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猝死?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2-14 21:46:17 作者:寰宇天 Language

 直接把自己的課程報告發出來了,哈哈哈,看個樂子       

如何預防猝死?-第0張

          

                      如何預防猝死

近年來,猝死的新聞頻頻衝上熱搜,尤其是當猝死的案例越發往年輕化,大眾化的方向發展時,人們對猝死這一疾病也開始引起重視。為了避免和解決猝死問題,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猝死,為什麼會猝死以及如何規範正確的預防猝死。

一:什麼是猝死

1.概述

猝死(sudden death)是指外表健康或非預期死亡的人在內因或無外因的作用下,突然和意外的發生非暴力性死亡。由於對“突然”缺乏統一的規定,所以在時間分類上可分成:(1)瞬間死亡(instant death)或即刻死亡:患者在發病後數秒、數分鐘內死亡;(2)非常突然死亡或暴死(very sudden death):出現症狀後1小時內死亡;(3)突然死亡:出現症狀在1~24小時內死亡。猝死可發生於任意年齡,包括嬰兒、兒童、青少年、青壯年、老年人。猝死發生於平素身體健康或基本健康的人。發生在特殊人群中的猝死包括運動員猝死和嬰兒猝死綜合徵。

特點:

(1)外表健康的人因自然疾病而出乎意料。

(2)突然死亡心源性猝死發生率高,男性高於女性多無徵兆。

(3)部分存在暈厥病史和猝死家族史及時

(4)有效的心肺復甦可能能夠挽救患者生命嚴格意義上講,患者已經死亡才稱為猝死,復甦成功稱為猝死未遂或心臟驟停存活者,但習慣上上述均可稱為猝死。

2.疾病類型

(1)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臟跳動突然停止,通常是由於持續性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或心室顫動引的,多在急性症狀發作後1小時內死亡,是猝死的主要原因。患者多存在未被診斷的心臟器質性疾病或者心律失常。(2)非心源性猝死是指非心臟疾病導致的猝死,包括呼吸系統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藥物或毒物中毒、過敏、精神應激、水電解質和代謝紊亂、嚴重感染等,還有一些原因不明的猝死。非心源性猝死所佔比例較少,但由於猝死的後果十分嚴重,也不應忽視。

(3)其他特殊類型的猝死1’嬰兒猝死綜合徵指2周~1歲之間嬰兒的突然和意外死亡,死後全面屍檢及病史仍不能揭示確切的病因。一般建議嬰兒仰臥位睡覺,避免睡眠環境過熱或過冷,避免床上用品過軟。2’運動員猝死運動員是猝死的高發人群,但年輕運動員和老年運動員發生猝死的原因有很大差異。以35歲為分界,年輕運動員猝死多與心肌病或心律失常相關,老年運動員猝死則多與冠心病相關。

二:為什麼會猝死

1.基本病因

(1)心源性猝死佔猝死總體人群的80%以上。(2)冠心病、急性心梗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是中老年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的病因,多數都是曾發生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心梗的早期。(3)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肌非對稱性肥厚、心室腔變小為特徵,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張期順應性下降為基本病變的心肌病。根據流行病學資料,50%患者有家族史;患病男女比例為2:1,平均發病年齡為(38士15)歲。本病為青少年猝死的常見原因之一。漏診率較高,建議存在猝死家族史者進行超聲心動圖篩查。(4)先天性冠狀動脈異常異常的冠狀動脈可能在劇烈運動時候收縮,導致心臟局部缺血,嚴重者將導致心臟驟停或心律失常。(5)心臟電傳導系統異常包括長QT綜合徵、Brugada綜合徵和短QT綜合徵等遺傳性心律失常,有時病毒感染和其他疾病也可能累及心臟電傳導系統,使患者猝死風險增加。(6)心震盪胸壁受到相對非惡意衝擊所繼發的心源性猝死,通常與心室顫動有關,是年輕運動員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受累患者無基礎性心臟病,胸壁、胸腔和心臟也無結構性損傷,早期除顫可挽救患者的生命。(7)非心源性猝死20%左右的猝死患者是非心源性疾病導致的死亡。(8)呼吸系統疾病氣道梗阻、重症哮喘、張力性氣胸、睡眠呼吸暫停等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急性肺栓塞,都可繼發嚴重的低氧血癥,後者可導致心律失常的發生,而某些致命性心律失常常與猝死有關。(9)急性腦血管病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腦幹出血、大面積腦梗等,均可導致顱內壓急劇升高,甚至發生腦疝,生命中樞受到壓迫,患者可發生呼吸驟停或心臟驟停,導致猝死。(10)主動脈夾層或主動脈瘤破裂主動脈夾層及主動脈瘤破裂的漏診率較高,醫患均應該提高警惕,若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劇烈胸痛或腹痛,應該進行相關檢查,協助診斷。(11)急性重症胰腺炎酗酒和暴飲暴食可能引起急性胰腺炎,劇烈的炎症風暴可能導致心肌頓抑或心律失常,可能發生猝死。(12)其他少見原因各種原因導致的嚴重休克、酸鹼失衡與電解質紊亂、藥物導致的惡性心律失常、甲亢或甲減、嚴重感染等也可能繼發嚴重的心臟事件,導致猝死的發生。

