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西山水庫近日發現成群外來物種埃及塘鯴táng shī,學名“革鬍子鯰”,引發對生態安全與放生亂象的關注。

2025年5月6日,市民王先生在大連西山水庫發現一群體型龐大,最大近1米、通體黝黑的無鱗怪魚,特徵包括流線型身體、快速遊動、嘴邊多根觸鬚。王先生捕獲一條樣本,經專家鑑定確認為原產非洲的埃及塘鯴。


大連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李宏龍分析,該魚種為革鬍子鯰,推測為人為放生所致。埃及塘鯴適應性強,食性雜,對本土生態威脅極大。
埃及塘鯴以小魚、蝦類、魚卵、腐肉等為食,直接擠壓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海南曾有案例顯示其導致本地塘鯴瀕臨滅絕。
一年多次產卵,幼魚存活率高;具備鰓和皮膚雙重呼吸功能,可在汙水、低氧環境存活,甚至離水遷徙至鄰近水體。儘管大連冬季低溫限制其自然越冬,但夏季繁殖仍可能引發生態鏈崩潰。
善藏淤泥,常規捕撈手段難以根除,極端措施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
此次事件再次凸顯外來物種入侵的生態風險與法律盲區。埃及塘鯴的入侵不僅威脅本土生物多樣性,更警示公眾需摒棄“偽善式放生”,以科學態度和法治意識維護生態平衡。相關部門亟需加強監管與教育,避免類似事件重演。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碼流搬運工 原創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或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