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猝死?


3楼猫 发布时间:2025-02-14 21:46:17 作者:寰宇天 Language

 直接把自己的课程报告发出来了,哈哈哈,看个乐子       

如何预防猝死?-第0张

          

                      如何预防猝死

近年来,猝死的新闻频频冲上热搜,尤其是当猝死的案例越发往年轻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时,人们对猝死这一疾病也开始引起重视。为了避免和解决猝死问题,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猝死,为什么会猝死以及如何规范正确的预防猝死。

一:什么是猝死

1.概述

猝死(sudden death)是指外表健康或非预期死亡的人在内因或无外因的作用下,突然和意外的发生非暴力性死亡。由于对“突然”缺乏统一的规定,所以在时间分类上可分成:(1)瞬间死亡(instant death)或即刻死亡:患者在发病后数秒、数分钟内死亡;(2)非常突然死亡或暴死(very sudden death):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死亡;(3)突然死亡:出现症状在1~24小时内死亡。猝死可发生于任意年龄,包括婴儿、儿童、青少年、青壮年、老年人。猝死发生于平素身体健康或基本健康的人。发生在特殊人群中的猝死包括运动员猝死和婴儿猝死综合征。

特点:

(1)外表健康的人因自然疾病而出乎意料。

(2)突然死亡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高,男性高于女性多无征兆。

(3)部分存在晕厥病史和猝死家族史及时

(4)有效的心肺复苏可能能够挽救患者生命严格意义上讲,患者已经死亡才称为猝死,复苏成功称为猝死未遂或心脏骤停存活者,但习惯上上述均可称为猝死。

2.疾病类型

(1)心源性猝死是指心脏跳动突然停止,通常是由于持续性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引的,多在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死亡,是猝死的主要原因。患者多存在未被诊断的心脏器质性疾病或者心律失常。(2)非心源性猝死是指非心脏疾病导致的猝死,包括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或毒物中毒、过敏、精神应激、水电解质和代谢紊乱、严重感染等,还有一些原因不明的猝死。非心源性猝死所占比例较少,但由于猝死的后果十分严重,也不应忽视。

(3)其他特殊类型的猝死1’婴儿猝死综合征指2周~1岁之间婴儿的突然和意外死亡,死后全面尸检及病史仍不能揭示确切的病因。一般建议婴儿仰卧位睡觉,避免睡眠环境过热或过冷,避免床上用品过软。2’运动员猝死运动员是猝死的高发人群,但年轻运动员和老年运动员发生猝死的原因有很大差异。以35岁为分界,年轻运动员猝死多与心肌病或心律失常相关,老年运动员猝死则多与冠心病相关。

二:为什么会猝死

1.基本病因

(1)心源性猝死占猝死总体人群的80%以上。(2)冠心病、急性心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中老年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多数都是曾发生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尤其是急性心梗的早期。(3)肥厚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的心肌病。根据流行病学资料,50%患者有家族史;患病男女比例为2:1,平均发病年龄为(38士15)岁。本病为青少年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漏诊率较高,建议存在猝死家族史者进行超声心动图筛查。(4)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异常的冠状动脉可能在剧烈运动时候收缩,导致心脏局部缺血,严重者将导致心脏骤停或心律失常。(5)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包括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有时病毒感染和其他疾病也可能累及心脏电传导系统,使患者猝死风险增加。(6)心震荡胸壁受到相对非恶意冲击所继发的心源性猝死,通常与心室颤动有关,是年轻运动员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之一。受累患者无基础性心脏病,胸壁、胸腔和心脏也无结构性损伤,早期除颤可挽救患者的生命。(7)非心源性猝死20%左右的猝死患者是非心源性疾病导致的死亡。(8)呼吸系统疾病气道梗阻、重症哮喘、张力性气胸、睡眠呼吸暂停等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急性肺栓塞,都可继发严重的低氧血症,后者可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而某些致命性心律失常常与猝死有关。(9)急性脑血管病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干出血、大面积脑梗等,均可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甚至发生脑疝,生命中枢受到压迫,患者可发生呼吸骤停或心脏骤停,导致猝死。(10)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瘤破裂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破裂的漏诊率较高,医患均应该提高警惕,若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的剧烈胸痛或腹痛,应该进行相关检查,协助诊断。(11)急性重症胰腺炎酗酒和暴饮暴食可能引起急性胰腺炎,剧烈的炎症风暴可能导致心肌顿抑或心律失常,可能发生猝死。(12)其他少见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休克、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药物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甲亢或甲减、严重感染等也可能继发严重的心脏事件,导致猝死的发生。

