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寫得乾貨滿滿又通俗易懂?從一篇文章分享我的創作經驗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11-28 08:10:03 作者:MrCoffeeTalker Language

「就大多數事情而言,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自己動手去做、去練習。」
在宣傳片製作課的最後一個視頻,老師留下了這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話,以此為契機,我也寫出了自己在宣傳片主題的第一篇教程
文章
在此之前,因為對宣傳片的設計感興趣,我註冊學習了資深宣傳片製作人 Derek Lieu 的 宣傳片製作課,在過往養成的知識管理習慣的幫助下,課程中的所學也順利進入了我的知識庫,變成了一篇篇的筆記。
成堆的筆記令人安心,我甚至用一個週末重新梳理了這些筆記,將它們分門別類、放在了目錄索引中。但直到某一刻,我突然感覺這樣下去是不行的,我想起了 Derek Lieu 在課程結尾說過的話,意識到自己依然停留在「持續學習」的舒適圈中,沒有最終的實踐,我就還算不上掌握自己所學的東西。
我在筆記軟件 Obsidian 裡攢上了一堆宣傳片的筆記

我在筆記軟件 Obsidian 裡攢上了一堆宣傳片的筆記

顯然,我需要創造實踐的機會,但具體應該做些什麼?我的腦海中蹦出了兩個選擇,一個是製作宣傳片,另一個是寫文章。我最終選擇了後者,因為我清楚自己學宣傳片並不是為了製作、而是為了藉此幫更多人做好宣傳片,讓好的遊戲被更多人看到,而且文章是我更熟悉的創作形式,可以更快的啟動、預期的產出速度也更快,這意味著我可以更快的獲取反饋,從而學得更快。
但當我真的開始做這件事,我才發現這比想象得要難,有 3 個問題擺在了我的面前:
  • 有太多想寫的文章主題,每一個都想寫
  • 在宣傳片這一主題下,我此前從未寫過原創的教程文章,很擔心表達會太硬核、勸退讀者
  • 我並沒有實際的宣傳片製作經驗,很難不懷疑僅靠這種半吊子自學,能寫出多少有價值的內容
不過這篇文章能發出來,也說明我最終或多或少解決了這些問題、寫完了文章,至於我是怎麼做的,這就來說一說。

選題

正如開頭所說,在動筆之前,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潛在選題太多
我日常會在效率軟件 Notion 裡管理自己的創作選題,每當有想寫的文章選題時,我就會臨時擬定一個標題、想好要發到哪個平臺,然後錄入選題的看板,因為這類信息相對結構化,使用 Notion 管理起來比較方便。
我用來管理文章的 Notion 看板(那個進行中但延期的是個意外)

我用來管理文章的 Notion 看板(那個進行中但延期的是個意外)

但在猶豫是否要寫新的文章時,備選滿滿的看板也會讓我陷入尷尬和糾結,每一個選題都想寫,但已經開了不少坑、時間也有限,顯然是要做取捨的。
當時宣傳片相關的選題有兩個,一個是宣傳片的故事結構,另一個是宣傳片中的重音踩點。除此以外,還有 4 個效率相關的、3 個知識管理和學習的、1 個手衝咖啡的,但我最終選擇了寫宣傳片的故事結構,原因有 3 點:
  • 創作輸出的阻力小:這一段時間內,我接觸的信息大多和宣傳片有關,記憶還很新鮮,回憶相關的知識並不費力
  • 這一主題的知識儲備最多:個人知識庫中,宣傳片主題下的筆記遠超其他主題,有很多可參考的素材
  • 更適合入門讀者:相比宣傳片的重音踩點,個人認為宣傳片的故事結構能更快幫到有入門自學需求的讀者,這方面做的好的案例也更常見、容易引發共鳴
確定優先寫這個選題後,我還要決定實際的計劃,是隻寫這一篇、還是並行多篇文章一起寫。我的內心非常想選後者,但思考了一番後,我還是選擇了先專注這一篇寫。
一方面,我是想到了近期在學的 敏捷項目管理課,課程中介紹看板工具時,也建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為「進行中」的任務數設定上限。
另一方面,這個選擇是基於我時間管理的經驗,同時並行多個任務看似高效,實際卻不然,因為在不同任務間左右橫跳會顯著降低大腦運轉的效率。我有意識的做時間管理至今,差不多有 5 年,常用的潮汐 app 上累計專注 2500+ 小時,在長期的實踐中,我發現那些效率高的日子裡,往往也是專注於少數的幾件事在做,而且同一時間只專注於一件事,不會在多件事之間反覆切換。
我日常會藉助潮汐 app 來專注、做時間管理,目前累計專注有 2500+ 小時了

