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北風雪林
最近兩天,全網刷屏的是‘中專生裡的數學天才姜萍’,隨著報道越來越多,全網最關注的問題是:中專裡的天才少年是如何發掘的?
在全國高考結束,熱度未消的當下,17歲還在讀服裝設計專業的中專女生薑萍獲得的全網關注,遠超往年的高分狀元。
近日,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入圍決賽的名單發佈,其中17歲的江蘇中專女生薑萍吸引全網目光。
雖然阿里數賽是私營企業舉辦,此前並不像一些官辦全球數學競賽那麼出名,但是看看排在姜萍前後的數學天才們,就能看出姜萍數學成績與天賦的含金量。
目前網上查到的前三十名,除姜萍外,清一色的出自清華北大甚至全球知名的麻省理工。
姜萍之後第13名是中科院博士劉奔,他在2018年獲得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決賽一等獎,第九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中獲一銀兩銅。
還在更後的16名是張嘉亮,他是第64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獲得者。
雖然一個初賽成績代表不了所有,但是這兩個數學天才都在全球認可的大賽中獲得過令人矚目的成績,姜萍與他們並列,足見“數學天才”不是硬捧的。
當然,在全國高考剛結束的當口,大量官媒一起發力宣傳這位“逆襲的中專女生”,背後的目的其實不難猜,是為了緩解全國家長日益嚴重的“中職分流”焦慮。
今年參加高考的總人數突破1300萬,達到1342萬人。這個數據看上去嚇人,但這只是對照2006年出生人口的高考數據。
回溯過去十幾年的生育人口曲線,會發現2006年還算那十幾年的“生育小年”,接下來直到2017年,出生人口都是一路增長,也就意味著未來十年,高考人數還會增加。
但在高考之前,讓許多家長更焦慮的其實是孩子在15歲時面臨的“中職分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在15歲中考後,一半孩子上高中,一半孩子上職業高中或中專。
過去一些年,孩子小學初中階段“學科內補課”一直屢禁不絕,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家長無法接受一半的孩子輸在15歲的第一道坎。
過去為了緩解家長焦慮,主要是兩個方法,一方面嚴打教培,大家都“沒得補”,也就會到“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第二方面是通過就業數據和薪酬數據,告訴家長技術工種,具備技能的職業工人,收入遠超普遍內卷的辦公室白領。
這兩方面的宣傳有一定作用,但還不夠。今年顯然有所升級,要緩解焦慮,塑造一種“風潮”,沒什麼比“造神”更加有用。
最近對姜萍的宣傳,過熱之後,讓人隱隱感到娛樂圈偶像的“飯圈”感,很顯然,一箇中專生也能成為全國偶像,人人羨慕,並且還能被最頂尖大學特招,這次宣傳的目的就達到了。
“中職分流”家長的最大焦慮,就是普遍認為“孩子讀了中專未來就完了”,塑造一個17歲的天才女中專生,就是告訴全國的家長和孩子,只要自身不放棄,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與足夠自律的學習習慣,中專生也能逆襲清北博士。
讓一半的孩子和家長相信考不上高中,中專生還有上升通道,還有逆襲人生,這很關鍵。
任何一個偶像或者模範被全國關注之後,大家除了羨慕她的成功之外,最關注的是“她的成功能否複製”?
如果她的天分和成功都是唯一的,那就起不了讓全國一般學生和家長保持希望的作用了。
我梳理了關於中專生薑萍如何被髮掘數學天賦的報道,還是覺得這個門檻“有些高”,這個天才中專生放在每年幾百萬中專生裡能脫穎而出,讓人想到網絡熱詞“倖存者偏差”。
首先是網上傳出姜萍在江蘇的中考成績是600多分,這個分數不算拔尖,但絕對不屬於“考不上高中只能讀中專”的人。
據說講評當年只報了相當於重點高中的志願,普通高中沒有報,也就是她一開始就自主選擇了“考不上重點就報服裝設計中專”的志願。
他的成績和基礎,放在全國中專生裡,算比較拔尖的。
第二個因素是姜萍在這所中專裡,居然遇到了導師王閏秋。這位老師數學天賦極高,而且是博士畢業。
王閏秋老師過去參加過幾屆阿里數賽,成績也很突出,當然沒有突出到姜萍這樣震驚全國的程度。
但是以當前全國中專教育質量的平均水平,碰到一個阿里數賽成績優異的博士導師,這是怎樣的概率?
最關鍵的是,一個天才數學博士在中專教書,沒有混日子,沒有專注於自身“考出去”,還肯花心思在中專生裡,尋找有數學天賦的璞玉,這份新興更加難得。
目前全網都在用“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名言來形容姜萍師徒,但實際上他們所處的環境,比千百年前的伯樂,和千里馬的環境氛圍要差得多。
當年全國知名的“伯樂”,為權貴階層在給出的幾匹馬裡,選出了千里馬,放在今天只能相當於清北名師在校園裡發掘了“數學韋神”。
王老師從無伯樂的光環,而中專生也從來不在“好馬中選出千里馬”的池子裡,這樣的環境下,還能一個數學天才剛好遇到有數學指導能力,有阿里數賽多年經驗的老師,這種相遇,這種天才發掘過程,複製性高嗎?
有人會質疑,北風強調天才中專生薑萍的“難以複製”性,那麼這不是打擊一半中職分流的學生和家長的希望麼?這是和主流宣傳唱反調?
是也不是!
只是在姜萍身上,我看到了在20年前,咱們學生時代,就被經常拿出來抨擊的“偏科問題”。
二十多年前,少年文學作家韓寒因為作文競賽一等獎,一本小說暢銷數百萬,成為一代人的青春偶像。
但同時,韓寒語文之外多科不及格,最後成績差到被退學的事件也引發全國熱議。
當年與我同齡如今已經是孩子家長的人,應該有印象,當年都被老師佈置過評論“學生偏科危害”的命題作文。
以當年的輿論環境,絕大多數人的“八股文章”,都是從教育角度,從能力均衡角度,從國家人才需要的角度,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強調偏科的錯誤和危害,強調要通過精力分配,把較差的科目補上來。
過去二十年,無論是家長還是學校老師,碰到偏科學生,統一的教育方法,都是勸他或她,放一點精力在優勢科目上,保證優勢科目考個高分就行,更多時間精力花在把較弱的科目補上來,漲分快。
可是我前文講了未來十年的高考人數趨勢,這也代表了未來十五年的大學畢業人數趨勢。在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每年輸出一千多萬高校畢業生的未來職場,擁有某些方面專長的人,絕對比“各科平庸”的人吃香。
所以姜萍的人生逆襲,給大家的最大啟發,應該適當一個孩子顯現某方面天賦時,一定要鼓勵她天賦發揮到極致,而不是分散精力,去搞大而全。
但同時,我們不能將孩子“片刻一條路走到黑”,未來更一事無成的壓力僅僅拋給孩子和家長,而是教育的變革,要從培養批量大而全人才,向同步發掘“天才偏科”轉型。
天才中專生的爆火,不應該是給一半中考失敗學生和家長畫餅,而是激發教育界思考,讓更多“綜合不優秀但具備閃光點”的學生,贏得燦爛人生。
這種普適性和可複製性,遠超中專生裡的數學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