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是什麼?《哥德爾·埃舍爾·巴赫》(五)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08-09 00:26:26 作者:All2BNicE Language

本文的第一部分

本文的第二部分

本文的第三部分

本文的第四部分

意識的怪圈性質

終於來到了《GEB》的最後一章“怪圈,或纏結的層次結構”。《GEB》的一個核心論題是:

“語言和思維是否遵從形式規則?”

作者在書中的回答是:

“是的,條件是你要下到最底層——硬件——去發現這些規則。”

設想你在與對手下一盤國際象棋。你厭倦了傳統的規則,你想修改它,例如把馬的走法從“橫1豎2”改成“橫2豎1”。你可以修改規則,但總會有與對手統一的“修改規則的規則”,在這裡即“橫m豎n”。這樣你就有了規則與元規則,同樣地還有元……規則直至無窮。為了方便表述這些無窮多的規則的內容,你可以利用另外的無窮多的國際象棋棋盤這個形式化空間,以上面棋子的分佈狀態來表述。然後,你把這無窮多的棋盤和棋子壓縮成一套。對於這個棋盤,你移動了上面的棋子的同時,你也修改了規則!這樣,規則就不斷修改它們自己,這似乎是一種自我修改的棋,低層次與高層次的界限被抹除了,雞生蛋,蛋生雞……它形成了一種自我指涉的哥德爾式的怪圈。

“自我意識”是什麼?《哥德爾·埃舍爾·巴赫》(五)-第0張

設想有無數套這樣的國際象棋疊加在一起

然而,這盤棋看似能夠自我修改,其實還有棋盤這一個底層的物理硬件,它無法跳出系統來涉及。棋盤這個底層次的不受干擾層,控制著它高層次的符號纏結層!如果你要跳出棋盤這個底層的硬件,去建立修改它的規則,那麼你就得與對手達成一個協定來去修改它,這樣你們就又建立了一個新的底層的不受干擾層。

“自我意識”是什麼?《哥德爾·埃舍爾·巴赫》(五)-第1張

《流浪地球2》中馬兆的遺言,也是莫比烏斯環這個怪圈

把這個例子與大腦聯繫在一起,意識或者說心智的怪圈性質就顯示出來了。棋盤可以理解為大腦、神經細胞之類支持意識的底層硬件機制,而棋子可以理解為意識的高層次符號。這些符號,包括那個“代表自我”的符號,形成了一個纏結的層次結構;不同的符號層次間相互作用,頂層影響到低層,而同時頂層又被低層所影響。這個系統感知“自我”,討論“自我”,不斷進行自我指涉,從而獲取了自我意識。作者猜測正是這種層次交叉造成了我們幾乎不可分析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什麼?《哥德爾·埃舍爾·巴赫》(五)-第2張

埃舍爾《畫手》

然而,在符號彼此纏結的“心智”層的最底層,是被我們的大腦這一神經基質“硬件”層在支持著、決定著!就像埃舍爾上面的這幅《畫手》一樣,如果你只看畫中的內容,你會發現畫中左手正在畫右手,同時右手也在畫左手,形成了一個纏結的層次結構。但這幅畫的平面系統之外隱藏著真正畫出它們的手——即我們生活的三維世界中畫家埃舍爾的手!我們的思維好像是在自己的空間中獨立運行思考而不受干擾,實則我們的思維被屏蔽於底層,受到神經基質與客觀物理規律的支配。有趣的是,神經基質也是個怪圈——幾十億個細胞被上千億條軸突聯結在一起。

“自我意識”是什麼?《哥德爾·埃舍爾·巴赫》(五)-第3張

你能完全理解你自己嗎?也許答案是不能

我們能否完全理解我們自己的心智或大腦?哥德爾定理適用於我們的心理學嗎?對於這個問題,又有兩種情況:第一,我們的自我理解低於某個臨界點,因而我們是不一致的;第二,我們的自我理解恰巧在或者高於這個臨界點,這樣我們就能用比喻的方式用上述限制性定理來做類比(即從“第一,我們的自我理解低於…”這句話開始),因此我們的自我理解以一種哥德爾式的方法動搖了它自身,我們是一致的,因而我們是不一致的!這似乎與黑格爾(Hegel)的辯證法思想不謀而合,概念系統本身始終有所缺陷,它的內部始終存在異己的矛盾力量。