我日常會藉助潮汐 app 來專注、做時間管理,目前累計專注有 2500+ 小時了

至此,我解決了「選題難」的挑戰,確定了要寫宣傳片故事結構的文章,而且要先專注於寫這一篇。

定框架

確定了文章的主題後,我往常的習慣是直接開始寫,但這一次我猶豫了。
我以往寫的文章,大多是圍繞具體的某個案例、按照觀點或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直接開始寫並不會有什麼問題,但這次不同,因為我要寫的是偏向教程的文章,目的是讓讀者理解新的知識,而不是拋觀點或講故事,這種文章最好在結構上有明確的規劃。
而就像我在前面說的,在宣傳片的主題下,我之前並沒有寫過這類教程文章,這便是我所擔心的問題。
但我也並非毫無頭緒,我有過一些教程設計、學習和教育領域的知識儲備,曾經研究過如何寫出好的開發文檔(Youtube 視頻 "What nobody tells you about documentation")、從擅長通過遊戲解釋概念的 Nicky Case 那裡瞭解過如何做好解釋(Youtube 視頻 "How To Explain Things Real Good"),也在 Coursera 平臺學過 如何做好教育,這些學習經歷都在我搭建個人知識庫之後,因而也都有留存對應的筆記。
這些筆記成了我最大的幫手,在糾結於文章的框架時,我立即想到了「如何寫出好的開發文檔」裡介紹過的 4 種文檔類型之一的「解釋」,這類文檔用於闡明一個特定主題的解釋性內容,旨在幫助讀者理解特定的內容,正適合遷移到我要寫的文章。
由此我也明確了文章的整體方向,要解釋清「宣傳片中的故事結構」,同時避免技術性描述和步驟指示,因為目標受眾主要是不理解相關概念的讀者,我也不是想通過這篇文章手把手幫讀者製作宣傳片。

起草開頭

定好了框架,我便開始寫開頭了。
根據我的觀察,好的教程文章會在給出預期的收穫、表明面向的人群,因而我在開頭提及了這塊的信息,明確這篇文章會介紹宣傳片中所用的故事結構,順帶引出了 3 類目標讀者:
  • 想了解宣傳片引人入勝體驗背後秘密的讀者
  • 對宣傳片製作有需求的開發者
  • 將要參與一款遊戲宣發的人
對於後兩類目標讀者,我原本想的更接近於投身獨立遊戲開發、或小團隊中有宣傳片製作需求的人,但可惜表達上沒澄清,也導致文章發佈後有人熱心評論,補充解釋業內的開發和發行是如何相互分開的,雖然最後消除了誤解,但也讓我切身體會到了清晰表達的重要性。
回到寫開頭的時候,在明確了預期收穫和目標讀者後,我又補充了冷開場、背景這兩個部分。
加上冷開場,具體來說是在開頭展示能快速勾起讀者興趣的簡短內容,我在寫這次的文章時就用了心理旁白開場,而其中的「臥槽」和「牛逼」既是我曾經的真實想法,也比較契合我理解的機核的大家應該會熟悉的那個味兒,因而採用了。
我在文章開頭加上的冷開場

我在文章開頭加上的冷開場

而「文章開頭設置冷開場」也快成我的慣用手法了,從 《滑板故事》那篇文章 開始,我就愈發意識到開頭提起讀者興趣是多麼的重要。
加上背景,是出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從 Nicky Case「如何真正做好解釋」的分享所學,在圍繞某個主題或概念做教學時,最好展示「讓我們在意的東西」,而是不是「某些人可能在意的東西」,雖然 Nicky Case 並沒有解釋為什麼要這麼做,但我將其理解為「展示讓我們在意的東西」更具說服力、更接近客觀事實,我們不需要用「有趣」刻意將某些內容包上糖衣,也不需要臨時硬套看上去有道理、但經不起推敲的知識應用場景,因而我在開頭解釋了「我在意宣傳片故事結構的什麼」。
二是我個人的偏好,我認為這類文章既然以個人名義公開發布,顯然要區分於掛在某產品網站上規整的開發文檔,如果缺少了個人的獨特敘事,未免會顯得太乾澀,這樣的文章自己寫起來也很難提起動力,因而我用幾段文字補充了自己的動機、促成這次創作的關聯經歷。
在寫開頭以及後續的部分時,如果涉及非文字的嵌入內容如圖片、視頻,我也會先用括號和文字留下佔位符,以便之後統一添加、效率也更高,這是我從《滑板故事》宣傳片文章的創作中總結出的做法。
比如我寫這篇文章時,也為圖片留了佔位符

