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G遊戲中的遺蹟情結:從古物學到托爾金


3樓貓 發佈時間:2021-12-01 21:56:56 作者:只恨今生已殆盡 Language

前言

在許多RPG遊戲中,設計師們經常會設計許多遺蹟方便玩家探索,獲取裝備和經驗。在那些遺蹟中則有著各種各樣的怪物和寶物,這些寶物大多都是擴充遊戲世界觀的相關道具,讓玩家在遊玩的過程中偶爾對於遊戲的背景設定進行了解。
作為魔幻小說與遊戲的設計來源,托爾金的《魔戒》系列中除了隱喻現實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高尚之外,最為讓人津津樂道的自然是其中波瀾壯闊的各種族厚重歷史,每一個遺蹟都代表著曾經輝煌的文明,而這些設定也為後人提供了優質的設計思路。
破敗的古堡,失落的文明,這一切在玩家眼中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卻從未想過為什麼西幻遊戲設計中一定要加入遺蹟這種場景。為什麼所有的西幻遊戲中一定要有一個失落的強大文明?原因就在於在歐洲大地上,沉睡著太多的遺址。許多的荒野和鄉村中都遺留著大量殘破的石制建築,這些建築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引起了人們探索的好奇?
一切要從17世紀開始說起。

一、貴族們的珍寶室

17世紀前後,歐洲文藝復興的前夕,歐洲大地上的貴族們已經迎來了百年的發展,他們已經不滿足於狩獵奇珍異獸或者為上帝而戰,隨著幾次十字軍東征,不少貴族從穆斯林手中獲得了大量歷史文獻和典籍,當然,還有大量的珍寶和藝術品。
有權有勢的貴族們的珍寶室內塞滿了他們搜刮來的各種奇珍異寶,他們的書房裡也堆放著他們可能一輩子都讀不完的厚重書籍。而他們的後代們對於這些能夠證明“祖先榮耀”的東西,非常珍視,但是有一個問題,他們不知道那些被波斯人當作珍寶的東西到底都是些什麼,更不用說他們也看不懂那些寫著異教徒文字的書籍。
於是有些貴族就開始發動自己的力量網羅學者為自己的翻譯文獻鑑定珍寶,然後他們瞭解到了一個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國家——羅馬帝國。
漫長的黑暗時代讓人們早已忘記了這個偉大的帝國,唯一帶著羅馬名字的,還遠在亞平寧半島,那座神聖與罪惡之城。那是上帝的代行者教皇所在的城市,而每一位選帝侯都想繼承那個所謂的羅馬帝國皇帝的名號,為此每一天都有貴族發動戰爭或者玩弄陰謀詭計。
但是為什麼那些邪惡的異教徒會喜歡收集這些古代羅馬帝國的東西呢?貴族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學者們給出答案:大人們,那可是羅馬帝國啊!那可是征服過他們的強大帝國啊!那可是我們的先祖!
於是,貴族們懂了,對於古羅馬的崇拜從宗教上轉而向文化上轉變。現在很難去描述這種轉變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太過漫長,長達100多年,幾代人的觀念轉變。
而正因為這些貴族們珍寶室內這些從異教徒手中掠奪來的古羅馬珍寶,讓歐洲貴族們重新認識到了古羅馬的輝煌,從而再次興起了對於古羅馬文化的在發掘。貴族們僱傭兵、冒險者或者商人去探索、收購與古羅馬有關的一切,好在古羅馬曾經在歐洲大地上的殖民地非常多,那些曾經廢棄荒野無人問津的大理石建築們紛紛被各路人馬光顧,重新被翻開泥土。別說,還真有不少發現,許多石雕、壁畫、金銀器、彩陶之類的東西紛紛被發現,整個歐洲的貴族們間開始颳起一陣古羅馬風。
不少貴族根據那些雕塑或者壁畫,復原其裝扮或者要求工匠修復、復原這些古老的文物,讓那些學者們研究這些遺物的名稱以及用途。有了需求,就有了市場,這個世界上當然不乏腦子轉得快的人,與古物學共同興起的,還有瘋狂的仿製風潮。

二、仿製出來的文藝復興

貴族們對於古羅馬器物與藝術風格的追捧,使得市場上那些真正從遺蹟中發掘出來的古物被炒上了天價。而這麼巨大的利益刺激之下,不少工匠鋌而走險,開始大規模仿製這些古羅馬石器的文物,大量抄錄出來的打著“古代文獻”旗號的書籍也開始出現在市場上,這也是現代許多人認為古代西方文化是人編造的原因之一。
<Modern Rome現代羅馬場景的畫廊>喬萬尼.保羅.帕尼尼,18世紀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羅馬歷史風景畫家。

