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游戏】心理恐怖游戏《玛莎已死》:迷雾中的颤栗的人性——爱即是伤害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3-01 19:25:45 作者:一只古零 Language

【PC游戏】心理恐怖游戏《玛莎已死》:迷雾中的颤栗的人性——爱即是伤害-第0张

更多游戏体验,欢迎关注

引:

战争会带来什么?

战争会带来杀戮、痛苦、死亡和绝望。

(本文不涉及任何血腥等令人不适场景的详细图文描述)


正文:

《玛莎已死》的故事背景聚焦二战时期的意大利,是一款暗黑第一人称心理惊悚游戏。

专注于复杂主题的现实叙事游戏专家 LKA 在现实与梦境,战争与和平之间开拓出了第三条路——为玩家展现了一段介于真实与虚幻、求生与赴死之间的特殊经历。

【PC游戏】心理恐怖游戏《玛莎已死》:迷雾中的颤栗的人性——爱即是伤害-第1张

抽丝剥茧般的叙事分析

有《The Town of Light》(以下简称《光之镇》)这样的作品珠玉在前(我当时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开发商LKA制作的第二款游戏的质量自然不会太差。

继聚焦“挑战自己理智的游戏”之后,《玛莎已死》的故事镜头开始进一步探讨人类思维的复杂性、心理创伤以及自我伤害这些更加难以启齿的东西。

甚至在游戏正式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官方都给贴出了可以寻求帮助的网址:

https://safeinourworld.org/FIND-HELP/

【PC游戏】心理恐怖游戏《玛莎已死》:迷雾中的颤栗的人性——爱即是伤害-第2张

故事的开头,玩家扮演一位的德国士兵的女儿,她发现了一名溺亡女性被亵渎的尸身——被唤作“玛莎”。

游戏开场不到十分钟,要素齐全,玛莎也死了。那么接下来的剧情,追查玛莎死亡的原因就变得理所应当。

但是这并不是一款侦探游戏。闻讯而来的母亲喊着“玛莎”的名字,安慰着不知所措的玩家。在有限的信息中,玩家扮演的“茱莉亚”在阴差阳错中成为了已死的“玛莎”。不受母亲待见的双胞胎妹妹,和备受母亲喜爱已经去世的双胞胎姐姐——这是巧合还是精心的安排?

回到家中的“玛莎”发觉自己失去了一些记忆,悲伤的她迫不及待想要弄清楚姐姐死亡的原因。

她再一次回到河边,看着姐姐孤零零的尸体,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偷走玛莎的身份。

“这样妈妈就会喜欢我了。”她期待着。

【PC游戏】心理恐怖游戏《玛莎已死》:迷雾中的颤栗的人性——爱即是伤害-第3张

有一说一,这段剧情几乎是《玛莎已死》中最容易引起玩家心理不适的场景:非常逼真地“画(剥)皮(脸)现场”。鉴于有从小熟读《聊斋志异》的经历,我个人对这部分游戏画面的接受度较高,同时制作组也没有刻意提高这部分的画面清晰度,因为单纯的吓人并不是制作组的最终目的——这部分剧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拐点,也为之后耐人寻味的故事埋下了第一个隐隐作痛的伏笔。

此时的“玛莎”还是一个渴望母爱的孩子。

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玛莎”拍摄了大量带有重要信息的照片,早餐桌上的报纸和电台里不断播报的战况,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宛如一条条不同方向的小溪,慢慢汇聚在“玛莎”的脑中,不断填补着她丢失的记忆,和曾经真实的生活经历。

【PC游戏】心理恐怖游戏《玛莎已死》:迷雾中的颤栗的人性——爱即是伤害-第4张

母亲为何偏爱玛莎,讨厌茱莉亚?

玛莎究竟死于谁手?白衣女士真的存在吗?

玛莎为何要在父母卧室里留下那封嫁祸茱莉亚怀孕的信笺?

双胞胎姐妹之间有什么过节?

为了让故事显得更加真实,游戏中很多战况的播报和进度都是取材于1944年的意大利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比如德国东部防线战火肆虐,诺曼底登陆等等。

当杀害玛莎的凶手渐渐进入玩家的视野,随即而来的还有更令人吃惊的真相:母亲之所以认错自己的双胞胎女儿的原因。

这些谜团层层环绕,需要玩家完成对应的任务获得线索,拼凑信息从而得到完整的故事脉络。

等到故事快要结尾的时候,当一切看似水落石头,令人极度不适的部分才图穷匕见。

玩家这才看清,“玛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PC游戏】心理恐怖游戏《玛莎已死》:迷雾中的颤栗的人性——爱即是伤害-第5张

令人陶醉的音画盛宴

午后的阳光铺满小路,庭院里的花儿含苞待放。即便是战时,军民们依然充满希望地想要度过每一天。远离战区的主角,依然可以幸运地穿着干净舒适的衣服,拍照、弹琴、采花。跟着奶妈学做木偶玩耍(后期用作回忆),或者用塔罗牌为自己占卜运势。

【PC游戏】心理恐怖游戏《玛莎已死》:迷雾中的颤栗的人性——爱即是伤害-第6张

老实说,相比于画面,《玛莎已死》的原声配音以及配乐更吸引我。风味儿正宗的意大利语配音演出(有中文字幕),将主角的情绪与心境都拿捏的十分精准(能让纯意大利语小白玩家深切感受到主角的紧张、恐惧以及其他心理),更像是一部带有交互动作的电影。

