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阿凡達:水之道》正式在國內上映,目前票房達到3億,連續幾天的票房佔比超過95%,屬實為年度票房王炸的地位了。
這個王炸不是“吹噓”的。它一來擁有前作的“世界票房第一”的頭銜助力,那就是在近13年前於國內掀起萬人空巷熱潮的《阿凡達1》,我相信對於任何人來說“買電影票比買春運火車票還要難”都會是一件難以置信的事情。
但13年前有多難以置信,那《阿凡達2》點映時的票價能夠突破350就有多麼的合情合理。只是礙於最近國內爆發的某些健康問題而不能重現13年前的排隊奇觀,這確實有點兒遺憾。
當然,遺憾僅體現在“現實”,也或者說,現實或缺的“奇觀”已經在新作中得到了補齊。
年度奇觀大作
13年前的《阿凡達》為啥能夠萬人空巷?那自然在於它的“劃時代”屬性。
在《阿凡達》中,卡梅隆將故事舞臺搬到外太空的潘多拉星球,講述人類前往此處挖掘珍貴礦產並與原住民廝殺對抗的故事。
全新的架空世界要想讓觀眾去接受和信服那可不是一件容易事,畢竟人人都想成為JK羅琳,但20多年過去了,《哈利波特》也僅此一部。但卡梅隆還是成功了,而他依靠的就是極致的影像呈現。
潘多拉星球上的各種奇形怪異的花草和動物。
哈利路亞山那一座又一座的懸浮巨物。
以及不同時分下的景色烘托等等,這一系列絢爛至極的場景全通過當年最最最頂級的3D特效在大銀幕予以呈現,對當年的影迷來說,可謂是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了。
是的,對於當年的國內,乃至是世界民眾來說,《阿凡達》就是帶領人類進入新的銀幕紀元的存在:《阿凡達》或許不是第一部3D電影,但絕對是第一個用最極致的畫面將3D觀影概念普及全球的作品。
自此之後人類電影院只有三種電影,一種是3D,一種是非3D,還有一種強蹭熱度的偽3D。
作為《阿凡達》續作的《水之道》自然也承接了這一傳統和使命,在影迷已經被以漫威為首的好萊塢爆米花大作,用成噸鈔票堆砌出來的特效畫面整整衝擊13年後,《水之道》依然對得起“劃時代”這三個字。
無論是蒼翠欲滴的叢林花草和恢弘壯麗的懸浮山脈,亦或者是緊張刺激的戰鬥場景,在卡梅隆不惜成本加持的48幀IMAX技術的作用下,那是真叫一個身臨其境。
同時區別於前作,新作再度開闢了新世界---全新的海洋環境。而對影視製作有所瞭解的朋友應該清楚“水下拍攝和特效製作”的難度,傳聞這也是續作一別13年的關鍵因素。
當然,這一切也都被卡梅隆完美搞定了。然後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幕幕仿若隔著一扇光潔無瑕的巨幕玻璃欣賞海洋的五光十色,就像極了置身在海洋館中。
如上就是《水之道》在視覺層面的傳承和革新,而在這一系列銀幕奇觀的加持下,190多分鐘的時長那是一點都沒有難熬的滋味,在賞心悅目之中便悄然過去了。
當然,我們都知道“皮囊”往往會迷惑製作人,讓他們沉浸在視覺追求中,從而忘卻作為一部電影最最最核心的部分---故事。
在過去多年以來“空有皮囊,故事一塌糊塗”的例子已經數不勝數了。比如國漫界的《大魚海棠》,也比如最近兩年來的《變形金剛》和漫威系列電影,它們就像是一位位揮金如土的土豪試圖用鈔票在銀幕來上一場“煙花競逐”,看看誰能夠燒出更為絢爛的特效。
那《阿凡達》能夠打破如上桎梏嗎?
在不少影迷眼中是失望的,他們從13年前就操起了噴腔,認為《阿凡達》就是一部“劣質食材+頂級廚藝”製作出來的純視覺盛宴,不僅劇情過於老套,角色還極其臉譜化,壓根就沒有所謂的內涵深度可言。
那《阿凡達》的故事就真如網友說的一無是處?
