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第一篇文章,还是意犹未尽。看了看自己截的图,加了点新的想法,遂把第二篇文章从脑子里揉了出来。可能是熬通宵加上碎片化,总感觉自己的思路怪怪的。
母鸡卡主pv出了哦,不知道大家看没看呢~还有一个月才能看到第一集,我的心情已然是急不可耐了!mygo!!!!!和Ave Mujica,两支乐队,十个人,女孩子们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故事,只有在动画正式完结后才能落下帷幕吧。
睦头人扔书.gif
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先把视角转到rikki身上来。这位mygo!!!!!伟大的鼓手兼编曲,实际上的队长,正面临着一项重大的生死危机。
在游戏中,玩家的选择会最终影响立希的结局。正如第一篇文章所言,我无法抗拒我对灯说实话的想法,加上我对每一位好友的坚持赴约————结果毫无疑问导向了坏结局。
拜开发者的优秀设计所赐,游戏里面其实存档栏非常有余裕,而我往往是如履薄冰、一个选项一个存档地打这类题材的游戏的,尤其是涉及到操控角色生死这样的题材(这种题材我往往追求的是最好结局),因此,BE的结果对整体继续游玩、直至达成全部剧情而言,影响并不大。但对于我这种注重自己选择却引发此种壮烈后果的玩家来说,则还在回味刚刚的结局不能自拔。
“我尽力陪了每个朋友,结果因为不想撒谎让灯伤了心,作为遗作的乐谱还没完成。哈…她就这么死了…”
说当时不后悔一定是假话。但吃了楼下一大盘廉价速冻水饺、抽完两根烟后,回房间静静地坐在电脑前,难受的感觉渐渐消退,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抉择来。
我开始问自己,对于游玩没有剧透过、全靠自己探索的剧情,你的期待到底是什么?我开始冷静地思考。
那种不去后悔的心态,建基于对于偶然的“可认识”当中。人对于一切是一无所知的,知道得越多实际上就越无知。因此在这样一句话当中,“后悔”是无意义的,因为在当时的模型中必然存在着对未来的“veil of ignorance”,阻挠着人对于将发生之事进行合乎理性的判断从而作出好坏参半的决策。
我之前的认识才刚刚停留在这里;但是其他人的思路告诉我:不仅可以被动地认识无知状态而“不后悔”,更可以对无知抱有更为积极的态度。
计算机在模拟现实场景时会使用一系列经过编排的、可以学习的优化算法,运用数理统计学领域的规律来不断接近理想的预设值;但是人类理智的运行则受到大量不可预测甚至往往不可理解的变量影响,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一直在作出“非正确”的决策,更是完全可能不断做“错误”的决策!
谁敢打包票说自己的决策一定是尽善尽美、毫无纰漏呢?这一点soyo和taki有话说
因为尽管我们已经预定了一个理想的预设值(如追求好结局),但由于对运行参数的认识在现实的场域下无限趋近于零,所以决策与预期之间仅仅可能只构成一个非常薄弱的相关关系。从而,我们需要不断地(依托新问题)“优化”我们的决策,但这种“优化”除了遵循我们的最大限度理解力以规避可知领域内风险以外,往往又会使结果呈现高度随机性。
然而,正是这种不断的“优化”创造了人生的精彩,或者至少是可持续。那么在这如影随形的无知之幕中我们所应当追求和保障的就只有“优化”的权利了————使这种活的行动结构实现其最大限度活性的状态,也就是哈耶克所定义的“自由”(liberty):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所施以的强制,在社会中被减至最小可能之限度的那种状态。(《自由秩序原理》,1997,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正如我在第一篇文章中给一位盒友留言所说,后悔不过是我们对“最大优化”的欲望,而这欲望恰恰就是我们对最大自由的追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