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08-05 15:35:43 作者:Asaber Language

    說到曹丕大家第一時間能想到的應該是七步成詩吧,但在三國志中的曹丕又是怎麼樣一個形象,接下來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更為清晰的認識一下曹丕吧。

1.曹丕稱帝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0張

    說到曹丕這肯定是怎麼也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在三國志中短短的段話,而在《獻帝傳》中這次禪讓有著較多當時的文件記錄,讓我們對這次禪讓能有更多的瞭解,這裡我們就從裴松之對這段所加的註釋部分來看這次禪讓的細節。(這段註釋有10多頁我在這裡就貼出這一小段)

獻帝傳載禪代眾事曰:左中郎將李伏表魏王曰:"昔先王初建魏國,在境外者聞之未審,皆以為拜王。武都李庶、姜合羈旅漢中,謂臣曰:'必為魏公,未便王也。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當合符讖,以應天人之位。'臣以合辭語鎮南將軍張魯,魯亦問合知書所出?合曰:'孔子玉版也。天子歷數,雖百世可知。'是後月餘,有亡人來,寫得冊文,卒如合辭。合長於內學,關右知名。魯雖有懷國之心,沈溺異道變化,不果寤合之言。後密與臣議策質,國人不協,或欲西通,魯即怒曰:'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也。'言發惻痛,誠有由然。合先迎王師,往歲病亡於鄴。自臣在朝,每為所親宣說此意,時未有宜,弗敢顯言。殿下即位初年,禎祥眾瑞,日月而至,有命自天,昭然著見。然聖德洞達,符表豫明,實乾坤挺慶,萬國作孚。臣每慶賀,欲言合驗;事君盡禮,人以為諂。況臣名行穢賤,入朝日淺,言為罪尤,自抑而已。今洪澤被四表,靈恩格天地,海內翕習,殊方歸服,兆應並集,以揚休命,始終允臧。臣不勝喜舞,謹具表通。"王令曰:"以示外。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當也;斯誠先王至德通於神明,固非人力也。"

    其實這段甚至可以說是這次禪讓的縮影,群臣為曹丕找各種祥瑞各種讖言和祥瑞,而曹丕則是再三謙讓。

     說到讖言就不得不提一句經典讖言“代漢者當塗高”,這句讖言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而用過這句讖言的人也很多,像是袁術因為字公路,認為塗既途,路和途又是一個意思,那代漢者一定是他袁公路了,以此為依據開啟了自己稱帝的旅程。 

    而在這裡提這句讖言是因為曹丕其實也用了這句讖言。

許昌氣見於當塗高,當塗高者當昌於許。當塗高者,魏也;象魏者,兩觀闕是也;當道而高大者魏。魏當代漢。今魏基昌於許,漢徵絕於許,乃今效見

    這認為“當塗高”指的就是魏,因為“魏”有闕宮門觀臺的含義,而能夠擋在道路中間的建築就是魏,因此魏應當取代漢代。其實類似的讖言和祥瑞還有很多,這裡也不一一列舉了,這些讖言總的來說就一箇中心思想:魏代漢是天命所歸。

    在大臣們找到了足夠多的祥瑞之後,下一個該登場的就是漢獻帝了,既然是禪讓,那漢獻帝也應該出來表達自己願意將這玉璽交到下一個天命之子手中。

冊詔魏王禪代天下曰:"惟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諮爾魏王:夫命運否泰,依德升降,三代卜年,著於春秋,是以天命不於常,帝王不一姓,由來尚矣。漢道陵遲,為日已久,安、順已降,世失其序,衝、質短祚,三世無嗣,皇綱肇虧,帝典頹沮。暨於朕躬,天降之災,遭無妄厄運之會,值炎精幽昧之期。變興輦轂,禍由閹宦。董卓乘釁,惡甚澆、豷,劫遷省御,火撲宮廟,遂使九州幅裂,強敵虎爭,華夏鼎沸,蝮蛇塞路。當斯之時,尺土非復漢有,一夫豈復朕民?幸賴武王德膺符運,奮揚神武,芟夷兇暴,清定區夏,保乂皇家。今王纘承前緒,至德光昭,御衡不迷,佈德優遠,聲教被四海,仁風扇鬼區,是以四方效珍,人神響應,天之歷數實在爾躬。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勳禪以天下;大禹有疏導之績,而重華禪以帝位。漢承堯運,有傳聖之義,加順靈祇,紹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嬪於魏。使使持節行御史大夫事太常音,奉皇帝璽綬,王其永君萬國,敬御天威,允執其中,天祿永終,敬之哉?"於是尚書令桓階等奏曰:"漢氏以天子位禪之陛下,陛下以聖明之德,歷數之序,承漢之禪,允當天心。夫天命弗可得辭,兆民之望弗可得違,臣請會列侯諸將、群臣陪隸,發璽書,順天命,具禮儀列奏。"