<Modern Rome現代羅馬場景的畫廊>喬萬尼.保羅.帕尼尼,18世紀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羅馬歷史風景畫家。

假貨氾濫的市場上,貴族們紛紛失去了收集這些古物的興趣,因為十個有九個是假的。但是他們開始追求新的東西——既然這些工匠們可以仿製古羅馬文物,那麼為什麼不乾脆把家裡改造成古羅馬風格的呢?
於是苦逼的工匠們迎來了一群奇怪的甲方,他們提出按照那些古物上的風格來修建自己的莊園或者庭院。這是十分考驗創造力的活計,不是所有的工匠都能勝任這樣極具挑戰性的工作,於是漸漸地,有一些工匠從普通工匠中脫穎而出,他們被後世稱為“藝術家”。
喬萬尼·保羅·帕尼尼

喬萬尼·保羅·帕尼尼

喬萬尼·保羅·帕尼尼 他不僅是一位意大利風景畫家,同時還是一位優秀的建築設計師。在羅馬,帕尼尼作為宮殿的裝飾家而聞名,包括帕特里齊別墅(1719-1725)、卡羅里斯廣場(1720)和塞米納里奧羅馬教堂(1721-1722)。1719年,帕尼尼被接納為萬神殿大師。他在羅馬聖盧卡學院和法蘭西學院任教,在那裡他影響了讓·霍諾雷·弗拉戈納爾。他的作品甚至影響到了一些英國風景畫家,如馬洛、斯凱爾頓和德比的賴特,也模仿了他的卡布裡奇。
藝術家們吸收了古物們的古羅馬藝術風格,根據甲方們的要求,開始了自己的創作。這些創作與過去死板的程式化繪畫有著明顯區別,更具美感。這種風潮自然也席捲了當時西方世界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羅馬。
羅馬的教廷看到這些作品的時候驚為天人,他們早已看膩了一成不變的宗教畫,於是順應審美潮流,廣招藝術家,在羅馬進行創作。而藝術家們自然非常高興,對於當時的藝術家來說,他們能受到的最高認可就是受到上帝的代行者——教會的認可。
於是羅馬就成了當時整個歐洲藝術家們的聚集地,他們在這裡喝酒、狂歡、探討、碰撞,他們雖然知道怎麼畫能夠表現出這種來自古代遺物的美感,但是他們說不清楚,而如果想要給這些藝術作品下定義,說清楚這些藝術品比過去的藝術好在哪,就需要藝術評論家們出場了。
中世紀聖母畫與文藝復興聖母畫之對比

中世紀聖母畫與文藝復興聖母畫之對比

藝術評論家這幫舞文弄墨的傢伙們依靠著他們自己肚內的墨水,為這些新的藝術站臺,並開創出許多新鮮的詞彙,這些詞彙也隨著藝術商人、貴族們的嘴,傳向了整個歐洲,被更多的人所知曉。其中就有不少學者,他們知曉了古物們源自於古代的輝煌文明,其藝術是如此的美妙,其文化是如此的繁盛,那麼其思想又是何等的強大?於是文藝復興到來了。當然,這不是我們這一期的探討主題。
順著仿製往下說,在這個特殊的歷史事情,出現了這麼一批特殊的人,這批人在當時被稱為大商人,在現在被稱為資本家。新興的資產階級迫切希望融入到貴族階層當中,而此時興起的古物風就成為了很好的敲門磚。在歐洲漫長的黑暗時代,血脈貴族都是一個封閉的圈子,想要融入這個圈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錢都不行,給人家直接送錢人家都不稀得看你一眼。送東西要送的有牌面,古物就是一件十分有牌面的東西。但是市場上假貨橫行,新興的資產階級是有錢,但人家可不傻,不管是為了識貨還是造假,專業知識必須要有。於是這樣的需求養活了一大批古物學家。
歐洲大陸上出現了一批專門鑑定古董的傢伙,而那些古羅馬時期的遺址當中多了一批文質彬彬的人。
古物學的興盛還反過來促進了歐洲語言學的進步,畢竟古羅馬可是很喜歡在石頭上刻字的,雖然羅馬文字後來演變成了拉丁文,而拉丁文又演變成了當時歐洲各國的文字,但畢竟已經倒了好幾手了,當時的文化普及率極低,拉丁文甚至是教會才會使用的“高級語種”,一般人想學還沒那門子呢!
因此有許多當時古羅馬文獻的翻譯人員本身就是教士出身或者從教會學校畢業,有著良好的拉丁語基礎。甚至在歐洲語言學發展史上發展出了“歷史比較語言學”。
許多古物學家研究著研究著就成了語言學家了。當然,也是依靠著這些先行者們,結合著羅馬教廷的文獻對照,基本搞清楚了大部分古羅馬遺物的含義和作用,為後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隨著資產階級的逐漸壯大,作為新興階級人們想要迅速拉近與舊貴族之間的差距,要打破貴族對於社會階層的各種壟斷,其中就包括對家族歷史的優越感與知識的壟斷。
資產階級積極創辦學校,一方面培養人才,掌握社會話語權,另一方面打破舊貴族的身份認同,其中重要的武器就是歷史學與古物學。
這涉及到一些政治與文化上新舊兩股勢力的交鋒,貴族不是自詡血統高貴麼?那麼好,你的家族歷史再遠能遠的過古羅馬麼?那可是我們歐洲文明的真正的老祖宗。你不是說這土地自古以來就是你們家族的固有領土麼?那麼好,我就告訴世人,我們所有人腳下的土地都是曾經羅馬帝國的,你所謂的高貴身份一文不值。
通過歷史和古物學的實證,資產階級打破了傳統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枷鎖,讓人們不再追求或敬畏所謂高貴的貴族身份。讓人文主義精神和自由民主的思想在大地上綻放。