比如我寫這篇文章時,也為圖片留了佔位符

寫正文

寫完了開頭後就是正文了,但我發現自己低估了這部分的工作量。
只是介紹宣傳片中的故事結構並不難寫,我的知識庫中就有一篇專門講這個的筆記,可以照著筆記裡的介紹用自己的話再講一遍,但問題在於我是要寫成文章,要想讓其他人理解,可不能直接複製粘貼自己的筆記內容。
寫作不等於照搬筆記,口吻也要從面向自己轉變為面向他人

寫作不等於照搬筆記,口吻也要從面向自己轉變為面向他人

自己知識庫中的筆記之所以能寫得簡單,一方面是因為我已經具備了不少前置知識,另一方面也要歸功於知識庫中的其他筆記,它們能在必要時提供更多補充信息、幫助一段時間後遺忘了的我重新理解。
顯然我不能直接複述筆記的內容,新的問題便擺在了我的面前:面對沒有前置知識的讀者,我可以如何更好的作解釋?
我這時想到了 Nicky Case 「如何更好的作解釋」的分享,其中就提到了在解釋抽象概念時,可以先展示直觀的內容,再用抽象的概念總結,比如向某人介紹某種藝術風格,先展示相關的作品,再告訴對方這些作品都屬於某種藝術風格。
具體到展示直觀的內容,則可以考慮用圖片、舉例或打比方,Nicky Case 將這些方法概括為 PEA(Pictures, Examples, Analogy)。

Analogy:打比方、類比,比如物理中將電流比作水流

Picture:用圖象、視覺化的內容解釋

Example:常說的舉個栗子

Analogy:打比方、類比,比如物理中將電流比作水流

Picture:用圖象、視覺化的內容解釋

Example:常說的舉個栗子

Analogy:打比方、類比,比如物理中將電流比作水流

1 / 3
基於此,我確定瞭如何做正文部分的解釋,要先展示直觀的內容,再總結為抽象的概念。具體來說,我準備儘可能用舉例子的方法,因為宣傳片本身就是用來看、創造特定體驗的,我覺得讓讀者先看片子、我再作總結,也能讓他們通過自身的體驗更好的理解。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正文的最前面,先展示了幾個用了故事結構的宣傳片案例,再對這種結構做總結。
到這裡,正文的結構已經比較清晰了,我需要參考宣傳片結構的筆記,逐個介紹宣傳片結構中的 5 個階段,並在每段介紹中儘可能結合實例、幫助讀者理解。為了讓後續寫起來的阻力更小,我也先參照筆記、用自己的話介紹了一遍宣傳片中的各個階段。
但這也引出了新的問題,我手頭還沒有要用的例子。
儘管我在 Notion 中搭建了一個數據庫、用於記錄日常的宣傳片分析,也累積了上百個遊戲的宣傳片評分,但我並沒有特別拆解過這些宣傳片的結構,因為我在做這些時沒有考慮到現在寫的這篇文章,也就是說,我還要再為寫文章拆解一堆宣傳片。
我在 Notion 的宣傳片評分庫積累了不少宣傳片的評分,但並沒有關於宣傳片結構的信息

