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网飞新推出一部韩剧《少年法庭》,聚焦于“少年犯”这个特殊群体,关于如何处置触法少年,一度成为剧中社会议论的焦点。这个题材很容易令人联想起19年播出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该剧的核心点在“精神病人”的关照与隔离问题。
两部剧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不满14周岁的人和行为时因精神疾病而不能辩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都处于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说白了,即使他们犯了罪,也应从轻从无定刑。
《少年法庭》,引自豆瓣
“本篇不会顺剧情解说,仅对该剧涉及的内核思想进行浅谈鉴赏,如因本文对该剧产生兴趣,欢迎观看后进行讨论”
《少年法庭》讲述的是一名严厉的少年法官沈恩锡,调到了名为“少年审判合议庭”的地方法院担任右陪审法官,所处理的一系列少年案件。因她总是给少年犯定下最严苛的处分,并嘴边总是挂着一句“我对少年犯厌恶至极”,给旁人一种冷酷漠然不近人情的印象。
该剧表面上像是披着法院题材的推理剧,当然也并非真要法官去现场调查蛛丝马迹破案,更多的案件突破口来自于原告被告目击者检察方的证词证物。
也正是因为这些证词证物,才揭露出令人无比压抑心中纡闷的社会现实。没人会因为开心上法院,法院是充斥着愤怒与悲伤的地方,但面对少年犯,这份愤怒与悲伤却又无可奈何。
即使把犯罪的证词证物对簿公堂,少年犯依然毫无悔意,嬉笑怒骂依旧。法律会给成年人带来威慑,却对少年犯无效,他们被抓捕被带到法官面前,心里想的只有“怎么这么倒霉!下次有机会一定做得再小心点!”
也正是因为少年犯的死性不改,民众纷纷呼吁废除《少年法》,谴责少年犯和法院。少年审议合议庭正处于这样的风口浪尖上。
是常规刑法处置少年犯,还是留有宽容期待他们能重新做人?
少年犯无法改过自新
PS:对少年与成人的区别对待使我想起前不久刚看过的另一部韩剧《僵尸校园》,里面提到韩国政府面对少年与成人的两难问题,选择救学生,是选择了希望,选择救成人,是选择了智慧。韩国政府选择了哪种?起码僵尸爆发的三天内,救援直升机始终盘旋在高官议员的头顶上。
我们回到剧情中少年审议合议庭的第一案“延和小学学童凶杀案”,一名13岁的少年在社交平台与另一名16岁的少女相识,交流各自的痛苦与烦恼,像是两只小兽隔着网络互舔伤口。看似稀松平常的聊天,却与一名小学生性命攸关。女生开玩笑说想杀人,男生毫无忌讳地同意了,直到女生将小学生诱拐到男生家中,用线勒死,男生才恍然大悟:她竟然是认真的!
女生的变态与疯狂展露无遗,用斧子将孩子大卸八块,眼睁睁地看着一个脆弱的生命逝去,男生的第一个念头却是为女生顶罪。他穿着带血的衣服,拎着斧子,拿上思觉失调症的精神证明,去派出所自首,旁若无人地站在法庭上发问:
“我听说不满14岁的话,即使杀人也不用坐牢的对吧?”
法官也被他那双天真无邪却语出惊人的神态震撼到了。
我一度认为少年犯比精神病人更为恐怖,因为他们是存在自我意识的,也有很强的攻击性与旺盛的欲望,淡泊法律也淡漠生命,如游戏《卢修斯》里的那个双目血红的孩子,他们醒着的恶魔在人间行走!
加害人的奶奶执拗地强调自家孩子的清白,可被害人的鲜血已经渗透进他家中的地板,怎么洗都洗不干净!
舆论爆炸
第二案是一出家暴案,父亲时常喝醉后对女儿拳打脚踢,得知女儿在外面打零工赚钱时,又以暴力手段夺走她的酬劳。女儿离家出走又无家可归,父亲却以女儿失踪的可怜老父亲模样去报案,殊不知被好心送回家的女儿关起门来又会遭遇怎样的对待。
事实上当今社会的家暴案件,百分之七十最后都会不了了之,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只要一句“我们只是闹着玩”、“对不起我下次不敢了”,不管法院还是警察都无权再干涉。被家暴者不是不懂得报警求助,他们只是害怕后续的报复。
该案最叫人心酸的应该是女儿的奶奶,也就是家暴者的母亲,她夹在两人之间,一面怒骂儿子,一面疼惜孙女,却起不到任何作用。为了遮掩家丑,对外宣称孙女的伤只是摔倒,又对孙女几乎哀求地哭诉:
“我知道他打你不对,可他是我儿子啊,你再忍忍吧,好吗?”
真的是摔伤,我没事……别再问了……
第三案蔚蓝青少年恢复中心外逃事件,为了引导收容的触发少年,没有政府设立专门的少教所,只能由个人自发地成立特殊教育机构,接受来自社会面和法院的补助和捐赠。对于外界,他们只认为钱到位了,孩子就能教好。对于触法少年的家属,他们认为出来的孩子表现不好全然是恢复中心的老师教育太差,丝毫不提及自己家庭是如何教育才导致孩子走上歧路的。
对于被教育的孩子们,他们只是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被人伺候的生活,并提出更过分的要求,仿佛他们天生就该享受这些。
没人关心蔚蓝青少年恢复中心的老师,一个人要如何操劳应对八名触法少女,照顾她们的饮食起居、心理指导、价值观教育和兴趣爱好培养。老师身心俱疲,为了建恢复中心,与反对收容罪犯的村民低声下气地道歉;为了引导少年犯的心性,不能生气不能打骂只能轻声轻气地教导;为了教育做错事的孩子们,却也奉献了自己的健康和与亲生女儿相处的时光。
而这么做的结果,是少年犯背地里诋毁老师暴力、虐待、残暴、恶劣,没有念及一丝教育之恩,甚至“祝愿”老师早日去死。
何为白眼狼
她们没有认错的态度,也没有重新开始的期盼,她们摔碗抗议,偷偷抽烟,偷偷出逃。一旦离开文明的恢复中心,她们又恢复了本性,继续强者欺压弱者,命令弱者出卖身体赚钱养活强者。
她们以为出逃恢复中心是重获自由,可她们恰恰失去的,就是自由。
一个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未成年人,是无法理解“代价”这个词的。凡是他没有的,便会占有和掠夺。而这,正是野蛮的象征。
你真以为爱能感化一切?
