说过,【潜意识】为了达成目的会不惜伤害自己,让初华化身【自我攻击人格】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初音孤立无援,让她深信祥子才是自己的救赎。让祥子的【幸福】衬托自己的【悲剧】,或者说,和祥子在一起变得【幸福】,自己一切的假装【悲剧】才有了意义。【潜意识】早已发现初音内心深处去找祥子的想法,所以才会问她:【希望她(祥子)看看可怜的我?】,这里正是对初音的引导,让她从主观上产生了去找祥子的想法,达成了目的。
病态的依恋找到了合理的出口。
(为了让这个想法从潜意识上升主观意识,潜意识不惜让初华伤害初音,即伤害自己,与前文的“脸红综合症”的例子也有点像)

结语
至此,所有情节全部收束,这么看下来本集的逻辑其实是相当严密的了,当然如果是以我这个角度解析的话。依靠初华这个幻想,初音达成了两个最终目的:逃离家庭与爱上祥子。初华也完美地完成了她的使命:分流过剩关爱,维持心理平衡,合理化对祥子的病态追寻。
这篇解析,相比假药,我更愿意将其称作:
【一名初华厨最后送给初华的情书】
2025.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