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得干货满满又通俗易懂?从一篇文章分享我的创作经验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11-28 08:10:03 作者:MrCoffeeTalker Language

「就大多数事情而言,最好的学习方式是自己动手去做、去练习。」
在宣传片制作课的最后一个视频,老师留下了这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以此为契机,我也写出了自己在宣传片主题的第一篇教程
文章
在此之前,因为对宣传片的设计感兴趣,我注册学习了资深宣传片制作人 Derek Lieu 的 宣传片制作课,在过往养成的知识管理习惯的帮助下,课程中的所学也顺利进入了我的知识库,变成了一篇篇的笔记。
成堆的笔记令人安心,我甚至用一个周末重新梳理了这些笔记,将它们分门别类、放在了目录索引中。但直到某一刻,我突然感觉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我想起了 Derek Lieu 在课程结尾说过的话,意识到自己依然停留在「持续学习」的舒适圈中,没有最终的实践,我就还算不上掌握自己所学的东西。
我在笔记软件 Obsidian 里攒上了一堆宣传片的笔记

我在笔记软件 Obsidian 里攒上了一堆宣传片的笔记

显然,我需要创造实践的机会,但具体应该做些什么?我的脑海中蹦出了两个选择,一个是制作宣传片,另一个是写文章。我最终选择了后者,因为我清楚自己学宣传片并不是为了制作、而是为了借此帮更多人做好宣传片,让好的游戏被更多人看到,而且文章是我更熟悉的创作形式,可以更快的启动、预期的产出速度也更快,这意味着我可以更快的获取反馈,从而学得更快。
但当我真的开始做这件事,我才发现这比想象得要难,有 3 个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
  • 有太多想写的文章主题,每一个都想写
  • 在宣传片这一主题下,我此前从未写过原创的教程文章,很担心表达会太硬核、劝退读者
  • 我并没有实际的宣传片制作经验,很难不怀疑仅靠这种半吊子自学,能写出多少有价值的内容
不过这篇文章能发出来,也说明我最终或多或少解决了这些问题、写完了文章,至于我是怎么做的,这就来说一说。

选题

正如开头所说,在动笔之前,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潜在选题太多
我日常会在效率软件 Notion 里管理自己的创作选题,每当有想写的文章选题时,我就会临时拟定一个标题、想好要发到哪个平台,然后录入选题的看板,因为这类信息相对结构化,使用 Notion 管理起来比较方便。
我用来管理文章的 Notion 看板(那个进行中但延期的是个意外)

我用来管理文章的 Notion 看板(那个进行中但延期的是个意外)

但在犹豫是否要写新的文章时,备选满满的看板也会让我陷入尴尬和纠结,每一个选题都想写,但已经开了不少坑、时间也有限,显然是要做取舍的。
当时宣传片相关的选题有两个,一个是宣传片的故事结构,另一个是宣传片中的重音踩点。除此以外,还有 4 个效率相关的、3 个知识管理和学习的、1 个手冲咖啡的,但我最终选择了写宣传片的故事结构,原因有 3 点:
  • 创作输出的阻力小:这一段时间内,我接触的信息大多和宣传片有关,记忆还很新鲜,回忆相关的知识并不费力
  • 这一主题的知识储备最多:个人知识库中,宣传片主题下的笔记远超其他主题,有很多可参考的素材
  • 更适合入门读者:相比宣传片的重音踩点,个人认为宣传片的故事结构能更快帮到有入门自学需求的读者,这方面做的好的案例也更常见、容易引发共鸣
确定优先写这个选题后,我还要决定实际的计划,是只写这一篇、还是并行多篇文章一起写。我的内心非常想选后者,但思考了一番后,我还是选择了先专注这一篇写。
一方面,我是想到了近期在学的 敏捷项目管理课,课程中介绍看板工具时,也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进行中」的任务数设定上限。
另一方面,这个选择是基于我时间管理的经验,同时并行多个任务看似高效,实际却不然,因为在不同任务间左右横跳会显著降低大脑运转的效率。我有意识的做时间管理至今,差不多有 5 年,常用的潮汐 app 上累计专注 2500+ 小时,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发现那些效率高的日子里,往往也是专注于少数的几件事在做,而且同一时间只专注于一件事,不会在多件事之间反复切换。
我日常会借助潮汐 app 来专注、做时间管理,目前累计专注有 2500+ 小时了

