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厝,光是看到这个游戏标题,或许大部分玩家都和笔者一样摸不着头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语文水平。明明是两个单独看都懂的文字,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产生的新名词却着实令人费解。
其实,玩家们对“转厝”二字的不解实属正常,因为这个意为“回家”的词语并不属于常见的普通话,而是来自常被人们误认为“外语”的南方语系之一——闽南语。
闽南,一般指福建南部的闽南地区,包括泉州、厦门、漳州、漳平四市以及周围部分县城。由于宋元时期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口,因此闽南人在长期出海贸易的过程中大量向外迁徙,沿途也将闽南当地的文化特别是语言传播到了福建其他地区、广东潮汕、台湾乃至东南亚国家,使得闽南文化发展为了亚洲地区一支流传至今仍有着深远影响的独特文化。
或许正是因为闽南文化的流传甚广,不仅是闽南语的复杂晦涩令人有所耳闻,其诡谲奇异的鬼神祭祀文化更是成为了中式恐怖民俗的代表之一。一方面是闽南人民的神明信仰十分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供奉着佛龛、神像,还会为妈祖、清水祖师、保生大帝等各种本地神祇修庙塑像并焚香祭祀,使得闽南一带有着十分浓厚的本土宗教气息;另一方面则是闽南本地的鬼神祭祀也衍生出了繁多的鬼节风俗,每年从七月初到三十都有人过节,例如农历七月初一办五味饭菜和一盏纸灯笼祭拜地藏王,七月普度日于家门口演戏祭敬普度公,农历七月十五举办“孟兰盆会”祭拜地府鬼神等等。在闽南地区,鬼节甚至成为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足见闽南鬼神文化的影响力之大、渊源之深。
而国内游戏开发商獭獭社正是看中了闽南宗教民俗的魅力,以此为基础创作出了极具闽南地域特色的横版解谜中式恐怖游戏《转厝》。
一、 无处不在的闽南文化
《转厝》的主角是一位生活在南部渔村的小姑娘安珍。某天她相依为命的弟弟安雄突然离奇失踪,而收到弟弟的血字求救信息的安珍在黄阿婆的指引下,踏上了笼罩在暴雨和迷雾中的海上岛屿“月岛”,并在岛上险象环生的冒险途中逐步揭开了一段被尘封的诡谲往事。
虽然没有明说以闽南地区为背景原型,但游戏对闽南鬼神文化的还原可谓无处不在。不仅所有角色的语音都别出心裁地以闽南语配音来给普通话语系下的玩家们带来强烈的违和感,游戏还在故事场景中加入了各种典型的宗教祭祀或者占卜用具,例如主角家中的佛龛、月岛上在建的郑天师石像、黄阿婆占卜用的龟甲和蜡烛、封印了安雄房门的符印等等,并通过角色对话和神情、道具信息以及祭祀礼仪等多个方面表现出当地百姓对鬼神的敬畏乃至迷信心理,从而有效地营造出笼罩整个游戏的神秘而又可怖的诡异氛围。
而作为玩家的笔者,则在被勾起源于中式文化血脉的恐惧感的同时,忍不住生出对这片闽南小世界的好奇,并被这份好奇心驱使着迈开了探索的脚步。
二、中式特色的简单解谜
《转厝》对中式恐怖的渲染当然远不止于环境塑造。游戏在最核心的玩法——解谜方面也巧妙地融入了玩家们耳濡目染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以人体穴位模型设计的针灸谜题,以八卦卦象含义设计的解卦谜题,和以天平秤量平衡原理设计的药材称重谜题等等。几乎每个谜题的谜面对于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玩家们来说都十分易于理解,即便是遇到短暂的卡壳,也可以随时参考制作组给出的贴心提示。仅以Demo的解谜难度来看,本作的上手门槛极低,对于大部分玩家来说都非常友好。
不过,当笔者在一片漆黑的空间中小心摸索着寻找可以互动解谜的道具时,才逐渐意识到这些看似简单又熟悉的解谜要素,实际上却暗藏玄机。因为不少玩家内心深处的童年阴影便潜藏其中,比如那横在桌上的人体穴位模型,又或是那闪动着雪花屏的电视,或者是那戏班用来扮演鬼神的蓝脸面具。只待一个时机,这些阴影就会从尘封的记忆中窜出,冷不丁地吓人一跳。
这,便是中式恐怖真正的毛骨悚然之处。它并不仅仅是来源于人对未知的恐惧,而更是来源于那些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铭刻心底的阴影之物。
三、 颇具张力的漫画式剧情
作为2D画面的恐怖游戏,《转厝》给玩家们能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自然不如很多3D画面乃至第一人称3D的恐怖游戏。但是制作组巧妙地以漫画式分镜以及在单个镜头中加入动画的形式表现游戏重要的剧情转场,使得每个角色都从原本呆板的样貌中豁然鲜活了起来。而相比于单纯通过角色对话来推进故事,这样的漫画表现形式不仅能更好地吸引玩家对关键事物的注意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游戏的视觉感染力,特别是一些带有突发惊吓的演出桥段,更加让人防不胜防。
所幸游戏并非写实的画风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画面的惊悚程度,对于玩家们本就不胜惊吓的心脏来说,或许无意中也成了一件好事吧。
四、结语
仅以Demo的品质来看,《转厝》作为一款主打闽南文化的横版2D解谜恐怖游戏,基本做到了要素齐全,不仅抓住了中式恐怖的精髓,而且还能给人一定的新鲜感。如果游戏的正式版中能够加入更多符合文化背景又有趣多样的解谜小游戏,并能够讲好游戏最核心的恐怖故事的话,笔者认为本作有望成为一款不错的小品级恐怖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