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是部挺有意思的影片,甚至有一些嚼头。王俊凯在影片中的表演有点像王一博在《热烈》中的意思,台词比较少。两部电影不同之处是,《刺猬》是以葛优饰演的人物为核心,而《热烈》则是王一博饰演的角色为核心。因此在整体的观感上,《刺猬》更胜一筹。我以前在有次直播中,与本片的编剧郑执老师聊过,那时候是他编剧的电视剧《胆小鬼》。两者虽然题材有所差异,但能明显感觉到郑执老师一些个人风格,也继承到了这部电影中。或者说创作者其实都有一种风格化的不自觉意识。包括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北,略有悬疑元素,成人对于未成年的影响等等,都一个不拉的出现在《刺猬》中。
回到本片的核心人物,由葛优老师饰演的王战团,读懂了这名人物。就读懂了此片的意涵。我先讲一个自己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小时候我家楼上有个叔叔,个子很高,外形出众。大概从我懂事时,耳边就流传着他的传说,说他认识周润发,经常去外地和香港拍电影。后来长大一些,单位的其他大人开始传播他的负面消息,说其实他就是个龙套演员,整天在各大影视基地混吃混喝。我再大一点的时候,有时在楼下碰到他,他总和我聊几句,问我喜欢看电影吗?有没有看过哪部哪部?有没有注意到电影里有一个熟悉的身影。但他说的很暧昧。提醒我下次再看时一定要多加注意。总之后来在周围其他人眼中,他就是个神神叨叨的精神病。没人愿意理他。就连他的老婆和女儿也经常在背后吐槽他。故事讲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感觉很熟悉。没错,这就是我在看《刺猬》时第一时间联想到的事儿。回想起来,我可能在某一刻,对这位叔叔产生了与对王战团一样的悲悯之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我国北方的绝大多数地区,实际上还处于计划经济的尾巴。那时候的社会与今天大体很不一样。私营经济刚刚萌芽,普通老百姓对于国企铁饭碗的概念还很根深蒂固。一个人的一生是被规划好的,毕业,参加工作,报效祖国,融入集体主义的叙事中。个人主义的情感与理想,是一件十分稀缺的玩意。个人主义的叙述也被看作“异类”。在这部影片中,王战团的个人主义就是出海远航,而出海这件事本身在影片中被深化或指向为某种“自由”的代名词。这种“自由”是脱离当时时代的价值观与追求的,因此王战团在影片中显得格格不入,被所有人当作“有病”。而只有王俊凯扮演的周正与他交好。周正口吃自闭,是真正意义上的“有病”,王战团是“假有病”,或者说他只是“装病”,不愿意清醒。因为清醒过来对于他来说,比有病更加痛苦。时代扼杀了王战团的“个性”。他的病就是不应该属于那个时代。一如我楼上那位叔叔,如果放在“自媒体短剧”火爆的今天,那么他完全有理由正大光明的追求自我的实现。
好在影片的结尾,周正象征性的接过了王战团的衣钵,替他完成了理想。这是一种传承,更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好的时代必然是开放的,应该允许个人自由的实现。
最后葛优老师有几场戏是真的棒,坐在高耸的烟囱上送别女儿出嫁时,因为哽咽而无法继续的呐喊。一个人在广场上唱卡拉OK《爱江山更爱美人》时,那种沉醉自我且短暂抽离现实的状态。从派出所出来,说要追自己已故的好友时,那种真诚又小心的神情。都看着让人心碎。很不错的电影,王俊凯的粉丝值得一看,非粉丝更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