我日常会借助潮汐 app 来专注、做时间管理,目前累计专注有 2500+ 小时了

至此,我解决了「选题难」的挑战,确定了要写宣传片故事结构的文章,而且要先专注于写这一篇。

定框架

确定了文章的主题后,我往常的习惯是直接开始写,但这一次我犹豫了。
我以往写的文章,大多是围绕具体的某个案例、按照观点或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直接开始写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这次不同,因为我要写的是偏向教程的文章,目的是让读者理解新的知识,而不是抛观点或讲故事,这种文章最好在结构上有明确的规划。
而就像我在前面说的,在宣传片的主题下,我之前并没有写过这类教程文章,这便是我所担心的问题。
但我也并非毫无头绪,我有过一些教程设计、学习和教育领域的知识储备,曾经研究过如何写出好的开发文档(Youtube 视频 "What nobody tells you about documentation")、从擅长通过游戏解释概念的 Nicky Case 那里了解过如何做好解释(Youtube 视频 "How To Explain Things Real Good"),也在 Coursera 平台学过 如何做好教育,这些学习经历都在我搭建个人知识库之后,因而也都有留存对应的笔记。
这些笔记成了我最大的帮手,在纠结于文章的框架时,我立即想到了「如何写出好的开发文档」里介绍过的 4 种文档类型之一的「解释」,这类文档用于阐明一个特定主题的解释性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特定的内容,正适合迁移到我要写的文章。
由此我也明确了文章的整体方向,要解释清「宣传片中的故事结构」,同时避免技术性描述和步骤指示,因为目标受众主要是不理解相关概念的读者,我也不是想通过这篇文章手把手帮读者制作宣传片。

起草开头

定好了框架,我便开始写开头了。
根据我的观察,好的教程文章会在给出预期的收获、表明面向的人群,因而我在开头提及了这块的信息,明确这篇文章会介绍宣传片中所用的故事结构,顺带引出了 3 类目标读者:
  • 想了解宣传片引人入胜体验背后秘密的读者
  • 对宣传片制作有需求的开发者
  • 将要参与一款游戏宣发的人
对于后两类目标读者,我原本想的更接近于投身独立游戏开发、或小团队中有宣传片制作需求的人,但可惜表达上没澄清,也导致文章发布后有人热心评论,补充解释业内的开发和发行是如何相互分开的,虽然最后消除了误解,但也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清晰表达的重要性。
回到写开头的时候,在明确了预期收获和目标读者后,我又补充了冷开场、背景这两个部分。
加上冷开场,具体来说是在开头展示能快速勾起读者兴趣的简短内容,我在写这次的文章时就用了心理旁白开场,而其中的「卧槽」和「牛逼」既是我曾经的真实想法,也比较契合我理解的机核的大家应该会熟悉的那个味儿,因而采用了。
我在文章开头加上的冷开场

我在文章开头加上的冷开场

而「文章开头设置冷开场」也快成我的惯用手法了,从 《滑板故事》那篇文章 开始,我就愈发意识到开头提起读者兴趣是多么的重要。
加上背景,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从 Nicky Case「如何真正做好解释」的分享所学,在围绕某个主题或概念做教学时,最好展示「让我们在意的东西」,而是不是「某些人可能在意的东西」,虽然 Nicky Case 并没有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我将其理解为「展示让我们在意的东西」更具说服力、更接近客观事实,我们不需要用「有趣」刻意将某些内容包上糖衣,也不需要临时硬套看上去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的知识应用场景,因而我在开头解释了「我在意宣传片故事结构的什么」。
二是我个人的偏好,我认为这类文章既然以个人名义公开发布,显然要区分于挂在某产品网站上规整的开发文档,如果缺少了个人的独特叙事,未免会显得太干涩,这样的文章自己写起来也很难提起动力,因而我用几段文字补充了自己的动机、促成这次创作的关联经历。
在写开头以及后续的部分时,如果涉及非文字的嵌入内容如图片、视频,我也会先用括号和文字留下占位符,以便之后统一添加、效率也更高,这是我从《滑板故事》宣传片文章的创作中总结出的做法。
比如我写这篇文章时,也为图片留了占位符