我在 Notion 的宣傳片評分庫積累了不少宣傳片的評分,但並沒有關於宣傳片結構的信息

為了能做到舉例解釋,我需要多找一些宣傳片、拆解它們的結構、用多個例子中的做法解釋宣傳片結構的各個階段,我要解決的問題也變成了這 3 個:
  • 挑選的宣傳片要滿足怎樣的條件?
  • 要通過拆解收集哪些信息?
  • 找多少個才夠?
對於第一個問題「挑選的宣傳片要滿足怎樣的條件?」,我確定了這 4 項要求:
  • 能體現出對故事結構的應用:選案例是為了更好的解釋宣傳片的故事結構,當然要找應用了這種結構的例子
  • 觀感應當是引人入勝的:我希望讀者能獲得良好的閱讀/學習體驗,這樣的體驗自然要靠優秀的宣傳片支撐
  • 能代表廣泛的遊戲品類:我想儘可能分享真實可靠的知識,多找一些不同品類遊戲的宣傳片,剛好可以驗證這套故事結構是否通用
  • 內容適合大部分讀者:我不希望給部分讀者帶來不好的體驗,因而過濾掉了一些顯著表現出暴力、血腥或恐怖的案例
明確篩選方向後,藉助過往積累的宣傳片評分庫,我很快便篩出了一堆候選案例。
但這才只是解決了第一個問題,面對第二個問題「要通過拆解收集哪些信息?」,我用到了自己從圖數據庫那裡學到的知識,通過幾個步驟自上而下確定收集數據的需求:
  1. 列出要通過數據解答的問題
  2. 對每個問題,按假設有數據拆解解答步驟
  3. 根據拆出的解答步驟,確定要收集哪些數據
圖數據庫中設計數據模型的步驟也能遷移過來,幫助我從需求確定要收集哪些數據

圖數據庫中設計數據模型的步驟也能遷移過來,幫助我從需求確定要收集哪些數據

通過遷移這套方法,我從寫作角度確定了我要通過收集信息回答的問題/做到的事:
  • 如果要介紹 xx 階段,我可以舉哪幾個宣傳片的例子?
  • 某宣傳片中,xx 階段出現在什麼時候?
  • 某宣傳片的 xx 階段是如何做的?
  • 如何讓讀者方便的觀看宣傳片?
基於這些問題,我確定下來需要收集這些信息:
  • 宣傳片涉及的故事結構的階段
  • 宣傳片中各階段的時間段
  • 宣傳片中 xx 階段的具體做法,比如展示了什麼畫面、配了什麼對話
  • 宣傳片的視頻鏈接
因為數據收集的需求明確了,我也很快在 Notion 中新建好了對應的表格,收集了所有候選宣傳片的這些信息:
  • 遊戲標題
  • 視頻鏈接
  • 冷開場、引子、升溫、高潮、尾音的時間段
最終在 Notion 裡搭建了一個這樣的表格,收錄宣傳片的數據

最終在 Notion 裡搭建了一個這樣的表格,收錄宣傳片的數據

對於第三個問題「找多少個才夠?」,我同樣從目的出發,確定了只要舉例夠用就可以,至於舉例需要多少,我的習慣是單塊內容配 2-3 個例子,因為大部分人的工作記憶容量在 4 個左右,同時處理的信息如果超過 4 個會顯著增加閱讀的負擔(這也讓我想到了《JOJO》裡的某替身)。至於正文總共需要多少個例子,我決定邊寫邊看,不夠再補。
我順著這個方向繼續寫正文,但事情還沒有就此結束:在介紹每一個知識點時,我發現單純的解釋概念加舉例還是顯得有點乾澀,最好能圍繞舉的例子補充更多分析,我需要知道「宣傳片中 xx 階段的具體做法」,但這部分信息並沒有收錄進 Notion 的表格中。
那這類信息要如何收集?我又重新評估了自己的需求,我要分析各個視頻在宣傳片故事結構上的做法,因而需要一種對視頻做標記的工具方法,最好滿足這些條件:
  • 能對視頻特定的時間戳做標記、寫備註:便於區分視頻中的各個畫面、對話,即便不播放視頻也能讓其中的核心內容一目瞭然
  • 可以通過標記跳轉對應的時間播放:便於確認拆解是否正確,也能提高自己反覆回看視頻的效率
  • 標記能以某種方式分類:便於讓我分類構成視頻的畫面和對話,以瞭解視頻是如何營造特定體驗、傳達特定信息的
  • 視頻和標記備註存放在一起:免得我在兩個地方來回橫跳,導致查閱的效率過低
基於上面的這些需求,我最終選擇了 B 站的視頻筆記功能,因為我發現我要用的大部分宣傳片都能在 B 站找到(當然個別沒找到的我也補傳了),而且視頻筆記剛好能滿足我的需求。在使用過程中,我也驚喜的發現,自己其實可以隨時隨地的做拆解,因為 B 站的視頻筆記功能基於網頁,我只要用聯網的 iPad 的瀏覽器打開視頻,就可以隨時隨地的做筆記了。
B 站的視頻筆記,讓我可以直接參考已發佈的視頻做筆記、快捷跳轉指定時間,基本滿足了我拆解宣傳片的需要

