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這本書後,我想說的是,雖然這本小說標著科幻小說的標籤,但這本小說很不“科幻”,或者說它很軟。比起那些宏大的近未來的冷酷設定,在這本書裡我們會更直接的注意到查理這個人,他的意識、他的性格、他的人際關係、他的認知水平。而毫無疑問,這當然得益於作者別出心裁的表達方式——進步報告。
一般地,作為一種載體,文字讓人感受到且為之感動的通常是文字的所指,比如初中語文中被翻來覆去地講的朱自清的《春》。生動的修辭,華麗的形容,讓人的確能感受到春天顏色的多姿多彩。而文字本身的魅力和威力,卻是很多人並不額外關注的,畢竟大家都是正常人,語義表達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流暢的,標點符號除了引號分段和省略號破折號這類不常用的以外,也通常不會出錯。
——但是如果寫下文字的不是正常人呢?

查理·高登,一個智商只有68的低智力成年人。作為一名低智力成年人,他自然會有屬於他的獨特表達方式。不斷句,標點符號只會用句號和少量的省略號,語法混亂,錯別字連篇,相信沒有一個人在看到這個開頭的瞬間會不陷入困惑。我們的神經元立刻被奇奇怪怪的錯誤信息阻塞,從接受這一篇文字到剝離出這篇文字真實內容之間的時間差,讓人產生了莫名其妙的便秘感和塞車感。就好像被塞進迷宮的阿爾吉儂一樣,必須以緩慢的速度向前檢索。
而隨著故事的行進,我們能切實地從行文邏輯和遣詞造句上瞭解到他智商和理解能力的逐漸提高,直到一個月以後,他了解了標點符號的意義,明白瞭如何正確地進行遣詞造句。最後他終於變得聰明起來,而這已經是處於本書近半進度的位置了。
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實驗的不可避免缺陷,他辛辛苦苦用150頁獲得的智慧僅僅在最後15頁就飛速流逝,回到了先前的狀態。我們可以從他書寫格式的退化和崩塌中顯著觀察到這一事實。從失去引號,到失去逗號,重新出現錯別字,最後報告中只剩下含混不清的嗚咽,我很難用一個具體的詞語去形容這種感覺,是悵然若失?還是無可奈何?亦或者是悲哀。

查理的行文格式展現著他智商的變化,而他記錄的內容則展現著他認知、性格乃至於人格的變化。
大體上,隨著查理認知的變化,他呈現出兩種不同的人格和三個交錯的身份,即低智力人和高智商兩個人格,過去的查理、低智商查理和高智商查理三個身份。低智查理如同被困在柏拉圖洞穴的囚徒,用"大家都喜歡我"的濾鏡粉飾殘酷現實;覺醒後的查理則是手持火把的啟蒙者,卻在照亮記憶廢墟時灼傷了自己;而蜷縮在童年陰影中的小查理,始終在地下室反覆播放《灰姑娘》的膠片,這三個自我在意識場域中無休止地糾纏著。
首先低智商查理和高智商查理毫無疑問是兩種人格,但是由於查理的低智力導致的他對於客觀事實的不可理解性,很多事情一發生就會被他輕易地遺忘,所以他除了一些簡單的詞句以外,其實並不能理解感情,過去母親對於他的責罵和麵包店同事對於他的歧視他都無法理解。所以過去的查理既代表著查理所不能理解的世界,也代表著真相,低智商查理不理解他、遺忘他;高智商查理遠離他,認為這是屬於低智商查理的身份,過去的查理同時被他們兩個無視了。

