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姆沉浮錄-阿普利格·庫塔勒米什奧盧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3-16 00:13:03 作者:無言誰會憑闌意ovo Language

羅姆沉浮錄-阿普利格·庫塔勒米什奧盧-第0張

阿普利格·謝赫娜茲奧盧·庫塔勒米什奧盧傳
(1102年—1142年)

早年與崛起:忠誠的兄弟

阿普利格·謝赫娜茲奧盧·庫塔勒米什奧盧者,羅姆蘇丹基利傑·阿爾斯蘭之幼子,梅蘇德之弟也。少時以溫良恭儉聞於宮廷,其父嘗贊曰:“此子性若清泉,必為家族砥柱。” 1107年,基利傑·阿爾斯蘭封其為基比雷奧通阿塔伯克,時年五歲,然實權由輔臣代掌。及長,阿普利格習政務,通兵法,梅蘇德深倚之,嘗謂廷臣:“吾弟仁厚,可託社稷。”

1129年,梅蘇德遇刺,遺命阿普利格為幼主埃爾代姆攝政。初,阿普利格勤勉輔政,賑災撫民,減免賦稅,民間頌其“慈悲伯克”。然權柄漸重,心性漸變。

權欲暗生:從輔臣到獨裁者

1134年,阿普利格囚埃爾代姆於基比雷奧通城堡,自領國事。史載其初囚幼主時,嘗對鏡自語:“吾非貪權,實為羅姆存續。”然自此獨斷專行,任人唯親,以聯姻固權——先後娶阿塔伯古姆澤赫拉、祖哈爾等貴族女,廣植黨羽。其兄“強壯者”馬蘇德鎮卡帕多基亞,助其壓制保王派,羅姆幾成阿普利格私產。

彼時國庫空虛,阿普利格竟挪軍費以充私庫,更借瘟疫之名強徵“防疫稅”,民怨沸騰。雖有“賽義夫·道拉”約翰·阿克蘇赫等舊將力阻,然阿普利格以“幼主安危”相脅,保王派暫蟄。

矛盾的統治:美德與暴行

阿普利格之政,譭譽參半。其一面廣建濟貧院,赦免囚犯(史載1136年釋三百戰俘),顯其“慷慨”;一面苛待異己,凡質疑攝政者皆遭流放。突厥詩人諷曰:“他的右手施捨麵包,左手緊握染血匕首。”

1138年,波斯突厥酋亞赫瓦爾·米沙伊克犯境,阿普利格親征退敵,暫挽威望。然此勝反令其驕恣,竟挪用戰利品為幼子亞曼鑄金搖籃,貴族側目。至1140年,羅姆境內瘟疫肆虐,屍骸蔽野,保王派斥:“此乃安拉降罰,懲僭主之貪!”

狩獵與隕落:命運的反噬

1142年2月,阿普利格狩於基比雷奧通山林。時人傳,其見雄赤鹿角如王冠,貪念驟起,親逐之。然鹿突返身抵角,刺其腹,阿普利格創重而亡,年三十九。臨終前,謂侍從:“吾本欲……守家族榮耀……”言未盡而氣絕。

其死後,約翰·阿克蘇赫率保王派救埃爾代姆出囚。新蘇丹念血脈之親,僅流放阿普利格諸子,未行誅戮。然羅姆經此亂局,權威盡失,諸侯離心,昔日強盛終成追憶。

------------------------------------------------------------------------------------------------

阿普利格·謝赫娜茲奧盧·庫塔勒米什奧盧傳
(崇寧元年—紹興十二年)

阿普利格·謝赫娜茲奧盧·庫塔勒米什奧盧者,羅姆蘇丹基利傑·阿爾斯蘭之幼子,梅蘇德之弟也。少以仁厚聞,父基利傑·阿爾斯蘭愛之,崇寧六年(1107年)封基比雷奧通阿塔伯克,然年幼未親政。及長,通曉軍務,兄梅蘇德深倚,嘗贊曰:“吾弟性若清泉,可託社稷。”

宣和七年(1125年),梅蘇德遇刺,遺命阿普利格輔幼主埃爾代姆。初攝政時,賑災減賦,民呼“仁伯克”。然權柄日重,漸生異志。紹興四年(1134年),囚埃爾代姆於基比雷奧通,自專國事。其兄馬蘇德鎮卡帕多基亞,助其壓保王派,羅姆權柄盡歸其手。

阿普利格性本儉約,然攝政後奢靡漸生。紹興六年(1136年),釋戰俘三百,顯其寬仁;然苛稅重斂,民多怨懟。突厥酋亞赫瓦爾寇邊,紹興八年(1138年),阿普利格親征破之,然私吞戰利,為幼子鑄金器,貴族離心。紹興十年(1140年),境內大疫,屍骸塞道,時人謂“天罰僭主”。

