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Intel放棄了已經使用的十幾年的Core i系列命名方式,採用了Core Ultra新的命名方式。但是產品依舊是分為三個系列,分別是Ultra5、Ultra7以及Ultra9分別對應之前的i5、i7、i9三個系列。有區別的是首發的不鎖頻率的處理器從之前首發的6顆變為5顆,作為旗艦的Ultra 9 只有Ultra 9 285K一款,取消了KF版本。
全新的Ultra 200S系列桌面處理器採用了全新的LGA 1851插座,取代了之前的LGA 1700插槽。首發搭配全新的Z890芯片組主板也為玩家帶來了全面的升級,之前在移動端各種讓玩家「嘴饞」的新技術都來到了桌面端。比如標配的雷電4接口以及多達20條的PCIe 5.0通道,WiFi 7無線網絡技術。另外部分高端Z890主板甚至會選配雷電5接口,不過我最看重的肯定還是雷電4接口在桌面端的普及以及更好的PCIe 通道拆分了。之前就分享過華碩的ROG MAXIMUS Z890 HERO+龍神3 EXTREME水冷評測禮盒的開箱內容了,這裡也搭配最新的Intel Ultra 200S系列桌面處理器和大家分享一下測評結果吧。
這次測試主角肯定就是這張華碩ROG MAXIMUS Z890 HERO主板了,22(110A)+1(90A)+2(90A)+2(80A)超豪華供電設計,多達6個的M.2 SSD插槽設計都在彰顯純血ROG的豪華配置。
另外在主板的易用性方面Z890 HERO也為玩家帶來了改進的顯卡快拆+WiFi天線易拆裝和M.2易拆設計,大大提升了玩家DIY的樂趣與裝機的快樂。
Z890 HERO的IO接口上還配置了兩個雷電4接口,而華碩更旗艦的Z890 EXTREME和ProArt Z890-CREATOR WIFi主板甚至還用上了雷電5接口,擁有120Gbps的超高帶寬。而隨著雷電4甚至雷電5接口的普及,Intel還帶了雷電共享技術,可以通過雷電4以上的接口實現兩臺電腦之間無縫共享屏幕、鍵盤、鼠標、存儲設備及檔案,享受雷電技術帶來的卓越的速度體驗。目前華碩已經有四款主板支持雷電共享技術,大家如果手上有設備就可以體驗起來了。
內存方面華碩專利設計的NitroPath內存優化設計,把內存金手指針腳縮短了,進而大幅降低了CPU與內存之間的信號傳輸路徑,為內存超頻提供了更大空間。
散熱方面是華碩龍神3 EXTREME水冷散熱器,升級後的LCD冷頭效果更加炫酷。點亮的瞬間就被驚豔到了,而且測試下來其散熱表現也是非常的優秀,大家可以在下面的AIDA64 FPU單烤測試中看到這款散熱器的散熱表現。
測試內存是套裝中的美商海盜船泰坦統治者限量版Dominator Titanium內存,支持XMP 3.0協議可以一鍵開啟8000MHz CL36的表現也是Ultra 200S桌面處理器的好搭檔了。
性能測試:
這裡通過兩顆Ultra 200S桌面處理器的測試,和大家分享一下Ultra200S處理器的性能表現究竟如何吧。首先通過CPU-Z可以看到兩顆處理器以及ROG Z890 HERO主板的信息。
intel Core Ultra9 285K 8P+16E 24核24線程,L3緩存36MB,最高睿頻5.7GHz;
intel Core Ultra5 245K 6P+8E 14核14線程,L3緩存24MB,最高睿頻5.2GHz;
CPU基準性能測試可以看到Ultra9 285K基礎測試性能全面超越上一代i9 14900K,在多核與單核性能上都有一定優勢。而且在R23這類測試中觀察Ultra9的功耗與溫度也可以看到這次的功耗提升明顯,在很低的功耗下就可以獲得超越前代的分數表現,整體測試感覺就是一個「穩」字。
在3D Mark測試中結果與之前基礎測試結果繼續保持一致,整體性能分數都要超越上一代同級別處理器性能,同樣Ultra5 245K的分數也是要好於14600K的分數的。而且U5的功耗控制就更好的,看來製程工藝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並沒有因為取消超線程設計導致跑分成績倒掛的問題。
關注intel處理器的用戶應該都更看重其生產力性能表現,這裡通過UL的Procyon生產力測試軟件的成績跟大家對一下生產力方面的表現,可以看到在Office辦公軟件測試中Ultra9的成績與14900K成績基本相當,性能提升並不如測試軟件跑分那麼明顯。這應該也是目前隨便一款新處理器在應對日常辦公的性能都是過剩的原因,畢竟日常辦公真不用消耗處理器太多的性能了。
來到Procyon的圖片與視頻編輯測試中,這個測試主要針對Adobe PS與PR軟件測試,可以看到在對Adobe的支持上Intel的性能表現還是非常可觀的,全新的Ultra 200S桌面處理器的性能提升上也相比在Office辦公軟件測試的要明顯。畢竟相比日常辦公,圖片和視頻剪輯會要求CPU的性能更多些。Ultra9的表現還是讓我驚喜的,畢竟自己對電腦的需求更多的還是作為生產力工具使用。