第四案,闻匡中学舞弊案。
教育内卷近年来一直是热议的话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最终一场悲剧不可避免。
闻匡中学是全国数一数二的高等学校,在这里,学生想考上大学,学科成绩是其次,更重要的是综合学分。什么样的综合学分?学生们必须拼了命地参加实习、课题研究、面试、培训班、社团活动等,落下每一分都会被他人无情地超越,教育上的内卷波及到每一名无辜的学生身上,如同雪崩掩埋了所有学生而他们还要扛着巨大的压力继续学习。
家长们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疯狂地砸钱铺路。
家长出钱,学生出命,谁在获利?
这是一场学分的竞赛,更是一场沉没成本的生死时速。一旦你投入了成本想要放弃,这一犹豫之下就会别人超越,如果你现在放弃,孩子考不上大学,投入的成本也血本无归。所以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庭都要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卷啊卷……
而这个案件最可悲的地方在于,学生们通过泄露试题作弊,却不是为了考高分。仅仅是因为考试复习占据了太多时间,作弊是为了节省复习时间好去多参加几个补习班、几个研究小组……
社会与舆论为孩子们构筑了一条单向跑道,他们光顾着宣传跑道的终点有着鲜花与掌声,却忘了拥挤的跑道、疯狂的人潮、严酷的制度,会使多少人死在他人的脚下?
第五案,未成年人无照驾驶交通肇事案。
个人认为是全剧最破防的案件,一个曾经接受过审判的少年,答应了法官绝对不会再走进法庭,他确实没有再进来,因为他为了保护别人而撞成了植物人。
曾经的暴力触法少年,决定洗心革面,梦想是当一名治安官。经过审判的他对正义有了明确清晰的认定,也笃定了自己的正义感,尽管人们对有前科的他冷嘲热讽,但他心中依然光明。
他为了保护一名被偷拍的女生,被同学施暴忍气吞声,人高马大的他坚决不出手,因为出手就会成为互殴。他答应过那名法官,他不会再进法庭。
然而欺凌者不会因为你的忍受而善罢甘休,他们胁迫少年伪造身份证和驾照租车兜风,这样才肯归还偷拍的照片。少年如是做了,却引发了悲剧,他在被警方追逐和欺凌者威胁的双重压力下,误撞了一名无辜的路人,导致路人死亡,自己成为植物人。
欺凌者劫后余生,只受了点皮肉伤,法院因证据不足宣判他们无罪,他们在法庭上欢欣雀跃地庆祝,丝毫没有半分愧疚和懊悔。
欢欣鼓舞的“无罪之人”
正如沈恩锡所坚持的,少年犯不会改过自新,他们没有成人的心智,没有强力的敲打和扭正,不可能幡然醒悟自己的过错。
最后一案,是两个案件构成,一是前因,一是后果。
五年前,两个小孩站在房顶上扔砖块,理由仅仅是好奇,也因为好奇,当场砸死了一名儿童。夺走了一条鲜活生活的同时,也致使一个家庭彻底破碎。
当时的法官依照少年法的程序,鉴于两个孩子年幼,且认错态度积极,三分钟不到走出了法庭,嬉笑着要去辣炒年糕。他们路过伤心欲绝的被害者父母,投去嘲笑的眼神。
现如今,两个孩子长大了, 成为无法无天的少年。他们利用妹妹仙人跳,专门去酒店抓心怀不轨的大叔,敲诈勒索大笔钱财。他们组建隐秘基地,吸引更多人加入犯罪集团,以威胁哄骗的手段拍摄与贩卖非法视频,即使有六次被处分的记录在身,因幼时留下的法庭印象,认定法律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其中两名涉案的团伙被捕后仍然嚷嚷着:
“都是那些大叔的错!要不是他们有需求,我们怎么可能会去犯罪?”
法官质问:
“那些无辜的女孩呢?被你们伤害过的女孩,她们又做错了什么?”
少年哑口无言。
这一案真正触到了该剧想要探讨的核心: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他需要的是宽容的温室,还是严厉的鞭子?
一个从小便是罪恶的种子,能否开出善意的花朵?
法庭不能模棱两可,法官必须给出答案。
《少年法》是对未成年人的宽容,但也应该是法院的底线,触碰底线之前,犯罪就是犯罪。每一个少年或许都有破碎的家庭、糟糕的坏境、错误的引导等等理由才走上犯罪之路,但他们必须清楚,因自己一时兴起所导致的,是别人的生命流失,是别人的家庭破碎。
一步错,步步错
不久前,我国刑法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了修正,下调了重大刑事案件的责任年龄,也是为了未成年人的未来着想。
我们或许不能预言孩子的成长将会如何,但最起码我们必须及时地告诉他们,哪一步是对的,哪一步是错的,哪一步是万万不可的!
未来或许光明美好,可那些被害人的故事呢?只能遗落在风尘里了。
借用该剧中的一句话表达我一直认同的观点:
“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这句话真的对吗?
#韩剧##少年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