抱歉,在這一點上我有點不同的看法,我認為它的故事同樣有著值得稱讚的內涵價值。
《阿凡達》的內涵
13年前的《阿凡達》講述了一個人類為了礦產資源侵略潘多拉星球的故事,而作為主人公的傑克則從最開始的人類幫兇,到接觸潘多拉居民後逐漸意識到人類惡行,並在最後率領潘多拉的各族群反擊人類且獲得終極勝利的故事。
作為續集的《水之道》自然是對前作劇情的接續,但區別於前作刻畫的“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救世反擊,續集走向了另一個方向,讓傑克拾起“小家”的一面。
《水之道》一開始,描述了傑克成為潘多拉英雄後的十年,在該星球結婚生子並享受到此生最幸福的時光。
然而好景不長,在第10個年頭人類再度重返潘多拉,且這一次的侵略規模和武器裝備更為兇猛,僅用了一年就讓潘多拉土著們認識到武力差距,而傑克率領的族人也只能夠躲在哈利路亞山洞中苟活。
苟活還不是最糟糕的,不久後,人類陣營又來了一批強力幫手,他們個個擁有“人造阿凡達”軀體,而其中的領隊就更是在第一部最後被傑克殺死的“邁爾斯”上校---他在當年出征對付傑克時曾做過“記憶上傳”操作,如今的他則在新阿凡達軀體中重生。
重生後的邁爾斯自然對傑克滿懷怨恨,他立下了不剷除傑克不罷休的flag,而傑克也在他的窮追猛打下,做出“舉家逃離”的決定---他將族長位置轉移給年輕一代的強者,自己則帶上幾位家人飛躍萬里來到島礁族居住地,並請求該地居民的接納。
可以看到,第一部《阿凡達》是典型的好萊塢英雄主義的敘事,講述男主英勇反抗強權的故事。至於第二部則講述男主放棄大義,轉而走向自我實現。
傑克的這一選擇也讓我想起了《源代碼》的結局走向。
彼時不知經歷了多少次“輪迴”的男主終於阻止了列車爆炸,同時也協助警方逮捕了罪犯,但作為源代碼計劃工具人的男主是沒有選擇權的,他只能服從命令協助警方消滅罪惡,並一次又一次於不同犯罪現場承受災難之苦。
慶幸的是,在最後的最後在女研究員的幫助下男主終於得到了解脫。
《源代碼》的精彩就體現在它能向責任和權利的邊界發起拷問,作為一名戰士男主有責任參與源計劃並遵循命令去阻止災難。但作為一名擁有意識的軀體他也應該享有追逐自我的權利,不應該只淪為保家衛國的機器。
《水之道》就是圍繞這一內核基礎來敘事的,也讓傑克從民族英雄變成好爸爸。同時,這個操作在被“主旋律”刷屏的國內影視圈是比較難看到的,而這個“難”也理應能給國內觀眾帶來不少的新鮮感。
當然,或許有一部分網友認為傑克棄族人而去的行為是相當自私的,但這個看法也只是沒看懂卡梅隆的小心思。
正如前面說到,人類折返潘多拉已經有一年多時間,而在該一年裡人類憑藉先進科技割據一方,建立了龐大的機械城市,相反傑克統領的納美族則走向了躲藏,只能依靠哈利路亞山脈的自然條件來抵禦人類的進攻。
如此,此時的人類和潘多拉土著其實已經建立起了一個均衡局面,人類不可能將土著趕盡殺絕,而土著也沒有能力去和人類正面對抗,只在零星的局部地方會發生小打小鬧,類似山賊攔路劫財---注意了,這個“均衡”可不只有納美族,對潘多拉星球的所有族群來說(包括圖鯤族和島礁族等等)都是適用的,而該“均衡”也是理解後續劇情發展的關鍵因素。
基於“均衡”這一點,傑克捎家離開的行為也就不能說是“不顧族群”,因為納美族此時已經處於新均衡下的和平。
不僅如此,針對“均衡” 這一點,我們還能夠看到《阿凡達》一脈相承的最大內涵價值---對人類的諷刺。
諷刺人類
一般牽涉到外星人的科幻片通常都會以人類為主要對象,哪怕災難是由人類族群的渣滓引發的,但也總會安排另一群人類行使拯救大義,用以表徵人性中的善良與醜惡。
但《阿凡達》不一樣,對於13年前的第一部來說,它是為數不多且最為恢弘壯麗的一部“以非人類為中心敘事”的電影。在劇情中外星人不再是邪惡反派,而是一心貪圖資源的人類成為了侵略者。
同時最關鍵的一點是,雖然傑克擁有人類底色,但他的“人性”卻是在完全蛻變成納美族人後才顯現出來的。再加上傑克最終同化成納美人,以及以人類軍團被趕出潘多拉星球結束,可以看出《阿凡達1》就是一部全程在謳歌外星生物美好品性,嘲弄人類狂妄自大的作品,算是一種對人類歇斯底里的抨擊了。
類似的內涵同樣延續到《水之道》,如前面提到的均衡局面,其實自始至終都只存在於潘多拉土著以及極少部分人類的思想中。
這裡需要強調一次“均衡局面”。從表面來說,那就是人類和潘多拉土著基於現有力量下的相互鉗制。
是,人類是侵略者,但為了不再發生戰亂,不再有同胞犧牲,潘多拉土著們也就默認了人類的存在,讓他們割據一方板塊。
而往深裡說,均衡其實也是一種“契約”,依靠參與各方對某個不成文契約的遵守來達成的。
如我們的男主傑克,當他知道邁爾斯迴歸後,他第一時間想到的並不是反擊和報仇,而是將責任推卸到自己身上,強調邁爾斯的破壞源於對自己的捕捉,認為只要自己和家人離開,那族人就能夠再度迴歸均衡的和平之中。
