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爾馬提亞
阿蘭(Alans)
阿蘭是遊戲裡唯一一個被歸類為“蠻族”文明(大遷徙)但是卻用了草原遊牧BGM的派系,而且實際上阿蘭人也不是日耳曼民族,而是薩爾馬提亞人的一支,感覺最初CA希望把這個派系做成可以定居的草原遊牧文明,但是因為某種原因放棄了,划進了大遷徙文明。遊戲裡的阿蘭也有很多缺陷,比如三級軍事科技樹下招不了二級兵的bug,以及某些兵牌數值漏洞之類的,再加上開局的兩支部隊距離太遠了,這對遊牧來說很不利,不過阿蘭騎兵總體來說要比北歐那幾個強很多,所以最好不要像歷史上的阿蘭人一樣跨過萊茵河西進,最好還是先北上紮根再慢慢想辦法。
遊戲開局的阿蘭派系領袖雷斯潘迪爾(Respendial)實際上也是一位真實的阿蘭領袖,他在405年左右和戈亞爾(Goar)一起跨過萊茵河,進入了羅馬帝國的土地,大概在次年他救援了失去國王,幾乎要被法蘭克人剿滅的汪達爾人,之後的某個時間上,兩支阿蘭大軍分道揚鑣,雷斯潘迪爾跟著汪達爾人一起進入了西班牙,戈亞爾最終和羅馬人講和,將他的這一部分阿蘭人定居在今天的奧爾良。在雷斯潘迪爾去世後,他的阿蘭人由阿達克(Attace)統治,當阿達克被西哥特人所殺後,這些阿蘭人轉而擁立汪達爾人岡德里克作為他們的國王,並且最終跟隨著汪達爾人在北非定居了。而戈亞爾的阿蘭王國最後一位已知的國王是桑吉班(Sangiban),他大概在450年前的某個時間成為阿蘭人的國王,當451年6月,阿提拉的大軍抵達城下的時候,根據《哥特史》的說法,他一度計劃要獻城投降,只是因為市民選擇繼續抵抗才未能成功,四天後,埃提烏斯的大軍趕到,在危急關頭解了圍。這些阿蘭人和他們的國王桑吉班也參與了沙隆會戰,沒有記錄說明他們有多少人倖存,以及桑吉班是否在倖存者之中,不過數年後,奧爾良就被西哥特攻破,殘餘的阿蘭人分散到了高盧的各個地區,他們也曾經和蘇瓦松、法蘭克一同對抗西哥特人,最終成為法蘭克王國的一部分。
遊戲裡的阿蘭旗幟是一件1-2世紀時期的金盤,發現於高加索地區,目前是大都會博物館的藏品。這件金盤被認為是薩爾馬提亞的文物,雖然從時間上和遊戲背景相差甚遠,但是文化是還算沾邊。上面的鷹頭可能是獅鷲或者古代波斯神話裡的呼瑪,一種沒有腿,而且一生都在空中度過的鳥。
斯拉夫
斯克拉文、安特和維內蒂(Sclavenians,Anteans, Venedians)
這是三個我一直都找不到原型的派系旗幟,不過這幾個部落也沒什麼可說的,總而言之都是原始斯拉夫部落,其中,斯克拉文和安特首次在6世紀時被東羅馬史料所記錄,在6世紀時,它們不僅是拜占庭的蠻族兵源(曾經為查士丁尼的意大利戰爭提供過1600名騎兵),同時還大舉南下佔領了多瑙河以南,巴爾幹地區大量的土地,彼此也爆發過戰爭。到602年,安特人似乎被阿瓦爾人所消滅,並分散成了許多個部落,斯克拉文人也在7世紀分散,在巴爾幹半島形成了許多個南斯拉夫部落。