比如我写这篇文章时,也为图片留了占位符

写正文

写完了开头后就是正文了,但我发现自己低估了这部分的工作量。
只是介绍宣传片中的故事结构并不难写,我的知识库中就有一篇专门讲这个的笔记,可以照着笔记里的介绍用自己的话再讲一遍,但问题在于我是要写成文章,要想让其他人理解,可不能直接复制粘贴自己的笔记内容。
写作不等于照搬笔记,口吻也要从面向自己转变为面向他人

写作不等于照搬笔记,口吻也要从面向自己转变为面向他人

自己知识库中的笔记之所以能写得简单,一方面是因为我已经具备了不少前置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知识库中的其他笔记,它们能在必要时提供更多补充信息、帮助一段时间后遗忘了的我重新理解。
显然我不能直接复述笔记的内容,新的问题便摆在了我的面前:面对没有前置知识的读者,我可以如何更好的作解释?
我这时想到了 Nicky Case 「如何更好的作解释」的分享,其中就提到了在解释抽象概念时,可以先展示直观的内容,再用抽象的概念总结,比如向某人介绍某种艺术风格,先展示相关的作品,再告诉对方这些作品都属于某种艺术风格。
具体到展示直观的内容,则可以考虑用图片、举例或打比方,Nicky Case 将这些方法概括为 PEA(Pictures, Examples, Analogy)。

Analogy:打比方、类比,比如物理中将电流比作水流

Picture:用图象、视觉化的内容解释

Example:常说的举个栗子

Analogy:打比方、类比,比如物理中将电流比作水流

Picture:用图象、视觉化的内容解释

Example:常说的举个栗子

Analogy:打比方、类比,比如物理中将电流比作水流

1 / 3
基于此,我确定了如何做正文部分的解释,要先展示直观的内容,再总结为抽象的概念。具体来说,我准备尽可能用举例子的方法,因为宣传片本身就是用来看、创造特定体验的,我觉得让读者先看片子、我再作总结,也能让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更好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在正文的最前面,先展示了几个用了故事结构的宣传片案例,再对这种结构做总结。
到这里,正文的结构已经比较清晰了,我需要参考宣传片结构的笔记,逐个介绍宣传片结构中的 5 个阶段,并在每段介绍中尽可能结合实例、帮助读者理解。为了让后续写起来的阻力更小,我也先参照笔记、用自己的话介绍了一遍宣传片中的各个阶段。
但这也引出了新的问题,我手头还没有要用的例子。
尽管我在 Notion 中搭建了一个数据库、用于记录日常的宣传片分析,也累积了上百个游戏的宣传片评分,但我并没有特别拆解过这些宣传片的结构,因为我在做这些时没有考虑到现在写的这篇文章,也就是说,我还要再为写文章拆解一堆宣传片。
我在 Notion 的宣传片评分库积累了不少宣传片的评分,但并没有关于宣传片结构的信息