B 站的視頻筆記,讓我可以直接參考已發佈的視頻做筆記、快捷跳轉指定時間,基本滿足了我拆解宣傳片的需要

在拆解宣傳片時,我是先標出了大塊但階段,比如冷開場、引子、升溫分別位於什麼時間,接著再拆解每一階段包含的畫面、對話。
拆解畫面和對話時,Derek Lieu 的宣傳片製作課幫到了我很多。一方面,他在課程中講宣傳片剪輯前的準備工作時,提到了拆解遊戲中的畫面和對話,這也啟發了我,讓我想到可以從畫面、對話這兩個元素分析宣傳片。
另一方面,Derek Lieu 的課程中有講到畫面、對話的常用分類,就像不同的食材適用於不同的料理風格,不同類型的畫面和對話,也適用於營造不同的體驗、傳遞不同的信息,為了分析宣傳片在每個階段的做法,我自然要看構成這一階段的都是什麼類型的畫面和對話。
從 Derek Lieu 的課程和文章中,我學到了宣傳片常用的畫面和對話分類

從 Derek Lieu 的課程和文章中,我學到了宣傳片常用的畫面和對話分類

回到拆解上,在標出了大塊的階段後,我會仔細觀看視頻,識別出其中的每個畫面,用一句話寫下描述,然後對這些畫面作分類。如果視頻中用到了對話,再走一遍類似的流程:識別、描述、分類。
之所以能確定這一套步驟,也是因為我挑了疊紙新遊《百面千相》的宣傳片做試驗,拆完大部分內容後,基本就熟悉這一套流程要怎麼做了。
為了確定拆解方案的可行性,我用當時新鮮出爐的《百面千相》宣傳片做了練習

為了確定拆解方案的可行性,我用當時新鮮出爐的《百面千相》宣傳片做了練習

但一個宣傳片拆解下來,我發現這比我想象得要耗時,而我也給自己挖了個大坑:正文中每部分的舉例幾乎不重樣,有幾處甚至舉了多達 5 個例子,粗算有十幾個,意味著我可能要額外花上好幾個小時。我不得不精簡所用的例子,儘可能複用了固定的幾個片子,舉例太多的也一律砍到只保留 2-3 個,這才壓低了自己的工作量,最後限定在只要細緻拆解 4 個宣傳片。
一部分宣傳片因為我有列出關鍵的標題卡片或對話,我預估這些信息應該足以幫助讀者理解,因而也沒有納入到需要細緻拆解的範圍。在翻譯對話時,Youtube 的視頻字幕幫了很大的忙,一支宣傳片只要在 Youtube 找到官方發佈的,往往都會配有字幕,在此基礎上自己只要再翻譯一遍就行。
明確了這些以後,我很快拆完了宣傳片,完成了正文的大部分內容,但我感覺有幾個部分的篇幅似乎還是有點短,比如宣傳片的冷開場我雖然有舉例,但並沒有給出更進一步的常用做法;作為介紹遊戲核心機制、劇情背景的引子,我也沒有特別區分玩法預告和劇情預告,但我自己是有想分享的知識的。
在這些部分,我最終還是選擇了順應自己的分享欲,綜合手頭的筆記、收集到的數據,額外補充了更多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
  • 宣傳片結構的來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 冷開場的常用內容
  • 好的冷開場應滿足的條件
  • 冷開場後 Logo 的用法
  • 玩法向/劇情向宣傳片中引子的做法
為了弄明白冷開場具體的度,我用手頭案例的數據又做了些分析

為了弄明白冷開場具體的度,我用手頭案例的數據又做了些分析

至此,我也終於完成了正文的部分。

補結尾

有了開頭和結尾,文章就只剩下結尾了。
我選擇了在結尾總結文中的核心知識點,這參考了我從網絡教程、教育課程中學到的做法,以及自己線下做沙龍分享和培訓的一些經驗。
但即便總結完這些,我也總覺得還缺了點什麼。回顧全文看到開頭的冷開場時,我突然想到可以在結尾再加個尾音,最後再開個玩笑讓讀者樂一樂,於是加上了一段,說自己現在找詞描述時、還是隻能用「臥槽」和「牛逼」。
介紹宣傳片結構的文章,結尾加個尾音也是很合理的吧