(這裡還是想吐槽一下,當初曹操把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現在漢獻帝又把兩個女兒嫁給曹丕,那你們倆現在怎麼稱呼,各論各的嗎)

    而對於這個已經到手的玉璽,曹丕剛接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送還漢獻帝,理由是:要堅守道義的底線不會按照漢朝的禪位詔書行事。第一次禪讓就這麼草草結束了,在這之後便是曹丕、群臣、漢獻帝三方之間的不斷拉扯,而曹丕最終也是在第三次禪讓中接過了權力。而這也是他短暫皇帝生涯的開始。

2.四方來朝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1張

    其實在看到這個之前我一直以為大魏吳王只是調侃孫權的,沒想到的是你真是大魏吳王甚至還是曹丕封的。雖然不認識孟達就知道他是蜀國的。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2張

    除了蜀國和吳國的降將,更應該注意的應該是對外的交往,而這些用曹丕的話來說就是“其功大於動兵革也”,能不通過發動戰爭就取得這樣的成就,並不是單靠擁有足夠的兵力就能達成的,國力強盛也許能吸引人來朝見但是有敵國家的將領願意主動投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明君主的賢明。

3.選賢舉能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3張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3張

    連著兩年都有招納人才政策,不僅對特殊人才的招收減少限制,甚至選拔人才時也會放寬相應的條件,甚至會對有意不按照實際舉薦人才的處以相應的懲罰,不得不說曹丕多人才的渴望比起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3張

    對孔子祠堂的修復並將其後人封為諸侯也足以說明曹丕對於孔子和儒學的重視。(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叫孔融的倒黴蛋了,孔融和孔羨都是孔子的二十世孫,曹操選擇殺孔融,但曹丕選擇擁戴孔羨,這無疑為他贏得士人集團的好感)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3張

    同樣對於前朝老臣楊彪曹丕賞賜他可以上朝覲見之時,持杖入朝,還可以頭戴鹿皮冠。但楊彪卻以自己曾在漢朝任職,位列三公,卻不能報效國家,為朝廷立尺寸之功為理由推辭了。(對於楊彪大家應該不太熟悉但是他的兒子是楊修,瞭解這層關係之後對於楊彪不接受曹丕的賞賜也多了另一種可能)

4.嚴法度 潤人心

喪亂以來,兵革縱橫,天下之人,多相殘害者,昔田橫殺酈商之兄,張步害伏湛之子,漢氏二祖,下詔使不得相讎,今兵戎始息,宇內初定,民之存者,非流亡之孤,則鋒刃之餘,當相親愛,養老長幼,自今以後,宿有仇怨者,皆不得相讎。

    無論是《周禮》中所記載的“凡報仇者,書於士,殺之無罪”;還是在《春秋公羊傳》中“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此推刃之道,復仇不除害。”;同樣《禮記》中對於殺害父母的仇人也是主張不放過仇人。而漢朝作為受儒學影響很深的朝代,對於復仇也是支持的,同時在東漢頒佈“輕辱法”(輕辱法的頒佈源於漢和帝赦免一個人殺害了侮辱自己父親的罪犯)後更加促進了復仇行為的頻發。在下這一社會背景下曹丕率先開始了對復仇的禁止,這應該算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對復仇加以限制的法令了。而這個法令不僅促進了國家安定,也維持了社會的穩定。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3張

    關於這個檢舉的法令其實可以說的地方不多,無非是提出了帶有誣告反坐性質的檢舉法令。不說作用有多大吧,反正肯定影響方面是沒有針對復仇方面的法令影響大的。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3張

    祭祀的目的包括“攘禍、祈福、報恩”,它不僅是人們消除災禍的工具,也能承載人們對美好生活願景,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彰顯統治階級的地位,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說規範祭祀也有效的減少了民間的一些巫術盛行。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3張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3張

    曹丕對於百姓而言確實能算明君,不僅會詢問百姓的疾苦並給予相應的救濟,更是有多次開倉賑災的記錄,同樣也有減輕賦稅的政策。更為難得的是他對戰死士兵、鰥寡孤獨都能有相應的措施他們的生活,用愛民如子來形容曹丕應該也不算誇張。

