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大片成了災難級大片,甄子丹飾演的父親,為什麼讓人反感?
甄子丹參與的電影《搜救》在上映之前讓不少人有所期待,主要原因也是因為這可是甄子丹為數不多沒有打的電影。再加上題材也以劇情為主,所以大家也很期待甄子丹的演技,而在電影上映後卻湧現了無數吐槽的聲音,以及很多觀眾都表示不喜歡甄子丹在劇中飾演的角色,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些問題的發生呢?我們在儘量不劇透的前提下來看看這個問題。
主題的不明確
本質上來說,這部電影的起因是因為父親的一個無心之舉,就像是很多父母與孩子的相處過程和教育方式錯誤的,但不代表父母不愛孩子是一樣的道理。打孩子的行為也是一種父愛的表現形式,只不過這個父親用錯了方法,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在這之後,父親不惜一切去求人尋找孩子的過程,也是一個父親對於孩子的愛,這個過程中,甄子丹的演技是在線的,可壞就壞在拯救孩子的過程過於平面化,以及劇情推進時無法抓住重點才導致了影片最後與主題的割裂。
很多人以為這是一部歌頌搜救隊的電影,但事實上,這是講述一個父親的成長之路,所以孩子失蹤之後,這位父親會表現出焦急的各種尋找,情緒不穩定等等,甚至還和救援隊發生了摩擦,導致了人員犧牲,這其實也是對人物刻畫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從側面去表現甄子丹所飾演的角色,人物的性格弱點,正因為他性格中有這些弱點,所以才會導致自己孩子的失蹤,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剖析人物去發現問題的過程。
然而電影在尋找孩子時卻有些忘記影片的初衷是什麼了,我們其實只要結合一下上下文就不難發現,所有的因果關係都出於一個“愛”字,那麼這部影片的基調就幾乎被定下來了。舉個例子,我們以講述人類和狗狗情感的《南極大冒險》來說,主角是雪橇犬,由於意外的發生,主人不得不丟棄它們,這中間的劇情無論怎樣去表現狗狗的生存,以及各種娛樂性的環節,但影片從開始就定下的主題是不能變的,只有主題不亂才會有一條情感支撐作為基礎來讓觀眾信服,感動。
而這部電影恰恰就犯了這一點,那就是導演希望在影片的中途增加一些戲劇性,或者是渴望引發觀眾思考的內容,極力去製造一些矛盾,如此一來的話,那麼就導致了觀眾根本感受不到影片的重點是在哪,簡單來說就是什麼都想要,結果什麼都是半桶水,最後呈現的效果就是觀眾在看的過程中不僅沒有被父愛所感動,甚至還會延伸到救不救,到底該不該幫的問題上,這就是抓不住重點導致的結果。
忽略了人物的自我救贖
正是因為電影從中間開始增加了很多畫蛇添足的情節,也讓影片真正需要去塑造的地方根本沒有描繪出來,那就是甄子丹這個角色在找孩子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一場自我的救贖,我們前面提到了這個人物的性格弱點,從他打孩子等一系列表現,都是人物潛在的問題,既然電影已經表達出來了,那麼就意味著這個角色之後是要成長的,是要自我拯救的,是要蛻變的,不是說完事後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樣子,給人感覺他下一次一旦激動起來還會打孩子一樣。
其實,像這類災難性的影片,無論中外,但凡是優秀的同類型作品都保持一點,那就是以什麼作為影片的核心,在這其中有以愛情,友情,親情為背景的,也有以嚴肅題材,比如“火車難題”去引發觀眾思考的,一旦決定了影片的方向,那麼全片都要為主題服務,而不是想到哪就拍到哪,試問一下,如果說《泰坦尼克號》把重點放在船為什麼會沉的問題上,對於男女主角的相戀過程絲毫沒怎樣刻畫,那麼你還會被傑克和露絲的愛情所打動嗎?
而《搜救》也是一樣的道理,觀眾們之所以反感片中的父親,就是因為原本應該重點去塑造的角色,讓找孩子的過程變成父親的一場自我救贖,最終加深父子情感的故事,讓觀眾從災難和意外中感受親情的故事,完全偏離了軌道。使得這個角色從開始到結束根本沒有成長,完全平面化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哪怕是甄子丹的演技再好,人物也沒有情感遞進的過程就會讓人感覺空洞。
實際上這個故事按照常用的邏輯要把故事講好是不難的,像偏執的父親,任性的兒子,如果不是因為這次意外,他們未來的路上定然還會出現磕磕絆絆,卻因為這場意外讓大家都反思自己的過錯,從而大團圓後將一家人緊緊地綁定在一起,縱然是俗套,卻很好用,也容易打動人心,而不是非要想辦法把一些現實因素考慮進去,完全適得其反,因為現實可以不講邏輯,但電影要把觀眾帶入進去是一定要講邏輯的。
好啦!以上就是對於《搜救》的一些看法,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說出自己的看法,喜歡的話希望能一鍵三連,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