三、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遠征埃及

文藝復興後的啟蒙時代的一大高潮發生在法國,在這裡我就不再贅述法國大革命發生的背景以及相關的意義了,跳過這些已經在歷史書上寫爛的東西,我們直接聚焦到一個人的身上——拿破崙·波拿巴。
這位未來偉大的法蘭西皇帝此時還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年輕,但是他在巴黎求學的過程當中,如飢似渴地學習著大量新鮮的知識,尤其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混亂與動盪讓他通過盧梭的思想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
因為這一段往事影響了拿破崙的一生,這使得他非常注重學者,在世界史學界的發展上,也必須承認他的功績。
法國大革命的動盪雖然慘烈,但是也給民眾帶來了文化的曙光,在砍掉路易十六腦袋之後的1792年5月27日,國民議會宣佈,盧浮宮將屬於大眾。1793年8月10日,盧浮宮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公共博物館。
這讓這座皇家珍寶館沒有被暴怒的民眾洗劫一空,反而為法國保留了海量的文物與藝術品。而就在六年後,拿破崙入主巴黎之時,將其中的藏品推向一個更高的巔峰。
1798年,因當時巴黎督政府感覺受到了威脅,拿破崙被任命為法蘭西共和國阿拉伯—印度方面軍(東方軍)的司令,被派往中東,以抑制英國在該地區勢力的擴張並試圖控制蘇伊士運河與前往亞洲的海路。在拿破崙的遠征軍中,除了2000門大炮之外,還帶領了175名各行各業的學者,以及上百箱的書籍和研究設備。在遠征途中,拿破崙曾下達過一條著名的指令:“讓馱行李的驢子和學者走在隊伍的中間。”。
而這一決定也影響了整個史學界,因為正是因為這批學者們在埃及的工作,史學界發展出來古埃及史學這一歷史分支學科,也正是這一決定,讓一個失落的文明重現人間。1799年,這些學者在開羅建立了埃及研究院,並編纂了《埃及志》。
與此同時,在尼羅河三角洲西部小鎮羅塞塔附近修築工事的士兵發現了一塊花崗岩石碑,上面有用三種字體書寫的文字。駐軍首領皮埃爾·布沙爾認出了其中的希臘文,其他文字無法辨認。他意識到這塊石碑的重要性,馬上派人將其送到開羅的埃及研究所。
而這塊石碑,正是後世著名的羅塞塔石碑。
1801年,法國軍隊戰敗,英法簽訂的停戰協議中規定,法國軍隊必須將包括羅塞塔石碑在內的重要埃及文物交給英軍。英國軍隊於1802年把石碑運往倫敦,存放在英國古文物學會。是年七月,學會將碑文上的希臘文部分製成拓片,寄給英國及其他致力於破譯象形文字的學者;直到1803年初,才開始製作碑文上的聖書體和大眾體部分的拓片。同年,石碑被送往大英博物館,成為該館無可爭議的鎮館之寶。
羅塞塔石碑的重要意義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它是一枚通往古老世界的鑰匙,多少語言學、文字學、歷史學家對於這塊石碑頂禮膜拜。這促進了英國語言學的研究與發展,對於當時的英國學者來說,解開羅塞塔石碑上的文字信息是一種激勵與挑戰,每天都有許多人前來參觀或者摹寫石碑的人,不少後來就成為了語言學者。
神秘的古老文明,厚重的遠古遺蹟,未解的語言謎題,這成為了當時倫敦人民津津樂道的故事。當然,讓世人沒有料到的是,更為震撼的歷史大發現很快就到來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讓古物學發展為了考古學。
1870年一個事業有成卻激流勇退的德國大富翁帶著鐵鍬和挖掘隊來到了奧斯曼土耳其的土地上,他在一片荒原上開始了所有人不被看好的考古之旅,然後他發現了特洛伊古城。他的名字叫海因裡希·施裡曼。對於此人我願意稱之為“一本史詩闖天下,特洛伊城的發現者、阿伽門農的開棺者、米諾斯文明的引導者、傳奇考古學家、神之手、誤判大師、海因裡希·施裡曼”(
詳情請看本人的另一篇文章)。
特洛伊古城的發現以及施裡曼發現的其他希臘文化的遺蹟徹底引爆了歐洲史學界,讓人們重新重視起歷史當中古希臘文化的意義,尤其是古希臘文學中與古代遺蹟之間的聯繫。這一系列的事情都影響到了一個人——約翰·羅納德·瑞爾·托爾金。

