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


3楼猫 发布时间:2024-08-05 15:35:43 作者:Asaber Language

    说到曹丕大家第一时间能想到的应该是七步成诗吧,但在三国志中的曹丕又是怎么样一个形象,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更为清晰的认识一下曹丕吧。

1.曹丕称帝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0张

    说到曹丕这肯定是怎么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三国志中短短的段话,而在《献帝传》中这次禅让有着较多当时的文件记录,让我们对这次禅让能有更多的了解,这里我们就从裴松之对这段所加的注释部分来看这次禅让的细节。(这段注释有10多页我在这里就贴出这一小段)

献帝传载禅代众事曰:左中郎将李伏表魏王曰:"昔先王初建魏国,在境外者闻之未审,皆以为拜王。武都李庶、姜合羁旅汉中,谓臣曰:'必为魏公,未便王也。定天下者,魏公子桓,神之所命,当合符谶,以应天人之位。'臣以合辞语镇南将军张鲁,鲁亦问合知书所出?合曰:'孔子玉版也。天子历数,虽百世可知。'是后月馀,有亡人来,写得册文,卒如合辞。合长于内学,关右知名。鲁虽有怀国之心,沈溺异道变化,不果寤合之言。后密与臣议策质,国人不协,或欲西通,鲁即怒曰:'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言发恻痛,诚有由然。合先迎王师,往岁病亡於邺。自臣在朝,每为所亲宣说此意,时未有宜,弗敢显言。殿下即位初年,祯祥众瑞,日月而至,有命自天,昭然著见。然圣德洞达,符表豫明,实乾坤挺庆,万国作孚。臣每庆贺,欲言合验;事君尽礼,人以为谄。况臣名行秽贱,入朝日浅,言为罪尤,自抑而已。今洪泽被四表,灵恩格天地,海内翕习,殊方归服,兆应并集,以扬休命,始终允臧。臣不胜喜舞,谨具表通。"王令曰:"以示外。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当也;斯诚先王至德通於神明,固非人力也。"

    其实这段甚至可以说是这次禅让的缩影,群臣为曹丕找各种祥瑞各种谶言和祥瑞,而曹丕则是再三谦让。

     说到谶言就不得不提一句经典谶言“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言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而用过这句谶言的人也很多,像是袁术因为字公路,认为涂既途,路和途又是一个意思,那代汉者一定是他袁公路了,以此为依据开启了自己称帝的旅程。 

    而在这里提这句谶言是因为曹丕其实也用了这句谶言。

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今魏基昌于许,汉征绝于许,乃今效见

    这认为“当涂高”指的就是魏,因为“魏”有阙宫门观台的含义,而能够挡在道路中间的建筑就是魏,因此魏应当取代汉代。其实类似的谶言和祥瑞还有很多,这里也不一一列举了,这些谶言总的来说就一个中心思想:魏代汉是天命所归。

    在大臣们找到了足够多的祥瑞之后,下一个该登场的就是汉献帝了,既然是禅让,那汉献帝也应该出来表达自己愿意将这玉玺交到下一个天命之子手中。

册诏魏王禅代天下曰:"惟延康元年十月乙卯,皇帝曰,咨尔魏王:夫命运否泰,依德升降,三代卜年,著于春秋,是以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由来尚矣。汉道陵迟,为日已久,安、顺已降,世失其序,冲、质短祚,三世无嗣,皇纲肇亏,帝典颓沮。暨于朕躬,天降之灾,遭无妄厄运之会,值炎精幽昧之期。变兴辇毂,祸由阉宦。董卓乘衅,恶甚浇、豷,劫迁省御,火扑宫庙,遂使九州幅裂,强敌虎争,华夏鼎沸,蝮蛇塞路。当斯之时,尺土非复汉有,一夫岂复朕民?幸赖武王德膺符运,奋扬神武,芟夷凶暴,清定区夏,保乂皇家。今王缵承前绪,至德光昭,御衡不迷,布德优远,声教被四海,仁风扇鬼区,是以四方效珍,人神响应,天之历数实在尔躬。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勋禅以天下;大禹有疏导之绩,而重华禅以帝位。汉承尧运,有传圣之义,加顺灵祇,绍天明命,釐降二女,以嫔于魏。使使持节行御史大夫事太常音,奉皇帝玺绶,王其永君万国,敬御天威,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敬之哉?"於是尚书令桓阶等奏曰:"汉氏以天子位禅之陛下,陛下以圣明之德,历数之序,承汉之禅,允当天心。夫天命弗可得辞,兆民之望弗可得违,臣请会列侯诸将、群臣陪隶,发玺书,顺天命,具礼仪列奏。"

