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度計劃
1、小船大夢
- 休達戰役後,葡萄牙人震驚於海的對面怎麼那麼有錢(和我大帝初到大馬士革差不多,老坦兒進城了屬於),因此從恩裡克王子開始,出資贊助沿非洲海岸南下的探險活動,目的很純粹,就是找奴隸、黃金和香料。
(這是波爾圖聖本篤火車站牆上的瓷板畫,畫家叫豪爾赫·科拉索。其中這幅就是休達戰役,中間站著的雙持狂暴戰就是恩裡克王子。另外,這個火車站大廳四周都是描繪幾個葡萄牙國運大轉折時期的瓷板畫)
- 數十年之後,葡萄牙人逐漸摸清了非洲大陸的形態,探索了毛里塔尼亞的沙漠、幾內亞的海岸、赤道地區的大河,並開始繪製地圖。
- 這期間所謂的“探險隊”其實只有2-3艘船,由一名“宮廷紳士”和一名專業領航員組成一套執行班子。
- 那時候的“探險船”是很有名氣的卡拉維爾帆船(就是大航海4那個),配有可以搶風航行的三角帆;吃水很淺,可以沿海灣向河流上游探索;但問題是空間很小,給養不多,不能滿足長途航海。
(卡拉維爾帆船其實是葡萄牙船匠通過觀察阿拉伯帆船後做出的“高仿版”,體積小、航速快,是大航海初期探險家們的指定用船。)
- 王子的投資動機很複雜,有經濟方面的,也有意識形態方面的:
- 一是在於葡萄牙地處歐洲邊緣,且被卡斯蒂利亞在地緣上壓制,需要向外尋找發展機遇。葡萄牙在光復戰爭的時候就建立了早熟的民族認同,希望作為基督的戰士,在歐洲舞臺上得到一席之地。剛好他們手頭有一副中世紀馬略卡島猶太地圖師繪製的地圖,在君堡陷落後,他們用這幅地圖向教皇換得了支持,將探險和聖戰正式綁定起來。
- 二是恩裡克自己建功立業的需求。因為他一半的英格蘭血統來源於愛德華三世(英格蘭第一巴圖魯),且表兄是亨利五世(要不是死的早,差點把法國給滅了),恩裡克需要贏得自己的榮譽。
- 三是來源於一個非常古老的基督教夢想。即繞過伊斯蘭世界,找到東方傳說中的祭祀王約翰的偉大國度。
(祭祀王約翰就是誕生在基督教西方和伊斯蘭東方兩個世界戰爭中的一個美麗傳說,他們差點就把攻擊伊斯蘭帝國的蒙古當成大救星呢...)
- 然而,他們的前期探險並不順利,關鍵是在地理上缺乏對非洲大陸規模的認識,因此差不多被迷惑了80年。
- 結果恩裡克到死也沒看見探險家們的建設性發現,所以在他去世後探險陷入短暫停滯,直到他的侄孫若昂二世(狠人)在1481年加冕後,才再度推進。
2、功勳與探險
- 若昂二世是個表情有些憂鬱的硬漢,不怒自威,被葡萄牙人稱為“完美君王”,更被競爭對手伊莎貝拉女王稱為“那個男子漢”(原文“辣個男人”,其實也不知道是罵街也是誇獎)。
(他的肖像還被印在了葡萄牙的鈔票上哦~)
- 他對建立偉大功勳極為執著,探索非洲就是他最看重的事。1481年登基之後,他迅速啟動了長達5年的國家出資的大規模探險。
- 若昂二世的探險有兩個清晰的目標:一是找到通往東印度的航線;二是找到傳說中祭司王約翰的國度。
- 他的探險總負責人正是迪奧戈·康。
(公司梯子不好使,百度只能搜到這張康的郵票,看上去比國王“男人”多了...)
- 這個時期的里斯本是歐洲探索世界的前沿,彙集當時最著名的數學家、商人、地圖師。
- 若昂二世甚至建立了一個科學委員會推動航海技術發展。他招攬了很多科學家,有亞伯拉罕·薩庫託的弟子,還有後來發明地球儀原型的馬丁·倍海姆等。
- 此時,一個熱那亞“賈布斯”也被吸引到了里斯本,來向國王遊說他通往東印度的第二方案,但這對國王來說其實並不新鮮。
(“你人行不行我不管,但是你方案不落地知道嗎?我不要概念,我要執行!回去重做!”)
- 關於向西走繞去印度這件事,早在10年前,國王就收到了佛羅倫薩數學家保羅·托斯卡內利的信和地圖。哥倫布很有可能提前知道這封信的內容,或者知道這個“學派”和一些引證,才敢大膽求見。
- 因此哥倫布一直在委員會改方案,同時等待康的歸來。
- 第二年,即1484年4月初,康首次返航。國王非常滿意,並加封他為貴族,允許使用王室徽章,並認為很快就可以打通前往東印度的航線了。
- 當然,哥倫布的方案經過數百輪修改最後也沒能中標,理由在於他數學不行,嚴重低估了地球的尺寸;其次在於他人品,又傲慢又愛吹牛13,很多地理信息都是瞎胡扯,因此失去了國王的信任。
- 所以哥倫布又輾轉來到卡斯蒂利亞,利用兩國的地緣政治遊說西班牙雙王,後面的故事就不提了。
- 1485年5月,康二次出航,目標就是非洲最南端。王室信心比康還滿,起航的同時就起草了給新教皇英諾森八世的書信,滿篇的吹牛13,充滿了民族主義、聖戰和膨脹的全球視野。
- 結果,康未能達到非洲最南端。他堅持到了現代納米比亞的某地,立下了代表王室的最後一根石柱,就被人為的從歷史中抹除了。
- 有人說他是真死了,命喪歸途;但大多數人說他讓國王提前吹的牛13全部落空,顏面掃地,因此被社死了。
- 無論如何,康的第二次航行還是為葡萄牙的航海圖增加了新的1450英里非洲海岸線。
- 不僅如此,1911年,當時的探險家還發現了康在剛果河上游葉拉拉瀑布艱難留下的王室紋章和刻字。
(左邊是王室徽章,右邊是探險隊隊員的名字,他們很多人到達時已經就剩半條命了,回去的時候可能還死在船上,但其中一位老哥命非常硬,後來還參加了達伽馬的探險隊!不知道當他路過當年刻字的時候,心裡是怎麼想的)
- 受陳舊的古代地理學觀念的影響,葡萄牙人始終認為存在橫跨非洲的水道或陸路,這也成為長久困擾在他們探索之路上的桎梏。
- 所以,雖然他們還派遣陸上探險隊深入非洲內陸,穿越毛里塔尼亞的沙漠、抵達傳說中的廷巴克圖、見過尼日爾河上游的曼丁哥人的國王,但不是所有信息最後都能成功帶回里斯本。
- 前路充滿未知,但若昂二世依然保持樂觀,他印度計劃的規模、持續和堅定,始終令人驚歎。
- 同時,在1486年,“發現”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若昂二世探險事業的葡萄牙文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