我在 Notion 的宣传片评分库积累了不少宣传片的评分,但并没有关于宣传片结构的信息

为了能做到举例解释,我需要多找一些宣传片、拆解它们的结构、用多个例子中的做法解释宣传片结构的各个阶段,我要解决的问题也变成了这 3 个:
  • 挑选的宣传片要满足怎样的条件?
  • 要通过拆解收集哪些信息?
  • 找多少个才够?
对于第一个问题「挑选的宣传片要满足怎样的条件?」,我确定了这 4 项要求:
  • 能体现出对故事结构的应用:选案例是为了更好的解释宣传片的故事结构,当然要找应用了这种结构的例子
  • 观感应当是引人入胜的:我希望读者能获得良好的阅读/学习体验,这样的体验自然要靠优秀的宣传片支撑
  • 能代表广泛的游戏品类:我想尽可能分享真实可靠的知识,多找一些不同品类游戏的宣传片,刚好可以验证这套故事结构是否通用
  • 内容适合大部分读者:我不希望给部分读者带来不好的体验,因而过滤掉了一些显著表现出暴力、血腥或恐怖的案例
明确筛选方向后,借助过往积累的宣传片评分库,我很快便筛出了一堆候选案例。
但这才只是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面对第二个问题「要通过拆解收集哪些信息?」,我用到了自己从图数据库那里学到的知识,通过几个步骤自上而下确定收集数据的需求:
  1. 列出要通过数据解答的问题
  2. 对每个问题,按假设有数据拆解解答步骤
  3. 根据拆出的解答步骤,确定要收集哪些数据
图数据库中设计数据模型的步骤也能迁移过来,帮助我从需求确定要收集哪些数据

图数据库中设计数据模型的步骤也能迁移过来,帮助我从需求确定要收集哪些数据

通过迁移这套方法,我从写作角度确定了我要通过收集信息回答的问题/做到的事:
  • 如果要介绍 xx 阶段,我可以举哪几个宣传片的例子?
  • 某宣传片中,xx 阶段出现在什么时候?
  • 某宣传片的 xx 阶段是如何做的?
  • 如何让读者方便的观看宣传片?
基于这些问题,我确定下来需要收集这些信息:
  • 宣传片涉及的故事结构的阶段
  • 宣传片中各阶段的时间段
  • 宣传片中 xx 阶段的具体做法,比如展示了什么画面、配了什么对话
  • 宣传片的视频链接
因为数据收集的需求明确了,我也很快在 Notion 中新建好了对应的表格,收集了所有候选宣传片的这些信息:
  • 游戏标题
  • 视频链接
  • 冷开场、引子、升温、高潮、尾音的时间段
最终在 Notion 里搭建了一个这样的表格,收录宣传片的数据

最终在 Notion 里搭建了一个这样的表格,收录宣传片的数据

对于第三个问题「找多少个才够?」,我同样从目的出发,确定了只要举例够用就可以,至于举例需要多少,我的习惯是单块内容配 2-3 个例子,因为大部分人的工作记忆容量在 4 个左右,同时处理的信息如果超过 4 个会显著增加阅读的负担(这也让我想到了《JOJO》里的某替身)。至于正文总共需要多少个例子,我决定边写边看,不够再补。
我顺着这个方向继续写正文,但事情还没有就此结束:在介绍每一个知识点时,我发现单纯的解释概念加举例还是显得有点干涩,最好能围绕举的例子补充更多分析,我需要知道「宣传片中 xx 阶段的具体做法」,但这部分信息并没有收录进 Notion 的表格中。
那这类信息要如何收集?我又重新评估了自己的需求,我要分析各个视频在宣传片故事结构上的做法,因而需要一种对视频做标记的工具方法,最好满足这些条件:
  • 能对视频特定的时间戳做标记、写备注:便于区分视频中的各个画面、对话,即便不播放视频也能让其中的核心内容一目了然
  • 可以通过标记跳转对应的时间播放:便于确认拆解是否正确,也能提高自己反复回看视频的效率
  • 标记能以某种方式分类:便于让我分类构成视频的画面和对话,以了解视频是如何营造特定体验、传达特定信息的
  • 视频和标记备注存放在一起:免得我在两个地方来回横跳,导致查阅的效率过低
基于上面的这些需求,我最终选择了 B 站的视频笔记功能,因为我发现我要用的大部分宣传片都能在 B 站找到(当然个别没找到的我也补传了),而且视频笔记刚好能满足我的需求。在使用过程中,我也惊喜的发现,自己其实可以随时随地的做拆解,因为 B 站的视频笔记功能基于网页,我只要用联网的 iPad 的浏览器打开视频,就可以随时随地的做笔记了。
B 站的视频笔记,让我可以直接参考已发布的视频做笔记、快捷跳转指定时间,基本满足了我拆解宣传片的需要