5.文學成就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3張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靈倏忽,棄我遐遷。靡瞻靡恃,泣涕連連。呦呦遊鹿,草草鳴麑。翩翩飛鳥,挾子巢枝。我獨孤煢,懷此百離。憂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憂令人老。嗟我白髮,生一何早。長吟永嘆,懷我聖考。曰仁者壽,胡不是保。 

    對於文學方面確實是鑑賞不了,所以這裡就貼一篇曹丕寫的詩,我們還是看看遠處的《皇覽》吧。《皇覽》一書不僅有曹丕的文章,還有時人對儒學的解釋,不管是文學性還是歷史性有相應的價值,但唯一的問題就是這書在隋唐之後失便傳了。

6.曹丕的性格

    前面說的基本上都是曹丕展現的賢明形象,而下面我們也要來說說他的另一面。

魏書曰:設伎樂百戲,令曰:"先王皆樂其所生,禮不忘其本。譙,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復譙租稅二年。"三老吏民上壽,日夕而罷。丙申,親祠譙陵

    這段單獨拎出來看沒啥太大的問題,但聯繫時代背景來看就有問題了,因為這時候是這時候曹丕應該還處於三年孝期之間,雖然曹操死的時候以國家尚未安定,邊境任需要將士守護,所以對孝服等完全沒有要求。而曹丕在這期間設宴,於情於理都顯得不合適。

魏略曰:王將出徵,度支中郎將新平霍性上疏諫曰:"臣聞文王與紂之事,是時天下括囊無咎,凡百君子,莫肯用訊。今大王體則乾坤,廣開四聰,使賢愚各建所規。伏惟先王功無與比,而今能言之類,不稱為德。故聖人曰'得百姓之歡心'。兵書曰'戰,危事也'是以六國力戰,強秦承弊,豳王不爭,周道用興。愚謂大王且當委重本朝而守其雌,抗威虎臥,功業可成。而今創基,便復起兵,兵者兇器,必有兇擾,擾則思亂,亂出不意。臣謂此危,危於累卵。昔夏啟隱神三年,易有'不遠而復',論有'不憚改'。誠願大王揆古察今,深謀遠慮,與三事大夫算其長短。臣沐浴先王之遇,又初改政,復受重任,雖知言觸龍鱗,阿諛近福,竊感所誦,危而不持。"奏通,帝怒,遣刺奸就考,竟殺之。既而悔之,追原不及。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3張

    霍性勸誡曹丕更要注重國家的發展而不是發動戰爭帶來社會的不穩定,曹丕聽後大怒並將他殺了。而對於這次戰爭的結果書中並沒有對這次戰爭的結果就行描寫,在結合曹丕之後對殺霍性的後悔來看,這次戰爭應該沒有取得足夠好的戰績的。

    戴陵勸誡曹丕不應該經常外出射獵,也是被處以比死刑低一等的罪。其實從這兩次就能看出曹丕對於給自己提意見的人,一般不會解決問題,而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用一個詞來描述的話心胸狹隘來形容也不算過分。

7.後世評價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3張

    對於曹丕的評價我們先從他自己寫的文章來看,在《皇覽》中的描述也是補全了我們對曹丕少年時代的瞭解。在看到“八歲能騎射”這個描述之前我認為的曹丕一直是一個紈絝子弟的形象。而且曹丕常年跟隨曹操征戰,甚至宛城驚心動魄的那一晚曹丕也在宛城(不得不說從某種角度來說張繡當時真的差點以一己之力幹碎了曹魏政權)而且曹丕還略懂一點劍法,不管怎麼看都是文武雙全的存在。

從零開始看三國志(曹丕篇)-第3張

    陳壽對曹丕的評價可以簡單理解為一個離賢明君主只缺少了寬宏大度的氣度的君主。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最後我們回到這篇文章最開始提到的七步成詩上面來,這段文字出自《世說新語》,我們先不說讓曹植寫詩寫不出來就死刑,曹植真是被你們看扁了啊,才高八斗可不是隨便說說的,要是曹丕想殺曹植怎麼可能還有讓他寫詩這種行為藝術。更重要的是《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所寫他生活的時代和曹丕生活的時代相差了近200年,而陳壽是和曹丕活在一個時代的人,在陳壽所寫的三國志中沒有提過這件事,而裴松之的眾多註釋中(哪怕是《搜神記》這種志怪小說中的東西裴松之都會加進註釋中)也沒有提過這件事,起碼在他們生活的時候都是沒有這個故事。哪怕是對曹魏政權各種挑刺的孫盛也沒把這件事拿出來說,因此可以認為七步成詩這事在魏晉時期沒有出現過,反倒是在更後面的朝代才被捏造出來。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