2.誘發因素

鑑於冠心病在心源性猝死中的重要地位,故大多數冠心病危險因素也是猝死的危險因素,如吸菸、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青壯年猝死多發生於運動中或運動後,故劇烈運動可能是猝死的誘發因素。存在猝死家族史者猝死風險顯著高於普通人群。過量飲酒、過度驚嚇、極度精神刺激、過度熬夜或情緒變化等也可能與猝死的發生有關。

三:如何預防猝死

1.典型症狀

(1)預警症狀1.胸痛:約有一半的人在猝死前出現過胸痛症狀,並伴有呼吸急促。並且93%的人在猝死前的24小時內,有症狀反覆發作的情況。2.嗓子發緊:患者有嗓子發緊症狀,此外還有肩頸部或手臂疼痛,或者沒有胃病卻胃痛等等。這是因為心肌缺血時發生的疼痛會轉移到不同部位。3.心慌或暈厥:心臟病發作前數週或數月,患者會不定期突然發生心臟不規律的跳動,多會感到心慌。還有的患者則表現為心跳過緩甚至停止,導致腦供血不足而發生暈厥。4.疲憊不堪:不明原因就感覺疲憊不堪,同時,伴有胸悶或水腫等其他症狀。5.失眠且驚醒:長期睡眠不足,會增加冠狀動脈猝死風險。如睡眠中被憋醒,或患有阻塞性睡眠暫停綜合徵,會增加夜間猝死風險。6.長期性反覆性過度出汗:沒有進行劇烈運動卻突然大汗淋漓,是心臟病發作前釋放的一個信號,要格外注意

(2)典型症狀猝死的典型症狀為突然發生的意識喪失,可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皮膚蒼白或發紺、大小便失禁,並迅速發生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因猝死原因不同,猝死前短時間內可存在劇烈胸痛、嚴重呼吸困難、突發心悸、眩暈等。在一些猝死的患者中,猝死前可出現短暫的癲癇發作。

2.治療

猝死是可以搶救的。但是猝死情況危機,如果搶救不及時死亡率非常高。因為腦死亡就5分鐘,猝死後5分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搶救,大腦就會發生不可逆的損傷。一般來說猝死後,周圍有掌握徒手心肺復甦能力和知識的人才會進行搶救,才有搶救成功的可能。否則可能性非常小。第一目擊者及時有效的初級心肺復甦和電覆律可能能夠挽救猝死患者的生命。儘快轉運至醫院進行治療,積極糾正猝死原因,儘量減輕腦損傷。心臟驟停後倖存者應進行詳細的心臟檢查並評估其家庭成員。

急性期治療

(1)緊急處理及時有效的初級心肺復甦和電除顫可能能夠幫助患者恢復自主循環。積極明確並糾正心臟驟停的病因,包括詢問病史、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等,積極糾正可逆病因,並確保氣道通暢,避免再次發生心臟驟停。處理和開通閉塞的冠狀動脈,患者恢復自主循環後應該儘快行心電圖檢查,評估有無需要緊急再灌注治療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包括新發左束支阻滯,若有應行緊急冠脈導管術或藥物再灌注治療,挽救生命的心血管操作決不能因患者昏迷而推遲。儘量減輕腦損傷,為避免引起或加重缺血性腦損傷,務必要維持充足的血壓,可能需要靜脈補液,使用正性肌力藥和血管加壓藥,進行規範的亞低溫治療。處理可能繼發的重要臟器缺血、水電解質及酸鹼平衡問題。(2)倖存者處理評估有無心臟結構病變。沒有心臟結構異常的患者應評估有無心臟電傳導異常。神經系統和心理評估。對於疑似或確定遺傳綜合徵的特定患者,評估其家庭成員。(3)手術治療大多數從心臟驟停存活下來的患者需要採用埋藏式心臟轉復除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進行治療。ICD是一種植入患者心臟附近的皮膚下方的裝置。它可感知嚴重的心律失常,然後自動給予電擊治療。(4)其他治療神經系統損傷是院外心臟驟停患者最常見的死亡原因。預防心臟驟停後幾小時內的過熱可降低神經損傷的風險。因此對於心臟驟停後恢復自主循環的患者,可採取積極措施預防體溫過高。對於深昏迷、有腦水腫證據或腦電圖(EEG)惡性波形的患者,將體溫維持在33℃,持續24小時,然後逐漸復溫(0.25℃/h)。在管理無併發症、無腦電圖不良波形、無腦水腫證據且無深昏迷的患者時,可將體溫維持在不超過36℃,持續24小時,然後逐漸復溫(0.25℃/h)。