B 站的视频笔记,让我可以直接参考已发布的视频做笔记、快捷跳转指定时间,基本满足了我拆解宣传片的需要

在拆解宣传片时,我是先标出了大块但阶段,比如冷开场、引子、升温分别位于什么时间,接着再拆解每一阶段包含的画面、对话。
拆解画面和对话时,Derek Lieu 的宣传片制作课帮到了我很多。一方面,他在课程中讲宣传片剪辑前的准备工作时,提到了拆解游戏中的画面和对话,这也启发了我,让我想到可以从画面、对话这两个元素分析宣传片。
另一方面,Derek Lieu 的课程中有讲到画面、对话的常用分类,就像不同的食材适用于不同的料理风格,不同类型的画面和对话,也适用于营造不同的体验、传递不同的信息,为了分析宣传片在每个阶段的做法,我自然要看构成这一阶段的都是什么类型的画面和对话。
从 Derek Lieu 的课程和文章中,我学到了宣传片常用的画面和对话分类

从 Derek Lieu 的课程和文章中,我学到了宣传片常用的画面和对话分类

回到拆解上,在标出了大块的阶段后,我会仔细观看视频,识别出其中的每个画面,用一句话写下描述,然后对这些画面作分类。如果视频中用到了对话,再走一遍类似的流程:识别、描述、分类。
之所以能确定这一套步骤,也是因为我挑了叠纸新游《百面千相》的宣传片做试验,拆完大部分内容后,基本就熟悉这一套流程要怎么做了。
为了确定拆解方案的可行性,我用当时新鲜出炉的《百面千相》宣传片做了练习

为了确定拆解方案的可行性,我用当时新鲜出炉的《百面千相》宣传片做了练习

但一个宣传片拆解下来,我发现这比我想象得要耗时,而我也给自己挖了个大坑:正文中每部分的举例几乎不重样,有几处甚至举了多达 5 个例子,粗算有十几个,意味着我可能要额外花上好几个小时。我不得不精简所用的例子,尽可能复用了固定的几个片子,举例太多的也一律砍到只保留 2-3 个,这才压低了自己的工作量,最后限定在只要细致拆解 4 个宣传片。
一部分宣传片因为我有列出关键的标题卡片或对话,我预估这些信息应该足以帮助读者理解,因而也没有纳入到需要细致拆解的范围。在翻译对话时,Youtube 的视频字幕帮了很大的忙,一支宣传片只要在 Youtube 找到官方发布的,往往都会配有字幕,在此基础上自己只要再翻译一遍就行。
明确了这些以后,我很快拆完了宣传片,完成了正文的大部分内容,但我感觉有几个部分的篇幅似乎还是有点短,比如宣传片的冷开场我虽然有举例,但并没有给出更进一步的常用做法;作为介绍游戏核心机制、剧情背景的引子,我也没有特别区分玩法预告和剧情预告,但我自己是有想分享的知识的。
在这些部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顺应自己的分享欲,综合手头的笔记、收集到的数据,额外补充了更多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 宣传片结构的来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 冷开场的常用内容
  • 好的冷开场应满足的条件
  • 冷开场后 Logo 的用法
  • 玩法向/剧情向宣传片中引子的做法
为了弄明白冷开场具体的度,我用手头案例的数据又做了些分析

为了弄明白冷开场具体的度,我用手头案例的数据又做了些分析

至此,我也终于完成了正文的部分。

补结尾

有了开头和结尾,文章就只剩下结尾了。
我选择了在结尾总结文中的核心知识点,这参考了我从网络教程、教育课程中学到的做法,以及自己线下做沙龙分享和培训的一些经验。
但即便总结完这些,我也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回顾全文看到开头的冷开场时,我突然想到可以在结尾再加个尾音,最后再开个玩笑让读者乐一乐,于是加上了一段,说自己现在找词描述时、还是只能用「卧槽」和「牛逼」。
介绍宣传片结构的文章,结尾加个尾音也是很合理的吧

