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西山水库近日发现成群外来物种埃及塘鲺táng shī,学名“革胡子鲶”,引发对生态安全与放生乱象的关注。

2025年5月6日,市民王先生在大连西山水库发现一群体型庞大,最大近1米、通体黝黑的无鳞怪鱼,特征包括流线型身体、快速游动、嘴边多根触须。王先生捕获一条样本,经专家鉴定确认为原产非洲的埃及塘鲺。


大连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李宏龙分析,该鱼种为革胡子鲶,推测为人为放生所致。埃及塘鲺适应性强,食性杂,对本土生态威胁极大。
埃及塘鲺以小鱼、虾类、鱼卵、腐肉等为食,直接挤压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海南曾有案例显示其导致本地塘鲺濒临灭绝。
一年多次产卵,幼鱼存活率高;具备鳃和皮肤双重呼吸功能,可在污水、低氧环境存活,甚至离水迁徙至邻近水体。尽管大连冬季低温限制其自然越冬,但夏季繁殖仍可能引发生态链崩溃。
善藏淤泥,常规捕捞手段难以根除,极端措施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
此次事件再次凸显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与法律盲区。埃及塘鲺的入侵不仅威胁本土生物多样性,更警示公众需摒弃“伪善式放生”,以科学态度和法治意识维护生态平衡。相关部门亟需加强监管与教育,避免类似事件重演。
本文由小黑盒作者:码流搬运工 原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