而維內蒂人在歷史上的記載要古老得多,在老普林尼和托勒密的記錄裡,將維內蒂人歸類為薩爾馬提亞,而塔西佗則將他們歸類為日耳曼人,並指出他們是定居的步行者,和遊牧的薩爾馬提亞人不同,而在《哥特史》裡則將維內蒂人稱為斯克拉文和安特人的祖先,稱他們生活在維斯瓦河岸,人丁興旺並佔據了大量的土地。除此之外,對這些維內蒂人的記載就很少了,不過在中世紀時,日耳曼人使用直接來自於“維內蒂”的“文德”(Wends)稱呼波羅的海沿岸的波拉比亞斯拉夫人,“文德人”也被南方的德意志人用來稱呼其他的西南斯拉夫人,比如巴伐利亞的斯拉夫人或者斯洛文尼亞人。
這些歷史似乎可以和斯拉夫傳說裡的三兄弟——萊赫、切赫與魯斯的故事對應起來,在波蘭民間傳說中,三人是潘諾尼亞王子的兒子,在一次狩獵中分道揚鑣,魯斯追逐著他的獵物一路向東,成為羅斯人的祖先,切赫則一路向西,最後定居在了波西米亞,而萊赫則一路北上,直到他在夕陽下看到了一隻鷹巢上的白鷹,遂決定在此定居,建立了波蘭王國。不過這個故事並沒有提到南斯拉夫人的來源,當然如果你願意參考捷克人和克羅地亞人的版本,也就是萊赫和切赫的故鄉在古赫瓦茨卡(也就是克羅地亞地區)。
遊戲中對斯拉夫文明軍事裝備的記錄可能參考了莫里斯的《戰略》一書,他在書中記載斯拉夫人是熟練的戰士,非常喜歡在叢林裡進行伏擊戰,或者咬著中空的蘆葦管躲藏在水下伏擊渡河的人,他們配備了木盾,以短標槍作為主武器,也使用弓箭,他們的箭矢很短,但是塗有致命的毒藥。另外,三位斯拉夫派系領袖的名字都是典型的斯拉夫人名,斯克拉文的領袖瓦迪斯拉夫(Vladislav)在古代斯拉夫語裡的意思是“擁有光榮者”或者“光榮的統治者”,歷史上有很多斯拉夫王侯將相都叫這個名字,或者其變體;維內蒂領袖達克(Darko)來自古代斯拉夫語的“禮物”,現在也是一個常見的南斯拉夫人名,在北馬其頓、塞爾維亞、克羅地亞、黑山和波黑有一大堆同名的;安特領袖特佩米爾(Trpimir)可能來自中世紀克羅地亞公國的特佩米爾家族(Trpimirović),至於現實中這個時期這些部落的領袖是誰,誰知道呢。
沙漠王國
阿克蘇姆(Aksum/Axum)
作為一個在羅馬2和阿提拉都出現過的派系,阿克蘇姆的旗幟在這兩部遊戲裡維持了一致——一座石碑,呃,沙漠派系DLC裡就出現過這座石碑了,既然如此,那也很好找原形了。這就是坐落在埃塞俄比亞提格雷地區,古代阿克蘇姆城遺址中的埃扎納國王石碑。埃扎納是阿克蘇姆歷史上的國王,他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阿克蘇姆國王,在他死後可能沒有出現過其他石碑,因此樹立這種石碑可能是異教時代阿克蘇姆的習俗。
在阿克蘇姆城遺址中,類似的石碑還有很多,大多數更小,而且沒有類似的“門窗裝飾”,這些石碑的用途應該就是墓碑,有“門窗裝飾”的就是皇室成員的墓碑,其他貴族的就是那些小號的石碑了。當然,也有比這塊21米高的石碑更大的,比如24米的阿克蘇姆石碑(曾經被完整搬運到意大利首都羅馬,2005年送回),和33米的大石碑殘骸(已倒塌)。
希木葉爾(Himyar)