同時低智商的查理對兩性關係的理解,停留在孩童般的天真幻想中。他將艾麗斯·金尼恩視為“穿白衣服的天使”,這種近乎宗教崇拜的情感,本質上是認知侷限催生的理想化投射。他無法理解同事們在麵包房開黃色玩笑時的性暗示,將“上床”直白地理解為“在床上玩跳跳遊戲”。然而,這種純粹性背後隱藏著暴力的暗流。查理對費伊的親近毫無防備,當這位藝術系女生教他跳“需要脫掉鞋子”的現代舞時,他意識不到其中潛藏的性挑逗。這種認知缺失構成的“安全屏障”,在智力覺醒後將被徹底擊碎,暴露出成人世界對純真本能的無情嘲弄和剝削。
為何高智商查理會變成與低智商查理完全不同的一個“自私、反社會”的人格,我想原因有二。其一是記憶與現實所產生的落差感和挫敗感。低智商查理記憶與現實的差距之大在實驗開始沒多久後就向讀者展現了——在做羅曼墨跡實驗的時候。低智商查理記憶中的是“隱藏在墨跡中的圖像”,而實際上實驗者提的問題是讓他對墨跡進行一定的聯想。如此一個普通的實驗都產生了如此大的理解偏移,那麼其他的事情呢?於是隨著智力的提高,他明白了麵包房的同事對自己的愚弄,明白了母親對自己的唾棄,明白了什麼是兩性,什麼是性。查理對艾麗斯的情感從崇拜轉向熾烈的愛慾,這種轉變在“雨夜畫室”場景中達到頂點:查理突然意識到自己正用“解剖青蛙的眼神”凝視艾麗斯的脖頸曲線。對於他的同事,他也開始還以嘲弄,對於自己的實驗者,他要求平等的地位。我們不能說這些是壞事,但是上述的這些都發生在短短的半年內,兩個查理的世界觀完全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融合。這種不融洽也是導致他後期走向孤獨的原因。
此外,查理對過去的回憶,我認為也是這本書的精髓之一:以第一人稱書寫的進步報告,在回憶本人過去的時候卻採用的是第三人稱,一來,這是他對自己過去同一身份不認同的體現;二來,這也營造出了當下某個白金作家總是心心念唸的所謂“抽離感“。
隨著查理智力的提高和學習程度的加深,他開始以學術解釋自己遇到的一切現象,學術成為了他生命中的一切,理性綁架了感情,所以你能看到查理變得冷酷,不近人情,不解風情,對於異性也只是機械地與對方交往,這種關係與其說是感情驅動,不如說是獸性驅動。這一狀況在查理與艾麗斯決裂時體現格外鮮明。當他說出“你的論文方法論存在根本缺陷”時,我們就能明白,那個憨厚老實的查理已經徹底變成了被理性支配的人偶。又因為他的冷酷導致他失去了原有穩定的人際關係,於是他又因此而鬱鬱寡歡,理性綁架了感情又被感情所動搖。只能說他的智力成長的還是太快了,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如何與人交流,他閱讀的文獻裡也沒有任何可以解決這方面的內容。同時他也依然保留著對人際關係的渴望,所以他能感覺到,那個無論什麼情況、什麼對象,都能和所有人建立良好關係的老查理始終在某個地方看著他,他也想把這具身體還給老查理,即使明白了過去的良好關係是建立在隱性和顯性感到霸凌之上的。

當智力開始不可逆地衰退時,查理對情感的認知又呈現出驚人的淨化效應。他逐漸遺忘那些複雜的心理學理論,卻重新獲得了握住艾麗斯手的勇氣。在咖啡館的最後一幕,他用歪斜的字跡寫下“你聞起來像下雨天的麵包房”,這種褪去理性矯飾的表達,反而是愛情最本真狀態的出色展現。最後的查理,完全退化為了如故事開頭一般的低智之人,但我們也不能完全說他沒有進步,至少他仍然記得要持續學習,在句號和省略號的基礎上掌握著冒號,以及保留著對某個特定對象的特殊情感:請你給阿爾吉儂獻上一束花。
阿爾吉儂對於查理來說,既是一面鏡子,又是一名同伴:他觀看阿爾吉儂的變化過程來測定自己的智商走向,他與阿爾吉儂共同鑄就了“高登—阿爾吉儂公式“,這一智力提升實驗最大的成果。
除了查理本人展現出的多重身份以外,本書進步報告的書寫格式也同樣讓讀者體驗到了“雙重身份”。在我們推進對進步報告的閱讀時,我們如同在書寫這篇報告一般,此刻讀者就是查理·高登本人;而在我們閱讀完一篇進步報告後,我們就又變成了觀測實驗成效的實驗人員。這一雙重身份的重疊也讓我面對查理的變化時感到無比的複雜。尤其是在發現超高的智商只能維持短暫的時間,查理·高登這個個體終究要變為他原本的樣子時,我們作為查理感到絕望、我們作為實驗人員感到失落。
查理的情感認知變遷史,是一篇人類文明進程的微型史詩。從天真到理性,最終迴歸赤子之心,這條曲線向我們展現了關於人類性格的某種現實:情感不是智力的附庸,而是指引認知迷宮的綱領。當查理在智力廢墟中寫下“請放花在阿爾吉儂墳上”時,他完成了一場超越性的精神儀式——在這裡,凋零的智商與盛開的人性達成了奇蹟般的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