2.诱发因素

鉴于冠心病在心源性猝死中的重要地位,故大多数冠心病危险因素也是猝死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青壮年猝死多发生于运动中或运动后,故剧烈运动可能是猝死的诱发因素。存在猝死家族史者猝死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过量饮酒、过度惊吓、极度精神刺激、过度熬夜或情绪变化等也可能与猝死的发生有关。

三:如何预防猝死

1.典型症状

(1)预警症状1.胸痛:约有一半的人在猝死前出现过胸痛症状,并伴有呼吸急促。并且93%的人在猝死前的24小时内,有症状反复发作的情况。2.嗓子发紧:患者有嗓子发紧症状,此外还有肩颈部或手臂疼痛,或者没有胃病却胃痛等等。这是因为心肌缺血时发生的疼痛会转移到不同部位。3.心慌或晕厥:心脏病发作前数周或数月,患者会不定期突然发生心脏不规律的跳动,多会感到心慌。还有的患者则表现为心跳过缓甚至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4.疲惫不堪:不明原因就感觉疲惫不堪,同时,伴有胸闷或水肿等其他症状。5.失眠且惊醒: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加冠状动脉猝死风险。如睡眠中被憋醒,或患有阻塞性睡眠暂停综合征,会增加夜间猝死风险。6.长期性反复性过度出汗:没有进行剧烈运动却突然大汗淋漓,是心脏病发作前释放的一个信号,要格外注意

(2)典型症状猝死的典型症状为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可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皮肤苍白或发绀、大小便失禁,并迅速发生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因猝死原因不同,猝死前短时间内可存在剧烈胸痛、严重呼吸困难、突发心悸、眩晕等。在一些猝死的患者中,猝死前可出现短暂的癫痫发作。

2.治疗

猝死是可以抢救的。但是猝死情况危机,如果抢救不及时死亡率非常高。因为脑死亡就5分钟,猝死后5分钟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抢救,大脑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一般来说猝死后,周围有掌握徒手心肺复苏能力和知识的人才会进行抢救,才有抢救成功的可能。否则可能性非常小。第一目击者及时有效的初级心肺复苏和电复律可能能够挽救猝死患者的生命。尽快转运至医院进行治疗,积极纠正猝死原因,尽量减轻脑损伤。心脏骤停后幸存者应进行详细的心脏检查并评估其家庭成员。

急性期治疗

(1)紧急处理及时有效的初级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可能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循环。积极明确并纠正心脏骤停的病因,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积极纠正可逆病因,并确保气道通畅,避免再次发生心脏骤停。处理和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应该尽快行心电图检查,评估有无需要紧急再灌注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包括新发左束支阻滞,若有应行紧急冠脉导管术或药物再灌注治疗,挽救生命的心血管操作决不能因患者昏迷而推迟。尽量减轻脑损伤,为避免引起或加重缺血性脑损伤,务必要维持充足的血压,可能需要静脉补液,使用正性肌力药和血管加压药,进行规范的亚低温治疗。处理可能继发的重要脏器缺血、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问题。(2)幸存者处理评估有无心脏结构病变。没有心脏结构异常的患者应评估有无心脏电传导异常。神经系统和心理评估。对于疑似或确定遗传综合征的特定患者,评估其家庭成员。(3)手术治疗大多数从心脏骤停存活下来的患者需要采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进行治疗。ICD是一种植入患者心脏附近的皮肤下方的装置。它可感知严重的心律失常,然后自动给予电击治疗。(4)其他治疗神经系统损伤是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预防心脏骤停后几小时内的过热可降低神经损伤的风险。因此对于心脏骤停后恢复自主循环的患者,可采取积极措施预防体温过高。对于深昏迷、有脑水肿证据或脑电图(EEG)恶性波形的患者,将体温维持在33℃,持续24小时,然后逐渐复温(0.25℃/h)。在管理无并发症、无脑电图不良波形、无脑水肿证据且无深昏迷的患者时,可将体温维持在不超过36℃,持续24小时,然后逐渐复温(0.25℃/h)。