希木葉爾和阿克蘇姆一樣,是從羅馬2到阿提拉都出現過的派系,實際上希木葉爾大概在前110年獨立,在扎法城正式建立了國家,在280年左右滅亡了阿拉伯半島西南部的薩巴王國,形成了遊戲裡開局的勢力範圍。遊戲開局的希木葉爾派系領袖阿布·卡里卜(Abu Karib)是歷史上真正存在的希木葉爾國王,他的統治大概始於390年,同樣他被認為是歷史上第一位皈依猶太教的阿拉伯國王,將希木葉爾的宗教從阿拉伯多神教轉變為一神信仰。傳說中他曾經派兵攻打北方的雅茲里布城(今天的麥地那),因為反叛的雅茲里布人殺死了他們的總督,也是他的兒子。在圍攻期間,阿布·卡里卜染上了重病,這時兩位雅茲里布的猶太學者來到他的帳篷裡,治好了他的疾病,但是要求他結束攻城,出於對他們的感謝,阿布·卡里卜帶著他們返回了希木葉爾,並和許多希木葉爾人一起皈依了猶太教。這一故事也在釋經學者伊本·凱瑟爾提到過,不過具體情節略有區別。
當然,考慮到這些記錄的時間遠遠晚於阿布·卡里卜統治的時間,因此很多細節大概並不可靠或者缺失很多,希木葉爾人信仰猶太教的時間可能更早也可能更晚,比較可信的記載則確認了希木葉爾王國的最後一位國王——杜·努瓦斯(Dhu Nuwas)信仰猶太教,他攻打了奈季蘭城並摧毀了那裡的基督教堂,燒死了許多基督徒,這一事件甚至傳到了君士坦丁堡,最後引發了阿克蘇姆的入侵,戰敗的杜·努瓦斯最後跳入紅海自盡。某種程度上,希木葉爾和阿克蘇姆的戰爭似乎也是更大範圍內的羅馬-波斯戰爭的一部分,因為阿拉伯基督徒很長時間以來都是東羅馬帝國的盟友,因此希木葉爾王國也會作為薩珊帝國的盟友對抗他們,獲取薩珊的支持。
遊戲中希木葉爾的旗幟來自古代南阿拉伯字母書寫的HMYR(即希木葉爾,阿拉伯語沒有元音),唯一的問題是當這種字母從左往右書寫的時候,所有字母需要鏡像翻轉,而這裡是顯然沒有的……
拉赫姆(Lakhmids)
拉赫姆同樣也是一個在羅馬2(僅破碎帝國DLC)和阿提拉都出現過的派系,它的歷史起始於3世紀末,是一個歷史上位於阿拉伯半島東部,以希拉城為首都的基督教阿拉伯王國,據說從第二位國王伊姆魯(Imru' al-Qays)開始就皈依了基督教,在他統治的時期,拉赫姆王國開始為了一統阿拉伯半島而不斷髮動戰爭,伊姆魯死後,拉赫姆王國的主要敵人是阿拉伯半島西部的伽薩尼(Ghassanid)王國,由於拉赫姆本身是東方基督教的中心之一,而伽薩尼是羅馬帝國的附庸國,因此兩國之間的戰爭同時也是更大範圍內的羅馬-波斯戰爭一部分。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薩珊和拉赫姆之間的矛盾漸漸激化,最後在602年,最後一位拉赫姆國王努曼三世(Al-Nuʿmān III ibn al-Mundhir)被薩珊皇帝霍斯勞二世處死,薩珊帝國隨即將拉赫姆吞併為一個行省並派遣了總督。這一事件很快產生了其他的後果,國王的死激發了拉赫姆人的憤怒,薩珊帝國失去了調和阿拉伯人的屏障,而霍斯勞二世死後薩珊帝國又進入了四年的混亂時期,這導致薩珊帝國元氣大傷,改變了雙方的勢力均衡,數十年後,薩珊帝國被阿拉伯人滅亡,最後一個古典帝國消失在了歷史場合中。
