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姆沉浮录-阿普利格·库塔勒米什奥卢


3楼猫 发布时间:2025-03-16 00:13:03 作者:无言谁会凭阑意ovo Language

罗姆沉浮录-阿普利格·库塔勒米什奥卢-第0张

阿普利格·谢赫娜兹奥卢·库塔勒米什奥卢传
(1102年—1142年)

早年与崛起:忠诚的兄弟

阿普利格·谢赫娜兹奥卢·库塔勒米什奥卢者,罗姆苏丹基利杰·阿尔斯兰之幼子,梅苏德之弟也。少时以温良恭俭闻于宫廷,其父尝赞曰:“此子性若清泉,必为家族砥柱。” 1107年,基利杰·阿尔斯兰封其为基比雷奥通阿塔伯克,时年五岁,然实权由辅臣代掌。及长,阿普利格习政务,通兵法,梅苏德深倚之,尝谓廷臣:“吾弟仁厚,可托社稷。”

1129年,梅苏德遇刺,遗命阿普利格为幼主埃尔代姆摄政。初,阿普利格勤勉辅政,赈灾抚民,减免赋税,民间颂其“慈悲伯克”。然权柄渐重,心性渐变。

权欲暗生:从辅臣到独裁者

1134年,阿普利格囚埃尔代姆于基比雷奥通城堡,自领国事。史载其初囚幼主时,尝对镜自语:“吾非贪权,实为罗姆存续。”然自此独断专行,任人唯亲,以联姻固权——先后娶阿塔伯古姆泽赫拉、祖哈尔等贵族女,广植党羽。其兄“强壮者”马苏德镇卡帕多基亚,助其压制保王派,罗姆几成阿普利格私产。

彼时国库空虚,阿普利格竟挪军费以充私库,更借瘟疫之名强征“防疫税”,民怨沸腾。虽有“赛义夫·道拉”约翰·阿克苏赫等旧将力阻,然阿普利格以“幼主安危”相胁,保王派暂蛰。

矛盾的统治:美德与暴行

阿普利格之政,毁誉参半。其一面广建济贫院,赦免囚犯(史载1136年释三百战俘),显其“慷慨”;一面苛待异己,凡质疑摄政者皆遭流放。突厥诗人讽曰:“他的右手施舍面包,左手紧握染血匕首。”

1138年,波斯突厥酋亚赫瓦尔·米沙伊克犯境,阿普利格亲征退敌,暂挽威望。然此胜反令其骄恣,竟挪用战利品为幼子亚曼铸金摇篮,贵族侧目。至1140年,罗姆境内瘟疫肆虐,尸骸蔽野,保王派斥:“此乃安拉降罚,惩僭主之贪!”

狩猎与陨落:命运的反噬

1142年2月,阿普利格狩于基比雷奥通山林。时人传,其见雄赤鹿角如王冠,贪念骤起,亲逐之。然鹿突返身抵角,刺其腹,阿普利格创重而亡,年三十九。临终前,谓侍从:“吾本欲……守家族荣耀……”言未尽而气绝。

其死后,约翰·阿克苏赫率保王派救埃尔代姆出囚。新苏丹念血脉之亲,仅流放阿普利格诸子,未行诛戮。然罗姆经此乱局,权威尽失,诸侯离心,昔日强盛终成追忆。

------------------------------------------------------------------------------------------------

阿普利格·谢赫娜兹奥卢·库塔勒米什奥卢传
(崇宁元年—绍兴十二年)

阿普利格·谢赫娜兹奥卢·库塔勒米什奥卢者,罗姆苏丹基利杰·阿尔斯兰之幼子,梅苏德之弟也。少以仁厚闻,父基利杰·阿尔斯兰爱之,崇宁六年(1107年)封基比雷奥通阿塔伯克,然年幼未亲政。及长,通晓军务,兄梅苏德深倚,尝赞曰:“吾弟性若清泉,可托社稷。”

宣和七年(1125年),梅苏德遇刺,遗命阿普利格辅幼主埃尔代姆。初摄政时,赈灾减赋,民呼“仁伯克”。然权柄日重,渐生异志。绍兴四年(1134年),囚埃尔代姆于基比雷奥通,自专国事。其兄马苏德镇卡帕多基亚,助其压保王派,罗姆权柄尽归其手。

阿普利格性本俭约,然摄政后奢靡渐生。绍兴六年(1136年),释战俘三百,显其宽仁;然苛税重敛,民多怨怼。突厥酋亚赫瓦尔寇边,绍兴八年(1138年),阿普利格亲征破之,然私吞战利,为幼子铸金器,贵族离心。绍兴十年(1140年),境内大疫,尸骸塞道,时人谓“天罚僭主”。