介紹宣傳片結構的文章,結尾加個尾音也是很合理的吧

既然是介紹宣傳片結構的文章,那我乾脆也用這套結構去寫文章,如果讀者能從閱讀體驗中獲取類似的體驗,文中分享的知識也就更有說服力了。
加上結尾的總結和玩笑,文章的草稿也就完成了。

測試迭代

按我過往的習慣,完成草稿就直接準備發佈了,但這次我加上了一步,而且意外的很成功。
完成草稿後,我準備將其分享給朋友們,向他們徵集意見反饋,畢竟自己容易陷入作者視角,而且是否講得通俗易懂也必須要靠他人檢驗。這裡面既有現實的朋友,也有在機核認識、同樣是經常寫文章的朋友。
這個做法也是我從 Nicky Case 那裡學來的,在「如何真正做好解釋」的分享中,Nicky Case 建議一旦內容完成,要儘早的做真實的測試,比如對於線下分享,就可以先和朋友當面演練一遍,我自己也深有體會,曾經做過一次有關如何高效學習的沙龍分享,當時也是靠和同事多次演練保證了分享的質量。
Nicky Case 建議儘早做真實的測試,聽眾:“你的解釋爛透了”,Nicky Case:“謝謝!”

Nicky Case 建議儘早做真實的測試,聽眾:“你的解釋爛透了”,Nicky Case:“謝謝!”

但真要分享時,新的問題擺在了我的面前,我發現自己缺少分享草稿的方式,因為我的草稿是用 Markdown 語言寫在 Obsidian 裡存在本地的,我需要找一種能在線共享草稿的方式,儘可能保留文章+視頻的閱讀體驗。
我的草稿是用 Markdown 寫在 Obsidian 裡的

我的草稿是用 Markdown 寫在 Obsidian 裡的

我一開始想到了機核,不知道會不會支持這種預覽分享,但和常發機核文章的朋友確認後,我發現文章必須要過審才能對他人可見,這條路顯然走不通。
於是我的視線又轉到了自己常用的 Notion,Notion 對 Markdown 兼容還不錯,而且可以很方便的公開分享頁面,視頻應該也能想辦法嵌入。通過搜索相關的關鍵詞,我不出所料的找到了嵌入 B 站視頻的方法,也很快將草稿轉移到了 Notion 裡,打開了頁面的公開分享。
複製到 Notion 中的草稿,內嵌視頻的效果雖然不及預期,但勉強能用了

複製到 Notion 中的草稿,內嵌視頻的效果雖然不及預期,但勉強能用了

搞定了分享版的草稿,我便接著聯繫朋友們,將文章的共享鏈接發給他們,徵集讀後意見。不到一天,便收集到了各方對文章的反饋。
我將這些反饋分成了正負兩類,通過正面反饋瞭解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通過負面反饋或建議瞭解哪些地方還可以做得更好。對於後者,我當時就收集到了這些:
  1. 開頭略長了
  2. 補充介紹 Derek Lieu 是誰,給個作品集鏈接
  3. 介紹不同階段時,建議完整講完每個片子,不然直接跳到特定時間感覺體驗有點割裂
  4. 視頻除了甩鏈接之外,可以匹配到關鍵幀/gif
  5. 想看到更多不同的例子
  6. 可以在結尾用一張圖總結完整的宣傳片結構
針對這些反饋,我也分兩種情況採取了對應的行動:
  • 優化方案明確的,直接改
  • 涉及大幅改動、實行難度高或不符合預期效果的,與提反饋的朋友討論替換方案
對應每個反饋,我後來的解決方案是:
  1. 精簡開頭的描述
  2. 在首次提及 Derek Lieu 的地方加超鏈接,跳轉到他的作品集
  3. 在需要讀者跳到特定時間看的第一個視頻前,增加提示「如果首次觀看,建議先完整看完,再跳到指定的時間」
  4. 去掉草稿中的視頻鏈接(原本就不會出現在正式版本中),保留內嵌視頻
  5. 不增加更多例子,但在文末分享精選案例庫(也是作為尾音)
  6. 在結尾引用 Derek Lieu 在宣傳片結構視頻中的圖,翻譯成中文並標明出處
做完這些修改後,文章也就準備好發佈了。