(这里还是想吐槽一下,当初曹操把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现在汉献帝又把两个女儿嫁给曹丕,那你们俩现在怎么称呼,各论各的吗)

    而对于这个已经到手的玉玺,曹丕刚接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送还汉献帝,理由是:要坚守道义的底线不会按照汉朝的禅位诏书行事。第一次禅让就这么草草结束了,在这之后便是曹丕、群臣、汉献帝三方之间的不断拉扯,而曹丕最终也是在第三次禅让中接过了权力。而这也是他短暂皇帝生涯的开始。

2.四方来朝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1张

    其实在看到这个之前我一直以为大魏吴王只是调侃孙权的,没想到的是你真是大魏吴王甚至还是曹丕封的。虽然不认识孟达就知道他是蜀国的。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2张

    除了蜀国和吴国的降将,更应该注意的应该是对外的交往,而这些用曹丕的话来说就是“其功大于动兵革也”,能不通过发动战争就取得这样的成就,并不是单靠拥有足够的兵力就能达成的,国力强盛也许能吸引人来朝见但是有敌国家的将领愿意主动投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说明君主的贤明。

3.选贤举能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3张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3张

    连着两年都有招纳人才政策,不仅对特殊人才的招收减少限制,甚至选拔人才时也会放宽相应的条件,甚至会对有意不按照实际举荐人才的处以相应的惩罚,不得不说曹丕多人才的渴望比起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3张

    对孔子祠堂的修复并将其后人封为诸侯也足以说明曹丕对于孔子和儒学的重视。(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叫孔融的倒霉蛋了,孔融和孔羡都是孔子的二十世孙,曹操选择杀孔融,但曹丕选择拥戴孔羡,这无疑为他赢得士人集团的好感)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3张

    同样对于前朝老臣杨彪曹丕赏赐他可以上朝觐见之时,持杖入朝,还可以头戴鹿皮冠。但杨彪却以自己曾在汉朝任职,位列三公,却不能报效国家,为朝廷立尺寸之功为理由推辞了。(对于杨彪大家应该不太熟悉但是他的儿子是杨修,了解这层关系之后对于杨彪不接受曹丕的赏赐也多了另一种可能)

4.严法度 润人心

丧乱以来,兵革纵横,天下之人,多相残害者,昔田横杀郦商之兄,张步害伏湛之子,汉氏二祖,下诏使不得相雠,今兵戎始息,宇内初定,民之存者,非流亡之孤,则锋刃之馀,当相亲爱,养老长幼,自今以后,宿有仇怨者,皆不得相雠。

    无论是《周礼》中所记载的“凡报仇者,书于士,杀之无罪”;还是在《春秋公羊传》中“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同样《礼记》中对于杀害父母的仇人也是主张不放过仇人。而汉朝作为受儒学影响很深的朝代,对于复仇也是支持的,同时在东汉颁布“轻辱法”(轻辱法的颁布源于汉和帝赦免一个人杀害了侮辱自己父亲的罪犯)后更加促进了复仇行为的频发。在下这一社会背景下曹丕率先开始了对复仇的禁止,这应该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复仇加以限制的法令了。而这个法令不仅促进了国家安定,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3张

    关于这个检举的法令其实可以说的地方不多,无非是提出了带有诬告反坐性质的检举法令。不说作用有多大吧,反正肯定影响方面是没有针对复仇方面的法令影响大的。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3张

    祭祀的目的包括“攘祸、祈福、报恩”,它不仅是人们消除灾祸的工具,也能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愿景,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彰显统治阶级的地位,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规范祭祀也有效的减少了民间的一些巫术盛行。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3张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3张

    曹丕对于百姓而言确实能算明君,不仅会询问百姓的疾苦并给予相应的救济,更是有多次开仓赈灾的记录,同样也有减轻赋税的政策。更为难得的是他对战死士兵、鳏寡孤独都能有相应的措施他们的生活,用爱民如子来形容曹丕应该也不算夸张。