四、一戰與托爾金

托爾金的幼年十分坎坷,但他的母親在去世之前為他打下了良好的語言學基礎。他的母親精通希臘語、拉丁語、英語、法語,她親自輔導兒子功課,托爾金不到4歲就能熟練讀寫多種語言,10歲時,就開始創造屬於自己的語言了。托爾金曾說過:“我將自己的語言天賦,尤其是對日耳曼語和傳奇故事的愛好,歸功於我的母親。”
我們略去那些冗長的生平介紹,開始將所有的因素都匯聚到小托爾金身上,1900年,托爾金8歲,他進入了伯明翰的名校——愛德華國王學校學習。在校期間托爾金結交了三名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是魏斯曼、吉爾森和史密斯,四人天賦秉異,各有所長,魏斯曼精通音樂和數學,吉爾森口才極佳,擅長創作戲劇,史密斯是個天才詩人,托爾金則對考古和語言學卓有見解。他們四人興趣相投,組成了一個名為T.C.B.S(巴羅凡協會茶會)的小型社團,定期聚在一起討論希臘拉丁文學,分享思考的樂趣,交流人生與夢想。
魏斯曼、吉爾森、史密斯與托爾金

魏斯曼、吉爾森、史密斯與托爾金

之後的歲月裡,T.C.B.S的成員一直是相互扶持的好友。
1911年,托爾金終於考上了夢寐以求的牛津大學,並獲得了埃克塞特學院獎學金,攻讀古典學。可惜因為種種原因,他並不喜歡古典學那種刻板且枯燥的教學環境。同時也因為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良師益友——喬·懷特。
懷特出身於約克郡的一戶貧寒人家,六歲起就在當地一家毛紡廠做童工。工餘自學的他,不僅很快識文斷字,而且對語言文字本身產生了濃厚興趣。十幾歲時,通過夜校的法語、德語學習,他對比較語言學有了基本的認識。二十歲出頭,手頭略有積蓄,便先後到比利時安特衛普和德國海德堡學習梵文、哥特語、古保加利亞語、立陶宛語、俄語、古挪威語、古撒克遜語、中古高地德語、古英語等多種古語,終有所成,不僅獲得博士學位,而且在歐洲的比較語言學領域,赫然新秀,卓然一家。自德意志返歸英倫三島後,授業於牛津大學。懷特的求學經歷本身就給予托爾金不小的激勵,尤為重要的是,懷特的勤奮、學識,以及對語言學的卓越成就,更激發了托爾金早在幼年時就埋於心間的語言學嗜好,進而促使托爾金的學業由古典學轉入中古英語。懷特的語言學教育讓托爾金受益匪淺,如果繼續下去,托爾金或許會成為一名出色的語言學家,可惜戰爭到來了。
1914年一場席捲整個歐洲的戰爭到來了。這場戰爭改變了世界,也改變了托爾金。他在法國戰場上,經歷了著名的戰役——索姆河戰役,在戰鬥中,他眼看著寧靜的村莊化為火海,古老的城堡成為廢墟,震天的炮聲響徹天地,河水裡漂浮著大量的死屍,火藥味混合著屍臭瀰漫在多雨的空氣中。這如地獄一般的景象深深印刻在了他腦海之中。
T.C.B.S之中的吉爾森與史密斯相繼在戰爭中死去,讓托爾金感受到了戰爭的瘋狂與殘酷。在他因病從前線退回英國本土之後,他就發誓說出了“活著的人就應該帶著烈焰一般的激情,說出死者未能說出的話,創造出讓人引以為傲的作品。”這樣的話。
並在之後的歲月裡,帶著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痛苦記憶與對人性的反思,寫出了聞名後世的《魔戒》系列長篇小說。