另外這次Intel酷睿 Ultra 200系列還帶來了NPU,也是從移動端首次帶到桌面端的設計。實測在Geekbench AI測試中成績如圖,目前我還沒有其他處理器的測試數據,所以這裡僅供大家參考。
內存方面這裡搭配的測試內存是美商海盜船泰坦統治者限量版Dominator Titanium內存 7800MHz DDR5 24GB x2 CL38版本。實測在主板下可以一鍵開啟XMP 8000MHz頻率的預設,可以看到其提供了多個XMP預設可選。實測在8000MHz下AIDA 64讀寫成績如圖,實際在8000MHz的能效表現不如在之前14代處理器下同頻率內存的讀寫,而且延遲略高,達到了85.1ns。
也做了內存超頻測試,實際手動超頻至8400MHz CL40時序讀寫提升並不算明顯。也未達到理想狀態,可見目前Ultra 200系列桌面處理器的內存優化還要後續繼續調整才行。
能效表現上是我這次看到Intel Ultra 200系桌面處理器最大的提升,也是我最滿意的地方。在AIDA 64 FPU的單烤測試下,可以看到搭配龍神3E散熱器下Ultra5 245K的滿載溫度79℃,滿載功耗:150W,核心頻率穩定在5.0GHz。
U9 285K方面滿載溫度83℃,滿載功耗240W,核心頻率4.75GHz。整體可以看到新一代的Ultra 200系列桌面處理器的溫度表現以及功耗表現都非常不錯。至少不像是上一代一步撞牆降頻那麼厲害了,適當調整後都可以很舒服地使用。
遊戲測試:
遊戲測試方面,選擇了在2K分辨率下測試了5款遊戲,其中三款3A遊戲兩款電競遊戲。
三款電競遊戲均為2K 最高畫質 開光追 開DLSS超級設置下測試,除了黑神話悟空這款同設置下眾生平等的遊戲之外,其他兩款3A遊戲大作中Ultra兩款處理器平均幀數表現都要沒有上一代的旗艦14900K的表現好。
另外在CS2以及DOTA2兩款遊戲測試中結果與之3A遊戲一致,有些意難平的感覺。當然我更多的還是對生產力表現更在意,畢竟遊戲上大家都是可以在高畫質下流暢運行的,差異就是巔峰之間的較量了。
主板BIOS解析:
BIOS方面還是熟悉的華碩ROG黑紅配色的UI設計,華碩 的BIOS UI界面依舊是領先行業的存在。進入BIOS後首先還是EZ模式,可以顯示基礎的運行狀態以及對小部分參數進行設置,依舊是按F7後進入高級模式。另外也注意到在界面左下角的Q-Dashboard便捷儀表盤選項,UEFI BIOS Utillty-Q-Dashboard BIOS便捷儀表盤界面也是全新加入的一個設計。
進入後可以看到主板上所有的接口導覽,已經使用的接口有多一個小綠點表現有設備插入。點擊可以查看接入設備硬件信息,雙擊則可以進入高級設置界面。這個功能應該也會在後續的華碩主板中普及。
進入高級設置後,可以看到在最上方底部模式還是Intel配置與華碩自己配置兩種,懂得玩家自然是選擇華碩的了。
作為ROG純血主板,AI智能超頻對於處理器打分功能依舊是非常熟悉了。這顆Ultra5 245K處理器的SP分數為74,另外的Ultra9 285K分數則是81。實際問了熟人後,發現換了臺積電代工之後,可以說是精準控分了。整體同型號處理器分數差異非常小。
龍神3 EXTREME:
全新的龍神3 EXTREME水冷的冷頭屏幕顯示可以在華碩的奧創軟件中進行設置,提供了全新的ROG敗家之眼動畫效果可供選擇。
另外硬件監控的UI界面也有新的動畫可選,相比之前龍神3的時候有更多的設計感。此外顯示的信息依舊可以自定義顯示。
此外相比之前更多了一個時鐘顯示功能,可以設置顯示當前時間。
冷頭顯示效果,在外觀結構發生變化後。整體冷頭的窗口立體感更強了,60Hz的刷新率下播放動畫效果也是非常的炫酷,而且支持MP4格式視頻文件的播放,這點應該是最大的升級了。
另外龍神3 EXTREME水冷還提供一年的AIDA 64 Extreme的使用權,可以通過設置在冷頭的LCD屏幕上監控電腦運行狀態。
總結:
通過測試可以看到最新的一代Intel 酷睿 Ultra200S桌面系列處理器的表現還是值得大家一段時間的等待,對於這次想要升級Ultra 200系桌面平臺的玩家,這款純血的ROG MAXIMUS Z890 HERO主板自然是不能錯過了,它會是一個值得推薦的選擇。這次更新的Ultra200S桌面系列處理器得益於工藝上的升級,在取消了使用多年的「超線程技術」後在跑分以及生產力方面並沒有掉隊,而且分數上相比前代都有所提升。更主要的是這一代Ultra200處理器在穩定性、功耗表現上相比前代都要控制的更好,可以在更低的功耗下獲得不錯的性能釋放,而且發熱方面也沒有出廠即灰燼的表現了。大家也可以根據散熱配置的不同調整其性能釋放,相比前代真的改善了不少。
當然在測試中也發現在新一代Ultra 200S桌面處理器在內存讀寫以及遊戲幀數方面,表現並不如前代產品表現優異。目前我也沒搞清楚導致這方面問題的原因究竟出自哪裡,期待後續會有調整改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