“自我意識”是什麼?《哥德爾·埃舍爾·巴赫》(五)-第3張

黑格爾

所有元數學和計算領域的限制性定理都表明,一旦我們表示自身結構的能力達到某個臨界點,這就保證了我們永遠不能完整表達自己。每當我們設想自己不存在,或者試圖證明自己的“精神正常”時,我們不得不跳到自己之外來觀察自身,就像形式系統“相信”能把自己的完備性反映在它自己之內,然而我們卻永遠無法跳出制約我們自己的系統,這又似乎是一個怪圈。我們擁有真正的“自由意志”嗎?也許答案是介於“有”和“沒有”之間,也許它僅僅是種幻覺,畢竟我們沒辦法跳出我們的大腦來觀察我們自身。

“自我意識”是什麼?《哥德爾·埃舍爾·巴赫》(五)-第3張

“怪圈”現象似乎無處不在

將這種纏結的層次結構拓展到世間萬物會怎麼樣呢?在用語言學研究語言本身、用元數學研究數學本身之外,怪圈無處不在。一個國家如果要修改憲法,依靠的規則是憲法自身規定的原則;量子力學打破了以往“觀測者”與“被觀測者”的界限,它們開始相互干擾,就像“雙縫干涉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那樣;雅克·拉康用來表示人類主體性結構的波羅米結(Borromean knot)中,想象界(the imaginary)實在界(the real)象徵界(the symbolic)組成了一個彼此纏結的複雜拓撲結構,而它們的中心則是人類永遠無法到達的慾望的中心小客體a(object petit a)……

“自我意識”是什麼?《哥德爾·埃舍爾·巴赫》(五)-第3張

雅克·拉康的“三界圖”

讀到《GEB》這裡,不禁讓人產生了一種關於跨越微觀與宏觀、有限與無限之類概念的崇高感與美感。在我們所能理解的事物之外,是否有某種更高級的存在?就像劉慈欣的《球狀閃電》中的那樣,球狀閃電的真相是宏原子的一個宏電子,人類生活的“微世界”之外還存在“宏世界”;關於腦科學的國產動漫《黑門》中,人類進化的方向是個體智能融合成一個整體的“蜂群”超智能。在無窮的層次結構中,宏觀是否最終都會回到微觀?就像同樣是劉慈欣的《微觀盡頭》那樣,人類嘗試擊碎一個夸克,卻反作用到了最大的結構——宇宙上,星星變成了黑色,而宇宙變成了白色,宇宙之外的“事物”,我們卻無法涉及。雖然這種觀點可能沒有相應科學與哲學理論的支撐,但它確確實實讓人有了崇高感與好奇心。

“自我意識”是什麼?《哥德爾·埃舍爾·巴赫》(五)-第3張

複平面上的“曼德勃羅集”,無窮的自複製,無窮的分形

當我們在觀看關於怪圈的圖示時,不禁會想起巴赫《音樂的奉獻》中的無窮升高的卡農。在若干不同的八度音域中演繹平行的音階,每個音符獨立地加權,讓最上面一個八度逐漸減弱,最下面的一個八度逐漸增強,最終它會回到它自身中去,卻呈現出一種聽起來是“無窮升高”的幻覺的美,這就是所謂的“謝潑德音調”;複平面上的“曼德勃羅集(Mandelbort set)”,在無窮的自複製迭代中,形成了具有獨特數學之美的圖形,被稱為“上帝的指紋”。而《GEB》將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這三塊稀世之寶融為一體,演奏了人類意識心智這個絕妙的多聲部多層次賦格,將這種纏結的層次結構的美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未完待續)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