投稿

投稿這篇文章時,我本想著就和以前一樣複製粘貼草稿、微調就完事,但實際卻嘗試引入了一些新的變化,而之前發文章的經驗也幫到了我。
所謂新的變化,是調整了上傳內容的步驟。正如我在前面提過的,我的草稿是用 Markdown 存在 Obsidian 裡的,以往投稿時我都會複製全文的 Markdown 內容粘貼到機核的文章編輯器,再手動調樣式排版、上傳圖片。但這一次,因為測試環節在 Notion 裡複製了一份草稿,而 Notion 複製的內容照理是帶樣式的,我臨時想到可以複製 Notion 中的草稿,意外發現確實可以保留富文本樣式,略微節省了一些時間。
而幫到我的經驗,是知識庫中存著的筆記。這些筆記記錄了在機核投稿文章需要參考的信息,比如:
  • 投稿文章必須的材料、信息
  • 圖片的規格要求
  • 標題長度上限
  • 審核期間可能會出現的改動
每次投稿前,筆記能幫我高效檢查投稿信息

每次投稿前,筆記能幫我高效檢查投稿信息

得益於這些信息,我可以在臨近發佈時快速行動、節省審核的編輯時間,而不用陷入艱難的回憶或是猝不及防發現漏了什麼,從而提升投稿發佈的速度
在文章配圖上,我選擇了兩張宣傳片冷開場的截圖,一張是《Little Kitty, Big City》宣傳片開頭可愛的小黑貓,另一張是《靈魂擺渡人》宣傳片開場動人的自然景色,我相信它們既然用做冷開場,本身的吸引力也不會差。
誰不喜歡可愛的貓貓呢

誰不喜歡可愛的貓貓呢

文章投稿發佈後,出於習慣我也做了多次檢查,發現了兩個新的問題:
  • 介紹尾音時,有幾個舉例漏了時間戳
  • 我有幾個內嵌視頻加了備註文本,但在 app 不可見
雖然編輯也要再次經過審核才能生效,但好在這些問題對全文的理解影響並不是很大,我也選擇了在有空的時候補上了漏掉的時間戳、用常規文本替代內嵌視頻的備註。
對於內嵌視頻備註在 app 不可見的問題,為了避免後續再踩坑,我也將其收錄到了機核投稿參考的筆記中,這樣下次投稿時我就能靠筆記快速回想起來。
至此,文章算是順利發佈了。

總結

整體來說,這次創作的反饋還是超預期的。在找朋友們測試的階段,我就收到了不少的正面反饋:
  • 很 pro,很專業的感覺(Zuxin)
  • 很通俗易懂了(朋友 A)
  • 太精彩了!這篇文章才讓我真正理解預告片的結構,看完這篇文章,我也可以去拆解宣傳片了(朋友 B)
1 / 3
有了朋友們幫忙調優,文章發佈機核後也收到了熱烈的反響:
1 / 3
我的朋友 Blasin-Ree 看完文章後,也熱情的發了一條動態作安利:
因為創作中所用的知識很多都來自 Derek Lieu,在文章積累了一定的反饋量後,我也照常去 Twitter 發推致謝了他,順帶提及他的課程對我創作的幫助。真實的情況就是如此,我也希望這種第三方評價能讓他的優秀課程被更多人看到。
不到一天,Derek Lieu 便回覆、點贊、轉發一氣呵成,給我留下了一句「Well Done!」:
推特上致謝 Derek Lieu,收到了他的友好反饋

推特上致謝 Derek Lieu,收到了他的友好反饋

這次創作能成功,我覺得離不開這 7 個原因:
  1. 適度學習,儘早實踐
  2. 從積累多的領域中選題
  3. 專注做好一件事,再開其他坑
  4. 選擇工具方法前,先明確目的
  5. 將宣傳片、教育的知識遷移到寫作
  6. 和朋友一起測試、完善文章
  7. 將讀者的體驗放在首位
感謝 Derek Lieu 精心製作的宣傳片課程、長期分享的宣傳片知識,Nicky Case 分享的做好解釋的最佳實踐,Zuxin 等朋友們測試期間的提供的真誠反饋,以及 Blasin-Ree 的熱心分享,你們讓我愈發意識到,創作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眾人智慧傳遞、碰撞和沉澱的產物。
最後,感謝每一位通過我的文章學到新知識的讀者們,因為有你們在,我才得以有動力持續進行這樣的創作。
也希望我的經驗能給你們帶來啟發,幫助你們在未來寫出更好的文章。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