3.病后

猝死抢救过来的后遗症轻重不一,若猝死能及时发现且及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患者在极短时间内抢救成功,则几乎不出现后遗症。若猝死患者抢救时间稍长,患者可能会出现遗留一些部分脑功能障碍,如不同程度智力障碍、瘫痪等。若患者抢救时间超过五分钟,则很可能不是真正意义的抢救成功,因为脑复苏的成功概率较低,很大几率会出现脑死亡。该病多呈急性发病过程,院外猝死抢救成功率较低。院内猝死的抢救成功率高依赖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和电复律。复苏后治疗,如循环支持和亚低温治疗,有望能够改善脑损伤。部分患者复苏成功后,可能会发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遗留长期脑功能受损。康复高压氧治疗可能能够使心肺复苏后有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患者获益,但目前证据不多。

(1)并发症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猝死幸存的患者,若脑缺血缺氧时间过长,可能发生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早期表现为昏迷或迟钝,后期可表现为无意识觉醒状态,即持续植物状态。在现有医疗支持下可以存活,但患者高级智能下降,不能与他人交流,这种状态持续3个月则被称为永久性植物状态。因为持续植物状态超过3个月后极少恢复,其治疗主要是支持治疗。医生会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预防院内感染、静脉血栓栓塞和应激性溃疡等。在此情况下,医生会与家属沟通,根据患者预后及家属意愿决定后续治疗方案。(2)日常该病的预防重于治疗。对猝死高危患者应该进行全面筛查,并加强宣教。所有人都应该进行正规的简单急救培训。日常生活管理保证规律的作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度加强体育锻炼。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掌握个人健康状况。体检发现问题后,不要讳疾忌医,及时就医治疗,相互督促规范治疗。慢性疾病患者注意遵医嘱进行疾病管理。家中自备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应学习急救相关科学知识,掌握力所能及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CPR)技术。

4.预防

冠心病猝死的预防:

建议普通人群戒烟、规律锻炼、适量饮酒、健康膳食,注意监测并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冠心病患者应遵医嘱规律用药,存在明确指征者应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对猝死幸存者或有症状性的心力衰竭或心肌病患者,应听取医生建议看是否需要植入ICD。存在猝死家族史的人群,应该到医院进行心脏筛查。对于运动员来说,建议35岁以下运动员完善心电图,35 岁以上运动员进行运动负荷实验。积极做好心源性猝死的相关筛查。存在猝死高危因素的青年人,应避免参加剧烈运动,如马拉松,但并非绝对避免运动。除了以上常规的预防方式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也有可能会运用到猝死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据报道,在AI大火的今天,苏格兰的医院正在试用一种人工智能软件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脏病,以缩短响应时间和减少事故和紧急情况的发生。心脏病的症状包括胸痛、头晕和呼吸急促,与其他疾病有关,这让医生误诊的风险很高。英国心脏基金会(BHF)认为,如果未接受正确治疗,误诊的风险将会增加患者在30天后死亡的可能性高达70%。目前正在测试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排除两倍以上的患者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准确率为99.6%”,这是由该非营利组织提出的建议。对此,BHF医学主任Nilesh Samani爵士表示:“胸痛是急诊室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天,医生都面临着将因不同原因出现胸痛的患者进行区分的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BHF资助了CoDE-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评估协作)工具的研发,从而提高对心脏病发作的诊断准确率。这个系统由机器学习算法提供支持,可以预测患者是否可能患有心脏病发作。通过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心电图数据和肌钙蛋白(一种在心肌受损时出现的蛋白质),系统能够准确计算出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获得满分100分。研究人员指出,该算法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出心脏病风险较高的患者。爱丁堡大学心血管科学中心心脏病学教授尼古拉斯米尔斯表示,“对于因心脏病发作而出现急性胸痛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挽救生命。但是许多情况都会引起疼痛和不适,导致诊断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利用数据和人工智能来支持临床决策能够改善患者的护理并提高急诊科的效率。”根据BHF的说法,该技术目前正在苏格兰进行测试,以确定它是否可以改善急诊部门的护理。使用CoDE-ACS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减少在急诊室花费的时间,避免那些不太可能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不必要地住院,并提高对那些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的识别和治疗,从而实现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双重获益。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