也比如人類一方的“圖鯤獵人”和島礁族就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對契約的維護,島礁族默許圖鯤獵人在外海捕獵圖鯤,而獵人們也將島礁族邊界視為禁忌。
但人類,尤其是掌握權力的人類是狂妄自大的,他們從未在意過同胞的犧牲,只是在想方設法去將土著居民打得不敢吭聲,於是我們也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底線冒犯。
如邁爾斯上校強令圖鯤獵船駛進島礁族領地進行捕撈、直接用燒房子的方式來強迫島礁族交出傑克等等行為。
如上冒犯均得到島礁族人的隱忍,該隱忍也體現出他們對契約的遵守。
但邁爾斯還不知足,他在狂妄的驅使下也作出了逮捕傑克和島礁族長孩子的突破底線的惡行,並拉開了終極大戰,最後以幾乎團滅收場。
《水之道》對人類的諷刺是體現在方方面面的,包括圖鯤這種生物的存在,也是對人性的一次辛辣抨擊。
圖鯤雖然身形似鯨魚,但它們卻是一種智慧超越人類的生命體。而這種超越主要體現在圖鯤大腦擁有更多的神經元連接上,這讓它們擁有更龐大的思考力,也同時讓它們具備人類遙不可及的“共情力”,而後者也讓圖鯤頓悟且堅守著“不管理由有多正義,都只是對同胞生命扼殺”的不戰原則。
在該原則的驅使下,圖鯤族就可謂是整個潘多拉星球中對“均衡局面”貫徹得最徹底的族群---面對人類的捕撈他們從不反抗“連一下魚鰭也不會扇動”。而面對同族裡的小圖鯤集結同胞向人類反擊的行為,則採取“開除族籍”的操作。
如上關於圖鯤的事情人類也是知道的,但天生狂妄的人類也只懂得自傲一句:“我們有魚槍”。
“智慧不如圖鯤,人類有魚槍”這本是一句富有達爾文《物種起源》精神的道理,用作說明人類的強大隻是偶然,只是我們意外獲得了能夠靈活製作和使用各種工具的四肢所導致的,而這種偶然性也理應讓人類虛心和平等面對大自然。
但狂妄的人類不以為然,偏要用天選之子來自視,並持著強大的科技工具來濫殺圖鯤,而目的也只是為了提取圖鯤大腦中的那一小管“不老精粹”,這個設定簡直是對人類消費社會的莫大諷刺了。
當然,狂妄自大終究是會遭到報應的。擁有科學工具的人類有多強大,那在失去工具後的他們就有多麼的軟弱和不經打。
比如劇情末尾失去魚槍的獵人只能淪為任由圖鯤屠宰的存在,而能夠與潘多拉生態互為關聯的土著們,則能夠利用各種地理條件和對生物的控制反殺人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潘多拉星球就喻指著人類的大自然,其上的土著和圖鯤等生物則是大自然的人格化代表,至於人類對潘多拉的侵略則相當於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
縱觀歷史,人類是沒有哪一次不被大自然打得頭破血流的。只是前車之鑑再多,人類也依然徘徊在重蹈覆轍的囹圄中,屬實愚昧和可笑了。
最後
如上就是我對《阿凡達》的解讀,這絕不是一部無腦的爆米花爽片,而是在本世代最尖端的影視技術加持下,對人性狂妄和貪婪等卑劣點發起最強有力批判的佳作。
而目的自然是為了讓銀幕前的你我,以沉浸式的體驗來反思和遏制住人性中的醜惡。
不過注意了,雖然《阿凡達》是一部以“非人類為中心”且對人類極盡批判的作品,但卡梅隆可沒放棄過對人類的相信,而這就是他在《水之道》中留下的伏筆。
在第二部中人類侵略潘多拉的目的已經不再只有奪取礦產資源,而是為殖民做準備---那時候的地球已經瀕臨毀滅,人類需要整體移居到潘多拉星球了。
然後結合上前面說到的潘多拉土著通過聯繫和操控生態的能力與人類擁有的強大科技達成“均衡”的局面,可知未來人類能選擇的道路就只有一條:放下狂妄和貪婪,尋求和潘多拉土著們的和平共處。
當然,上述和平一般只會出現在終極大戰,雙方都承受到了慘痛損傷之後。也就是說,《阿凡達3》將會獻上一場史詩級的戰爭。
但“和平的苗頭”已經埋下了,如狂妄自大的邁爾斯上校,居然也在《水之道》的末尾,為了拯救兒子而放下殺戮。
這場戲絕不是某些大V吐槽的“狗血倫理劇”,而是對人類和潘多拉土著的“共性點”的一次樹立---他們都擁有著對親緣的在意。
眾所周知,“共性”就是希望的源起了。
當然,遺憾點還是有的,那就是在劇末沒有處理好戲份的編排。
為了突出“親情”這個貫穿《阿凡達2》,以及將會在未來續集中成為人類和潘多拉土著共性點的特徵,故意將圖鯤以及一眾島礁族戰士給隱藏起來了。但總的來說,還是瑕不掩瑜的。
一同期待卡梅隆在後續故事中,給我們帶來精彩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