他將戰爭中所看到的一切都被他帶進了小說內魔幻的世界當中,托爾金從戰爭中深刻地認識到權力膨脹的惡果。他在《魔戒》中塑造了黑暗之王索倫這個反面人物,他是中土世界最大的敵人,托爾金說,“索倫唯一知曉的只有慾望,對權力的慾望,為了慾望不惜發動戰爭,毀滅世界。”他還安排霍比特人弗羅多冒著艱險,護送魔戒前往末日火山進行銷燬,這是對戰爭中普通士兵的歌頌,正如托爾金自己說的,“霍比特人就是一戰中的英國士兵,他們也許並不高大,但他們面對失敗堅忍不拔,在危機時刻總能爆發出令人讚歎的英雄主義。”
在他的筆下,精靈們在與黑暗之王搶奪了由精靈打造的三顆寶鑽艱苦卓絕的大戰中,損失慘重,在小說當中,最後精靈們乘船離開了自己的城市,去往了彼岸的家園,成為了中土大陸上的傳說。而那些精靈們留存下來的瑰麗城市,則被後世當成文明輝煌的遺蹟來瞻仰。就如同失去了古希臘人的城邦遺蹟一般。
而《魔戒》中人類國度的遺址更是不少,其中在魔戒故事中佔比最重的是米那斯伊希爾(Minas Ithil,升月之塔)。米那斯伊希爾是人類最初建立的兩座城市之一,另一座則是被俗稱為白城的米納斯提力斯(Minas Anor,落日之塔)。
米那斯伊希爾

米那斯伊希爾

米納斯提力斯

米納斯提力斯

兩座城市的歷史具體內容可以在網上去看,無數喜愛《魔戒》的讀者們早就把魔戒的歷史整理得一清二楚。總而言之,兩座城市之中,米那斯伊希爾在第三紀元的時候,因為瘟疫而衰落,而因為衰落而被索倫的戒靈帶著墮落生物給佔領了,自此米那斯伊希爾陷落。第三紀元1640年塔隆多(第28任剛鐸國王)由歐斯吉利亞斯遷都至米納斯提力斯,至此,白城成為了人類唯一正統王國剛鐸的首都。
這段人類歷史基本參考了東、西羅馬帝國的兩個首都的歷史史實,而羅馬的崩塌在中世紀也已然成為了傳說,曾經輝煌的剛鐸王國,也已成為歷史,直到阿拉貢的出現,讓曾經分類的人類國度再次統一在了一起,恢復了往日的光輝。也許在《魔戒》的世界中,也需要一群古物學家根據前任的遺蹟和遺物,來還原歷史的真相呢?
而現實之中,曾經的古羅馬並沒有再次出現,歐洲至今仍然是分裂的歐洲。
這或許就是魔幻文學的魅力所在,《魔戒》的誕生以及火爆,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文學、藝術家們的創作。更是影響了後世《龍與地下城》以及諸多衍生遊戲產品的問世!

五、尾聲

通過整個文化脈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些遊戲中的遺蹟,其創作原型來自於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之時古物學和考古學對於那些失落文明的研究與探索。而正是這樣的探索,開啟了歐洲文化的興盛與藝術哲學的思辨,從而斬斷了宗教對於人性的束縛,讓如拜倫、雪萊、濟茲、狄更斯等作家在英國文壇上盛極一時,為托爾金的成長提供必要的養分,最終才能令他寫出《魔戒》這樣開創時代的作品,進而衍生出大量以《魔戒》為創作藍本的魔幻藝術作品和遊戲,最終在現代玩家們可以通過RPG遊戲去領略這種架空歷史的厚重感,但不要忘記,這種厚重感的靈感來源,正是源自於人類真實的歷史發展。歷史正是這樣一座取之不盡的金山,等待著後人們不斷的挖掘與再創造。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