紹興十二年(1142年)二月,狩於基比雷奧通,逐雄鹿,反為鹿角所傷,創重而亡,年三十九。臨終喃喃:“吾本欲護家族……”言未竟而絕。保王派約翰·阿克蘇赫救埃爾代姆出囚,流放其子,羅姆稍定。

史臣曰:阿普利格以仁厚始,以專橫終,可謂權欲蝕心之鑑。其釋囚減賦,本有賢臣之資;然囚幼主、竊國帑,終成暴戾之君。昔周公輔成王,流譽千古;阿普利格之攝政,徒留罵名。嗟乎!位高者若失本心,雖懷慈悲,亦難免淪為史筆之罪人矣。

------------------------------------------------------------------------------------------------

阿普利格·謝赫娜茲奧盧·庫塔勒米什奧盧:異邦之鏡與羅姆之殤

鄰國的審視:野心家的陰影

在羅姆的鄰國眼中,阿普利格的統治如同一場精心編排的戲劇。拜占庭的密報稱其為“披著羊袍的狼”,既驚歎於他早期賑災濟民的仁政,又警惕其囚禁幼主、獨攬大權的野心。一份匿名外交文書中寫道:“他以家族之名行竊國之實,慈悲不過是權杖上的鍍金。”波斯商隊則流傳諷刺歌謠:“羅姆的泉水曾清澈,如今卻被攝政者的靴底攪渾——他們飲下的每一口水,都帶著權力的鐵鏽味。”

突厥遊牧部落對其評價更為尖銳。一位酋長在營火旁嗤笑:“他教會我們何謂‘文明的背叛’——連親侄都能囚禁的人,怎會信守對盟友的誓言?”而敘利亞的學者則將其統治視為警示:“當攝政者的戒指比蘇丹的王冠更耀眼時,國家的根基便已腐朽。”

羅姆國內的撕裂:敬仰與憎惡

在羅姆國內,阿普利格的形象如刀鋒般割裂。

保王派的怒火
以“賽義夫·道拉”約翰·阿克蘇赫為首的保王派視其為“竊國逆賊”。約翰曾公開斥責:“他玷汙了梅蘇德的血脈誓言!囚禁幼主、挪用軍費,其行徑與盜匪何異?”保王派武士私下傳唱戰歌,將阿普利格比作“毒蛇”,誓言“斬其七寸,還政於真主庇佑的蘇丹”。

平民的苦難
民間對其評價隨時間推移劇烈變化。初攝政時,減賦濟貧之舉令農夫稱其為“仁伯克”;然隨苛稅、瘟疫接踵而至,民謠漸染血淚:“慈悲伯克的糧倉堆滿我們的飢餓,他的金庫流淌我們的血汗。”至其統治末期,鄉野傳言四起,謂“攝政者的呼吸皆帶腐臭,因他吞噬了羅姆的靈魂”。

貴族的掙扎
突厥貴族對其態度矛盾重重。部分人因聯姻獲利,贊其“手腕果決”;更多人則怨恨權力遭蠶食。一位匿名貴族在密信中哀嘆:“他將我們的尊嚴碾作鋪路石,只為修築通往自己寶座的長階。”瘟疫爆發後,舊臣家族甚至暗中資助保王派,稱“寧要幼主的懵懂,不要攝政者的精明暴政”。

複雜人格:聖徒與罪人的雙面

阿普利格的矛盾性成為後世解讀的核心。早期史家筆下,他是“被權力蠱惑的聖徒”——曾赦免戰俘、修建濟貧院,甚至為病弱者親送藥食;然獨攬大權後,這些善舉皆被視作“收買人心的偽善”。一份修士手稿記載其臨終懺悔:“我以家族之名起誓守護羅姆,卻成了撕裂它的利刃。”

他的統治風格亦充滿悖論:一方面嚴懲貪汙官吏,另一方面縱容親信斂財;既以“突厥傳統捍衛者”自居,又為鞏固權力聯姻希臘化貴族。突厥詩人諷曰:“他的靈魂在帳篷與宮殿間撕扯,最終兩者皆成灰燼。”

歷史的塵埃
阿普利格·謝赫娜茲奧盧·庫塔勒米什奧盧的名字,最終化作羅姆史冊中一團模糊的血跡。於外邦,他是“權謀與墮落”的象徵;於羅姆,他既是部分人記憶中的“短暫黎明”,更是多數人噩夢裡的“漫長黑夜”。當雄赤鹿的尖角刺穿他的野心時,所有讚譽與詛咒,皆隨其最後一縷呼吸消散於安納托利亞的風中——唯留一句未被解答的詰問:若無私慾,他本可成為怎樣的統治者?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