更不用说符合那个年代且沉浸感十足的配乐了,包含水下音乐专家 Between Music 和他们的 Aquasonic 项目;《The Town of Light》作曲家 Aseptic Void 和他喜怒无常而又令人叹为观止的曲调;同时还结合了真正的复古风格,将包括舒伯特的《圣母颂》、《游击队之歌》等在内的经典曲目重新构想,最后还包含了由 Francesca Messina(即九十年代迪斯科明星 Femina Ridens)创作并献声的原创曲目。

【PC游戏】心理恐怖游戏《玛莎已死》:迷雾中的颤栗的人性——爱即是伤害-第7张

如果对恐怖游戏的承受能力够强,建议佩戴耳机进行游戏。

PS:这款游戏的中配差点儿味道,甚至还有个别发音错误。

各有优劣的玩法设定和一些细节

作为一款几乎可以归类为步行模拟器的恐怖游戏,《玛莎已死》在玩法上并不出彩。

关于这一点,严格来说其实并不算得上是该类游戏的缺陷——毕竟想要故事氛围有十足的沉浸感,简化任何可能破坏连续性的动作操作是无法避免的。

我们不难看出《玛莎已死》也想延续前作《光之镇》令人舒适的玩法设定,并且不满足于之前的成就,想要做一些改变和突破。

于是玩家们非常意外地在游戏中玩到了“选词填空”的部分。正如我之前所说,开发商开发商LKA是擅长现实叙事游戏专家,玩家在《玛莎已死》里进行的任何操作,都是与推动剧情发展密切相关的。

【PC游戏】心理恐怖游戏《玛莎已死》:迷雾中的颤栗的人性——爱即是伤害-第8张

“选词填空”的玩法出现在游戏开局的部分,这时候玩家对于整个故事的了解少之又少,所获取的信息也非常有限,诚然,“选词填空”这个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玩家更快的掌握相关信息,迅速把握目前游戏中的人物关系。

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当玩家无法根据现有信息推理思考时,被赶鸭子上架的我们只能瞎蒙。

这样一来就打破了游戏本身为玩家营造的那种偏向现实严肃的真实感。

在这里选错词是很常见的,选错之后会被系统自动打回重来一遍,甚至更多遍。也许制作组有自己的考量,但我个人还是觉得与其这样还不如放一些提示进去,降低玩家的试错成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对剧情的梳理和思考。

【PC游戏】心理恐怖游戏《玛莎已死》:迷雾中的颤栗的人性——爱即是伤害-第9张

接着来聊聊《玛莎已死》里贯穿全剧的主要玩法:重温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摄影技术。这个玩法其实对大部分恐怖游戏玩家来说,并不陌生,《零~濡鸦之巫女~》也采用了类似的设定。

与众不同的是,为了突出“真实”,制作组LKA在虚拟摄影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从拍照到冲洗照片,每一个步骤都是完全根据真实操作复刻的,只不过玩家接触的是简化版的流程。制作组还十分贴心地注明,某一个步骤实际上是怎样的,以及需要多长时间完成等等。

【PC游戏】心理恐怖游戏《玛莎已死》:迷雾中的颤栗的人性——爱即是伤害-第10张

这个细节做得很戳人。

同时如果后期嫌冲洗照片的动画太长,也可以直接选择跳过。

我还记得找到三脚架自拍的时候,拿到未冲洗的照片觉得相当恐怖.....结果冲洗出来以后效果非常好,瞬间就感受到了来自老式照相机的魅力。

【PC游戏】心理恐怖游戏《玛莎已死》:迷雾中的颤栗的人性——爱即是伤害-第11张

对了,在《玛莎已死》的游戏过程中,默认进入房间是不会自动关门的,只有冲洗照片的暗室除外。

唯一的缺点应该是优化部分

如果《玛莎已死》的好评率不高,那么游戏优化占80%。

第一人称视角很容易晕3D,而我作为一个不晕3D的人,玩这款游戏唯一的阻碍就是找路。所以在其他玩家控诉《玛莎已死》“镜头晃来晃去容易晕”时,我对“卡顿以后视角乱飞”的意见更大。

本来《玛莎已死》的分岔路就很多,再加上有些任务需要夜间出行,到处都是树和障碍物,好不容易找对方向,走两步一个卡顿我就不知道自己在哪了。系统让我大半夜去湖边,我找方向找的整个人都不好了。别说遇到鬼了,我都恨不得自己变鬼算了!

【PC游戏】心理恐怖游戏《玛莎已死》:迷雾中的颤栗的人性——爱即是伤害-第12张

结语:

最后想引用制作组LKA的原话“考虑到游玩过程中持续出现的令人不适的场景及元素,《玛莎已死》是一款仅面向成人的叙事冒险游戏。”作为提醒,虽然《玛莎已死》是一款优秀的叙事类恐怖游戏,但是它并不适合所有玩家。

若对包含血腥、肢解、人体损毁及自我伤害的成年人限定场景的描述感到不安,则该游戏不适合此类玩家。

请酌情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是否游玩。

#游戏推荐##steam游戏#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