3.病後

猝死搶救過來的後遺症輕重不一,若猝死能及時發現且及時進行心肺復甦等搶救,患者在極短時間內搶救成功,則幾乎不出現後遺症。若猝死患者搶救時間稍長,患者可能會出現遺留一些部分腦功能障礙,如不同程度智力障礙、癱瘓等。若患者搶救時間超過五分鐘,則很可能不是真正意義的搶救成功,因為腦復甦的成功概率較低,很大幾率會出現腦死亡。該病多呈急性發病過程,院外猝死搶救成功率較低。院內猝死的搶救成功率高依賴於及時有效的心肺復甦和電覆律。復甦後治療,如循環支持和亞低溫治療,有望能夠改善腦損傷。部分患者復甦成功後,可能會發生缺血缺氧性腦損傷,遺留長期腦功能受損。康復高壓氧治療可能能夠使心肺復甦後有缺血缺氧性腦損傷的患者獲益,但目前證據不多。

(1)併發症缺血缺氧性腦損傷猝死倖存的患者,若腦缺血缺氧時間過長,可能發生缺血缺氧性腦損傷。早期表現為昏迷或遲鈍,後期可表現為無意識覺醒狀態,即持續植物狀態。在現有醫療支持下可以存活,但患者高級智能下降,不能與他人交流,這種狀態持續3個月則被稱為永久性植物狀態。因為持續植物狀態超過3個月後極少恢復,其治療主要是支持治療。醫生會給予患者足夠的營養支持,預防院內感染、靜脈血栓栓塞和應激性潰瘍等。在此情況下,醫生會與家屬溝通,根據患者預後及家屬意願決定後續治療方案。(2)日常該病的預防重於治療。對猝死高危患者應該進行全面篩查,並加強宣教。所有人都應該進行正規的簡單急救培訓。日常生活管理保證規律的作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適度加強體育鍛煉。定期進行健康體檢,掌握個人健康狀況。體檢發現問題後,不要諱疾忌醫,及時就醫治療,相互督促規範治療。慢性疾病患者注意遵醫囑進行疾病管理。家中自備硝酸甘油等急救藥物。家庭中每一個成員都應學習急救相關科學知識,掌握力所能及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復甦(CPR)技術。

4.預防

冠心病猝死的預防:

建議普通人群戒菸、規律鍛鍊、適量飲酒、健康膳食,注意監測並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冠心病患者應遵醫囑規律用藥,存在明確指徵者應植入心臟轉復除顫器(ICD)。對猝死倖存者或有症狀性的心力衰竭或心肌病患者,應聽取醫生建議看是否需要植入ICD。存在猝死家族史的人群,應該到醫院進行心臟篩查。對於運動員來說,建議35歲以下運動員完善心電圖,35 歲以上運動員進行運動負荷實驗。積極做好心源性猝死的相關篩查。存在猝死高危因素的青年人,應避免參加劇烈運動,如馬拉松,但並非絕對避免運動。除了以上常規的預防方式外,隨著科技的發展,新技術也有可能會運用到猝死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據報道,在AI大火的今天,蘇格蘭的醫院正在試用一種人工智能軟件來確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臟病,以縮短響應時間和減少事故和緊急情況的發生。心臟病的症狀包括胸痛、頭暈和呼吸急促,與其他疾病有關,這讓醫生誤診的風險很高。英國心臟基金會(BHF)認為,如果未接受正確治療,誤診的風險將會增加患者在30天后死亡的可能性高達70%。目前正在測試的人工智能系統可以“排除兩倍以上的患者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準確率為99.6%”,這是由該非營利組織提出的建議。對此,BHF醫學主任Nilesh Samani爵士表示:“胸痛是急診室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天,醫生都面臨著將因不同原因出現胸痛的患者進行區分的難題。”為解決這個問題,BHF資助了CoDE-ACS(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診斷和評估協作)工具的研發,從而提高對心臟病發作的診斷準確率。這個系統由機器學習算法提供支持,可以預測患者是否可能患有心臟病發作。通過分析患者的年齡、性別、病史、心電圖數據和肌鈣蛋白(一種在心肌受損時出現的蛋白質),系統能夠準確計算出心臟病發作的可能性,獲得滿分100分。研究人員指出,該算法可以幫助醫生識別出心臟病風險較高的患者。愛丁堡大學心血管科學中心心臟病學教授尼古拉斯米爾斯表示,“對於因心臟病發作而出現急性胸痛的患者,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挽救生命。但是許多情況都會引起疼痛和不適,導致診斷變得更加困難。因此,利用數據和人工智能來支持臨床決策能夠改善患者的護理並提高急診科的效率。”根據BHF的說法,該技術目前正在蘇格蘭進行測試,以確定它是否可以改善急診部門的護理。使用CoDE-ACS臨床決策支持系統能夠減少在急診室花費的時間,避免那些不太可能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不必要地住院,並提高對那些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的識別和治療,從而實現對患者和醫護人員的雙重獲益。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