介绍宣传片结构的文章,结尾加个尾音也是很合理的吧

既然是介绍宣传片结构的文章,那我干脆也用这套结构去写文章,如果读者能从阅读体验中获取类似的体验,文中分享的知识也就更有说服力了。
加上结尾的总结和玩笑,文章的草稿也就完成了。

测试迭代

按我过往的习惯,完成草稿就直接准备发布了,但这次我加上了一步,而且意外的很成功。
完成草稿后,我准备将其分享给朋友们,向他们征集意见反馈,毕竟自己容易陷入作者视角,而且是否讲得通俗易懂也必须要靠他人检验。这里面既有现实的朋友,也有在机核认识、同样是经常写文章的朋友。
这个做法也是我从 Nicky Case 那里学来的,在「如何真正做好解释」的分享中,Nicky Case 建议一旦内容完成,要尽早的做真实的测试,比如对于线下分享,就可以先和朋友当面演练一遍,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曾经做过一次有关如何高效学习的沙龙分享,当时也是靠和同事多次演练保证了分享的质量。
Nicky Case 建议尽早做真实的测试,听众:“你的解释烂透了”,Nicky Case:“谢谢!”

Nicky Case 建议尽早做真实的测试,听众:“你的解释烂透了”,Nicky Case:“谢谢!”

但真要分享时,新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我发现自己缺少分享草稿的方式,因为我的草稿是用 Markdown 语言写在 Obsidian 里存在本地的,我需要找一种能在线共享草稿的方式,尽可能保留文章+视频的阅读体验。
我的草稿是用 Markdown 写在 Obsidian 里的

我的草稿是用 Markdown 写在 Obsidian 里的

我一开始想到了机核,不知道会不会支持这种预览分享,但和常发机核文章的朋友确认后,我发现文章必须要过审才能对他人可见,这条路显然走不通。
于是我的视线又转到了自己常用的 Notion,Notion 对 Markdown 兼容还不错,而且可以很方便的公开分享页面,视频应该也能想办法嵌入。通过搜索相关的关键词,我不出所料的找到了嵌入 B 站视频的方法,也很快将草稿转移到了 Notion 里,打开了页面的公开分享。
复制到 Notion 中的草稿,内嵌视频的效果虽然不及预期,但勉强能用了

复制到 Notion 中的草稿,内嵌视频的效果虽然不及预期,但勉强能用了

搞定了分享版的草稿,我便接着联系朋友们,将文章的共享链接发给他们,征集读后意见。不到一天,便收集到了各方对文章的反馈。
我将这些反馈分成了正负两类,通过正面反馈了解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通过负面反馈或建议了解哪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对于后者,我当时就收集到了这些:
  1. 开头略长了
  2. 补充介绍 Derek Lieu 是谁,给个作品集链接
  3. 介绍不同阶段时,建议完整讲完每个片子,不然直接跳到特定时间感觉体验有点割裂
  4. 视频除了甩链接之外,可以匹配到关键帧/gif
  5. 想看到更多不同的例子
  6. 可以在结尾用一张图总结完整的宣传片结构
针对这些反馈,我也分两种情况采取了对应的行动:
  • 优化方案明确的,直接改
  • 涉及大幅改动、实行难度高或不符合预期效果的,与提反馈的朋友讨论替换方案
对应每个反馈,我后来的解决方案是:
  1. 精简开头的描述
  2. 在首次提及 Derek Lieu 的地方加超链接,跳转到他的作品集
  3. 在需要读者跳到特定时间看的第一个视频前,增加提示「如果首次观看,建议先完整看完,再跳到指定的时间」
  4. 去掉草稿中的视频链接(原本就不会出现在正式版本中),保留内嵌视频
  5. 不增加更多例子,但在文末分享精选案例库(也是作为尾音)
  6. 在结尾引用 Derek Lieu 在宣传片结构视频中的图,翻译成中文并标明出处
做完这些修改后,文章也就准备好发布了。