遊戲中拉赫姆的旗幟形象是一位坐在柱子上的基督徒(羅馬2的旗幟刪掉了柱子),這個標誌看起來很奇怪,不過當我們查找遊戲中東方基督的建築體系時就能找到它的原型:登塔者西門(Simeon Stylites),他是生活在5世紀初的一位敘利亞基督徒苦修者,曾經在阿勒頗附近的一根柱子頂端坐了37年,因為他想擺脫其他人修行,在這期間據說只是偶爾有人爬上柱子給他送點食物,除此之外他一直不吃不喝,也曾經對慕名而來的朝聖者講學。直到459年2月,他在柱子上去世了,並被埋葬在附近。將西門的形象用作拉赫姆的旗幟大概是因為要作為東方基督教的元素,畢竟從時間來說是不合時宜的。
臺努赫(Tanukhids)
臺努赫是一個從2世紀時開始活躍的阿拉伯部落同盟,他們在3世紀時曾經作為羅馬的盟友攻打了帕爾米拉帝國,並且在4世紀時皈依了基督教,控制著阿拉伯半島的西北部地區。儘管臺努赫人和羅馬有著相當持續的盟友關係,但是在4世紀中期雙方還是爆發了衝突,原因是臺努赫女王馬維亞傾向拉丁派基督教,而羅馬皇帝瓦倫斯卻是阿里烏斯教徒,決定任免阿里烏斯教徒作為主教,由於羅馬帝國在東南方向的防禦薄弱,缺乏支援,因此瓦倫斯不得不選擇休戰,同意讓一位拉丁派基督教徒——阿拉伯人摩西擔任臺努赫主教。作為答謝,馬維亞派出了她的軍隊去支援羅馬人對抗哥特入侵的戰爭。
但是這次遠征的結果頗為慘烈,不僅瓦倫斯在阿德利亞堡會戰中被殺,臺努赫遠征軍也在漫長征途中死傷慘重,幾乎全軍覆沒,而繼任的皇帝狄奧多西也將立場轉向親近哥特人,對臺努赫的態度變得冷淡起來。在383年,臺努赫再次爆發反抗羅馬人的叛亂,也就是遊戲開頭這一次,馬維亞此時是否還是臺努赫領袖則不得而知,事實上也沒有記錄記載此時臺努赫的領袖是誰,最後臺努赫人被鎮壓,並從此切斷了和羅馬的聯繫,羅馬人和另一個基督徒阿拉伯部落——薩利赫人建立了同盟。臺努赫人和薩利赫人在7世紀時又再度聯合起來,作為拜占庭的盟友對抗阿拉伯哈里發,直到8世紀的阿拔斯哈里發馬赫迪統治期間,臺努赫人才終於放棄了基督教,他們中的一部分遷入了黎巴嫩山區,成為了該地的德魯茲人。
臺努赫的旗幟似乎來自倭馬亞哈里發阿卜杜勒·馬利克·伊本·馬爾萬時期的硬幣,其背面的圖案似乎參考了拜占庭硬幣,刻畫了位於臺階上的權杖,但是刪掉了基督教元素的十字架,除此之外我也找不到比這個更像遊戲中臺努赫旗幟的圖案了。
葛拉瑪提亞(Garamantians)
另一個在羅馬2和阿提拉都出現過的派系,只不過它的時間跨度更大,在公元前1000年,撒哈拉的牧民就在費贊地區定居了下來,成為葛拉瑪提亞的源頭。在2世紀時,葛拉瑪提亞王國已經成為了一個面積頗大的沙漠王國,定都於加拉瑪,其擴張是依靠著暗渠灌溉技術實現的。葛拉瑪提亞和羅馬也多次爆發過戰爭,202年塞維魯一度攻陷了加拉瑪。葛拉瑪提亞的衰落可能來自於氣候變化,以及地下水的枯竭——他們所使用的地下水實際上是深層的史前古水,形成於撒哈拉沙漠還處於潮溼環境的時代,因此這種地下水實際上是不可再生的。
葛拉瑪提亞的旗幟可能來自一種圖阿雷格人的吊墜:Agadez Cross,其含義尚不明朗,外形也不統一,通常是由圓形和方形的圖案組合而成。
好了,以上就是《全面戰爭:阿提拉》的全部主要派系旗幟考據了,說實話我也不確定是否都能一一對應,有些原型也確實找不到可靠的。不過終於完成了,我也放過自己,總算是完結了一個大坑吧(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