绍兴十二年(1142年)二月,狩于基比雷奥通,逐雄鹿,反为鹿角所伤,创重而亡,年三十九。临终喃喃:“吾本欲护家族……”言未竟而绝。保王派约翰·阿克苏赫救埃尔代姆出囚,流放其子,罗姆稍定。

史臣曰:阿普利格以仁厚始,以专横终,可谓权欲蚀心之鉴。其释囚减赋,本有贤臣之资;然囚幼主、窃国帑,终成暴戾之君。昔周公辅成王,流誉千古;阿普利格之摄政,徒留骂名。嗟乎!位高者若失本心,虽怀慈悲,亦难免沦为史笔之罪人矣。

------------------------------------------------------------------------------------------------

阿普利格·谢赫娜兹奥卢·库塔勒米什奥卢:异邦之镜与罗姆之殇

邻国的审视:野心家的阴影

在罗姆的邻国眼中,阿普利格的统治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拜占庭的密报称其为“披着羊袍的狼”,既惊叹于他早期赈灾济民的仁政,又警惕其囚禁幼主、独揽大权的野心。一份匿名外交文书中写道:“他以家族之名行窃国之实,慈悲不过是权杖上的镀金。”波斯商队则流传讽刺歌谣:“罗姆的泉水曾清澈,如今却被摄政者的靴底搅浑——他们饮下的每一口水,都带着权力的铁锈味。”

突厥游牧部落对其评价更为尖锐。一位酋长在营火旁嗤笑:“他教会我们何谓‘文明的背叛’——连亲侄都能囚禁的人,怎会信守对盟友的誓言?”而叙利亚的学者则将其统治视为警示:“当摄政者的戒指比苏丹的王冠更耀眼时,国家的根基便已腐朽。”

罗姆国内的撕裂:敬仰与憎恶

在罗姆国内,阿普利格的形象如刀锋般割裂。

保王派的怒火
以“赛义夫·道拉”约翰·阿克苏赫为首的保王派视其为“窃国逆贼”。约翰曾公开斥责:“他玷污了梅苏德的血脉誓言!囚禁幼主、挪用军费,其行径与盗匪何异?”保王派武士私下传唱战歌,将阿普利格比作“毒蛇”,誓言“斩其七寸,还政于真主庇佑的苏丹”。

平民的苦难
民间对其评价随时间推移剧烈变化。初摄政时,减赋济贫之举令农夫称其为“仁伯克”;然随苛税、瘟疫接踵而至,民谣渐染血泪:“慈悲伯克的粮仓堆满我们的饥饿,他的金库流淌我们的血汗。”至其统治末期,乡野传言四起,谓“摄政者的呼吸皆带腐臭,因他吞噬了罗姆的灵魂”。

贵族的挣扎
突厥贵族对其态度矛盾重重。部分人因联姻获利,赞其“手腕果决”;更多人则怨恨权力遭蚕食。一位匿名贵族在密信中哀叹:“他将我们的尊严碾作铺路石,只为修筑通往自己宝座的长阶。”瘟疫爆发后,旧臣家族甚至暗中资助保王派,称“宁要幼主的懵懂,不要摄政者的精明暴政”。

复杂人格:圣徒与罪人的双面

阿普利格的矛盾性成为后世解读的核心。早期史家笔下,他是“被权力蛊惑的圣徒”——曾赦免战俘、修建济贫院,甚至为病弱者亲送药食;然独揽大权后,这些善举皆被视作“收买人心的伪善”。一份修士手稿记载其临终忏悔:“我以家族之名起誓守护罗姆,却成了撕裂它的利刃。”

他的统治风格亦充满悖论:一方面严惩贪污官吏,另一方面纵容亲信敛财;既以“突厥传统捍卫者”自居,又为巩固权力联姻希腊化贵族。突厥诗人讽曰:“他的灵魂在帐篷与宫殿间撕扯,最终两者皆成灰烬。”

历史的尘埃
阿普利格·谢赫娜兹奥卢·库塔勒米什奥卢的名字,最终化作罗姆史册中一团模糊的血迹。于外邦,他是“权谋与堕落”的象征;于罗姆,他既是部分人记忆中的“短暂黎明”,更是多数人噩梦里的“漫长黑夜”。当雄赤鹿的尖角刺穿他的野心时,所有赞誉与诅咒,皆随其最后一缕呼吸消散于安纳托利亚的风中——唯留一句未被解答的诘问:若无私欲,他本可成为怎样的统治者?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