投稿

投稿这篇文章时,我本想着就和以前一样复制粘贴草稿、微调就完事,但实际却尝试引入了一些新的变化,而之前发文章的经验也帮到了我。
所谓新的变化,是调整了上传内容的步骤。正如我在前面提过的,我的草稿是用 Markdown 存在 Obsidian 里的,以往投稿时我都会复制全文的 Markdown 内容粘贴到机核的文章编辑器,再手动调样式排版、上传图片。但这一次,因为测试环节在 Notion 里复制了一份草稿,而 Notion 复制的内容照理是带样式的,我临时想到可以复制 Notion 中的草稿,意外发现确实可以保留富文本样式,略微节省了一些时间。
而帮到我的经验,是知识库中存着的笔记。这些笔记记录了在机核投稿文章需要参考的信息,比如:
  • 投稿文章必须的材料、信息
  • 图片的规格要求
  • 标题长度上限
  • 审核期间可能会出现的改动
每次投稿前,笔记能帮我高效检查投稿信息

每次投稿前,笔记能帮我高效检查投稿信息

得益于这些信息,我可以在临近发布时快速行动、节省审核的编辑时间,而不用陷入艰难的回忆或是猝不及防发现漏了什么,从而提升投稿发布的速度
在文章配图上,我选择了两张宣传片冷开场的截图,一张是《Little Kitty, Big City》宣传片开头可爱的小黑猫,另一张是《灵魂摆渡人》宣传片开场动人的自然景色,我相信它们既然用做冷开场,本身的吸引力也不会差。
谁不喜欢可爱的猫猫呢

谁不喜欢可爱的猫猫呢

文章投稿发布后,出于习惯我也做了多次检查,发现了两个新的问题:
  • 介绍尾音时,有几个举例漏了时间戳
  • 我有几个内嵌视频加了备注文本,但在 app 不可见
虽然编辑也要再次经过审核才能生效,但好在这些问题对全文的理解影响并不是很大,我也选择了在有空的时候补上了漏掉的时间戳、用常规文本替代内嵌视频的备注。
对于内嵌视频备注在 app 不可见的问题,为了避免后续再踩坑,我也将其收录到了机核投稿参考的笔记中,这样下次投稿时我就能靠笔记快速回想起来。
至此,文章算是顺利发布了。

总结

整体来说,这次创作的反馈还是超预期的。在找朋友们测试的阶段,我就收到了不少的正面反馈:
  • 很 pro,很专业的感觉(Zuxin)
  • 很通俗易懂了(朋友 A)
  • 太精彩了!这篇文章才让我真正理解预告片的结构,看完这篇文章,我也可以去拆解宣传片了(朋友 B)
1 / 3
有了朋友们帮忙调优,文章发布机核后也收到了热烈的反响:
1 / 3
我的朋友 Blasin-Ree 看完文章后,也热情的发了一条动态作安利:
因为创作中所用的知识很多都来自 Derek Lieu,在文章积累了一定的反馈量后,我也照常去 Twitter 发推致谢了他,顺带提及他的课程对我创作的帮助。真实的情况就是如此,我也希望这种第三方评价能让他的优秀课程被更多人看到。
不到一天,Derek Lieu 便回复、点赞、转发一气呵成,给我留下了一句「Well Done!」:
推特上致谢 Derek Lieu,收到了他的友好反馈

推特上致谢 Derek Lieu,收到了他的友好反馈

这次创作能成功,我觉得离不开这 7 个原因:
  1. 适度学习,尽早实践
  2. 从积累多的领域中选题
  3. 专注做好一件事,再开其他坑
  4. 选择工具方法前,先明确目的
  5. 将宣传片、教育的知识迁移到写作
  6. 和朋友一起测试、完善文章
  7. 将读者的体验放在首位
感谢 Derek Lieu 精心制作的宣传片课程、长期分享的宣传片知识,Nicky Case 分享的做好解释的最佳实践,Zuxin 等朋友们测试期间的提供的真诚反馈,以及 Blasin-Ree 的热心分享,你们让我愈发意识到,创作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众人智慧传递、碰撞和沉淀的产物。
最后,感谢每一位通过我的文章学到新知识的读者们,因为有你们在,我才得以有动力持续进行这样的创作。
也希望我的经验能给你们带来启发,帮助你们在未来写出更好的文章。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