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在人生之路上寻寻觅觅,如同虔诚的朝圣者,步履匆匆,目光灼灼,一心寻觅着所谓的标准答案。仿佛握有这一答案,便能径直叩开成功与幸福的大门。然而,我们为何如此急切?是社会无形的缰绳,悄然勒紧了我们前行的脚步,还是他人期许的枷锁,不经意间锁住了我们的灵魂?
当我们盲目地固寻标准,亦步亦趋地追寻范式,思维的齿轮便在既定的轨道上机械运转。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渐渐忘却了,生命,究其本质,是一场举世无双的独特旅程。每一个人,都是这旅程中独一无二的行者,拥有属于自己的风景与节奏。
其实,勇敢地选择自己的人生,听从内心的声音,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这本身就是一件足以令世界为之侧目的了不起之事。它是对自我的坚守,是对生命真谛的深刻领悟,更是在茫茫宇宙中,为自己点亮的那盏独特的明灯。
初次听闻《牛顿与苹果树》,纯粹是出于心底那按捺不住的好奇心。毕竟,谁能忍住不去遐想,倘若声名赫赫的牛顿,摇身一变成了双马尾的金毛萝莉并能与之谈一场跨越时空的恋爱,那将会是怎样一番景象?以下是我个人的感悟,或许会有剧透,还望诸位谨慎阅读。
然而,当我沉浸式体验完这部作品,心底涌上的第一感觉,着实有些不尽人意。在当今的创作领域,穿越题材已然屡见不鲜,各类佳作层出不穷。相较之下,《牛顿与苹果树》的剧情张力,便显得有些相形见绌。无论是大多数共通线里的日常描绘,还是大部分个人线的情节铺陈,都给人一种略显平庸的印象。
依我之见,这背后的主要症结,在于剧情的核心冲突设定——穿越引发的“万有引力定律没被牛顿发现”。乍听之下,这设定确实足够唬人。但在实际的观剧过程中,整部作品却更倾向于废萌的喜剧风格。这种风格虽能博人一笑,却也使得剧情给予观众的紧迫感寥寥无几,仿佛本该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变得绵软无力。
不过,这部作品也绝非毫无亮点。尽管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三百年前,围绕着牛顿展开,但其始终着重强调的主题——“选择自己的人生”,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作品通过细腻的情节与人物刻画,不断向观众传达一个深刻的理念: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人生的选择权,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牛顿与苹果树》的世界里,每个角色都背负着独特的命运与梦想。春和爱丽丝,因女性身份在皇家学会的大门前备受排挤,却依然怀揣着对知识的执着渴望;艾米,为了弟弟甘愿成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女仆,用温柔与坚韧守护着他人(也许是土豆?);拉维,一心只为拯救母亲,在命运的迷宫中勇敢探寻。还有主角朝永修二,一度在迷茫中放弃科学,而四五则满心期许,希望修二能重新拥抱科学完成两人的约定。
虽说从设定上,爱丽丝作为“牛顿”是当之无愧的真女主,但在细腻的情节推进中,四五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却更似那一把颈间的钥匙,悄然触动着观众的心弦。要知道,正是四五硬拉着修二前往十桥,才开启了这场奇妙的穿越之旅。于是,在除了四五之外的每一条个人线里,我们都能听到她那些带着丝丝落寞,宛如败犬般的话语。她总是反复念叨着后悔带修二来到十桥,后悔自己当初的某些行为。然而,即便满是懊悔,她却从未对自己勇敢的表白有过一丝悔意。她真正希望的,是修二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遵从自己的心意,做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选择。
在爱丽丝这条主线中,奇妙的是,我竟总有一种仿佛在体验《樱云》所长线的既视感。同样作为真女主,两条线路的发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其他个人线里,男主常常坚定地表达不愿穿越回去的决心,可一旦到了真女主线,即便心中满是不舍,却依然决然地选择穿越回去。相较于《樱云》中仅仅相隔一百年的时空距离,《牛顿与苹果树》里三百年的漫长跨度,恰似“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似乎更让人在心底涌起一股深深的绝望。
然而,当历经波折通关整部作品,看到后日谈中爱丽丝出现在三百年后的时间线上时,那一瞬间,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涌上心头,鼻头不禁一阵酸涩。或许,悲剧结尾确实如同烙印般,能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毕竟人生的旅途大多充斥着不幸与未知。但也恰恰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对美好的结局充满无限向往。
人生,并非注定要借由不幸的鞭策才蹒跚前行。当我们以澄澈之心,怀揣对美好的向往,在漫漫人生征途上,无时无刻都在面临抉择。每一次选择,无论最终被判定正确与否,皆是构成独属于我们自己人生答卷的关键笔触。这份答卷,恰似牛顿那部意义非凡的《原理》,于历史的长河中,镌刻下独一无二的印记。它或许不似他人眼中的完美范式,却有着属于自身的逻辑与韵律,承载着我们的思索、勇气与成长,在时光的洪流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