5.文学成就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3张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泣涕连连。呦呦游鹿,草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枝。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对于文学方面确实是鉴赏不了,所以这里就贴一篇曹丕写的诗,我们还是看看远处的《皇览》吧。《皇览》一书不仅有曹丕的文章,还有时人对儒学的解释,不管是文学性还是历史性有相应的价值,但唯一的问题就是这书在隋唐之后失便传了。

6.曹丕的性格

    前面说的基本上都是曹丕展现的贤明形象,而下面我们也要来说说他的另一面。

魏书曰:设伎乐百戏,令曰:"先王皆乐其所生,礼不忘其本。谯,霸王之邦,真人本出,其复谯租税二年。"三老吏民上寿,日夕而罢。丙申,亲祠谯陵

    这段单独拎出来看没啥太大的问题,但联系时代背景来看就有问题了,因为这时候是这时候曹丕应该还处于三年孝期之间,虽然曹操死的时候以国家尚未安定,边境任需要将士守护,所以对孝服等完全没有要求。而曹丕在这期间设宴,于情于理都显得不合适。

魏略曰:王将出征,度支中郎将新平霍性上疏谏曰:"臣闻文王与纣之事,是时天下括囊无咎,凡百君子,莫肯用讯。今大王体则乾坤,广开四聪,使贤愚各建所规。伏惟先王功无与比,而今能言之类,不称为德。故圣人曰'得百姓之欢心'。兵书曰'战,危事也'是以六国力战,强秦承弊,豳王不争,周道用兴。愚谓大王且当委重本朝而守其雌,抗威虎卧,功业可成。而今创基,便复起兵,兵者凶器,必有凶扰,扰则思乱,乱出不意。臣谓此危,危于累卵。昔夏启隐神三年,易有'不远而复',论有'不惮改'。诚愿大王揆古察今,深谋远虑,与三事大夫算其长短。臣沐浴先王之遇,又初改政,复受重任,虽知言触龙鳞,阿谀近福,窃感所诵,危而不持。"奏通,帝怒,遣刺奸就考,竟杀之。既而悔之,追原不及。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3张

    霍性劝诫曹丕更要注重国家的发展而不是发动战争带来社会的不稳定,曹丕听后大怒并将他杀了。而对于这次战争的结果书中并没有对这次战争的结果就行描写,在结合曹丕之后对杀霍性的后悔来看,这次战争应该没有取得足够好的战绩的。

    戴陵劝诫曹丕不应该经常外出射猎,也是被处以比死刑低一等的罪。其实从这两次就能看出曹丕对于给自己提意见的人,一般不会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用一个词来描述的话心胸狭隘来形容也不算过分。

7.后世评价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3张

    对于曹丕的评价我们先从他自己写的文章来看,在《皇览》中的描述也是补全了我们对曹丕少年时代的了解。在看到“八岁能骑射”这个描述之前我认为的曹丕一直是一个纨绔子弟的形象。而且曹丕常年跟随曹操征战,甚至宛城惊心动魄的那一晚曹丕也在宛城(不得不说从某种角度来说张绣当时真的差点以一己之力干碎了曹魏政权)而且曹丕还略懂一点剑法,不管怎么看都是文武双全的存在。

从零开始看三国志(曹丕篇)-第3张

    陈寿对曹丕的评价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离贤明君主只缺少了宽宏大度的气度的君主。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最后我们回到这篇文章最开始提到的七步成诗上面来,这段文字出自《世说新语》,我们先不说让曹植写诗写不出来就死刑,曹植真是被你们看扁了啊,才高八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要是曹丕想杀曹植怎么可能还有让他写诗这种行为艺术。更重要的是《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所写他生活的时代和曹丕生活的时代相差了近200年,而陈寿是和曹丕活在一个时代的人,在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中没有提过这件事,而裴松之的众多注释中(哪怕是《搜神记》这种志怪小说中的东西裴松之都会加进注释中)也没有提过这件事,起码在他们生活的时候都是没有这个故事。哪怕是对曹魏政权各种挑刺的孙盛也没把这件事拿出来说,因此可以认为七步成诗这事在魏晋时期没有出现过,反倒是在更后面的朝代才被捏造出来。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