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遊戲】心理恐怖遊戲《瑪莎已死》:迷霧中的顫慄的人性——愛即是傷害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3-01 19:25:45 作者:一隻古零 Language

【PC遊戲】心理恐怖遊戲《瑪莎已死》:迷霧中的顫慄的人性——愛即是傷害-第0張

更多遊戲體驗,歡迎關注

引:

戰爭會帶來什麼?

戰爭會帶來殺戮、痛苦、死亡和絕望。

(本文不涉及任何血腥等令人不適場景的詳細圖文描述)


正文:

《瑪莎已死》的故事背景聚焦二戰時期的意大利,是一款暗黑第一人稱心理驚悚遊戲。

專注於複雜主題的現實敘事遊戲專家 LKA 在現實與夢境,戰爭與和平之間開拓出了第三條路——為玩家展現了一段介於真實與虛幻、求生與赴死之間的特殊經歷。

【PC遊戲】心理恐怖遊戲《瑪莎已死》:迷霧中的顫慄的人性——愛即是傷害-第1張

抽絲剝繭般的敘事分析

有《The Town of Light》(以下簡稱《光之鎮》)這樣的作品珠玉在前(我當時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開發商LKA製作的第二款遊戲的質量自然不會太差。

繼聚焦“挑戰自己理智的遊戲”之後,《瑪莎已死》的故事鏡頭開始進一步探討人類思維的複雜性、心理創傷以及自我傷害這些更加難以啟齒的東西。

甚至在遊戲正式開始之前和結束之後,官方都給貼出了可以尋求幫助的網址:

https://safeinourworld.org/FIND-HELP/

【PC遊戲】心理恐怖遊戲《瑪莎已死》:迷霧中的顫慄的人性——愛即是傷害-第2張

故事的開頭,玩家扮演一位的德國士兵的女兒,她發現了一名溺亡女性被褻瀆的屍身——被喚作“瑪莎”。

遊戲開場不到十分鐘,要素齊全,瑪莎也死了。那麼接下來的劇情,追查瑪莎死亡的原因就變得理所應當。

但是這並不是一款偵探遊戲。聞訊而來的母親喊著“瑪莎”的名字,安慰著不知所措的玩家。在有限的信息中,玩家扮演的“茱莉亞”在陰差陽錯中成為了已死的“瑪莎”。不受母親待見的雙胞胎妹妹,和備受母親喜愛已經去世的雙胞胎姐姐——這是巧合還是精心的安排?

回到家中的“瑪莎”發覺自己失去了一些記憶,悲傷的她迫不及待想要弄清楚姐姐死亡的原因。

她再一次回到河邊,看著姐姐孤零零的屍體,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偷走瑪莎的身份。

“這樣媽媽就會喜歡我了。”她期待著。

【PC遊戲】心理恐怖遊戲《瑪莎已死》:迷霧中的顫慄的人性——愛即是傷害-第3張

有一說一,這段劇情幾乎是《瑪莎已死》中最容易引起玩家心理不適的場景:非常逼真地“畫(剝)皮(臉)現場”。鑑於有從小熟讀《聊齋志異》的經歷,我個人對這部分遊戲畫面的接受度較高,同時製作組也沒有刻意提高這部分的畫面清晰度,因為單純的嚇人並不是製作組的最終目的——這部分劇情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拐點,也為之後耐人尋味的故事埋下了第一個隱隱作痛的伏筆。

此時的“瑪莎”還是一個渴望母愛的孩子。

隨著劇情的不斷深入,“瑪莎”拍攝了大量帶有重要信息的照片,早餐桌上的報紙和電臺裡不斷播報的戰況,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宛如一條條不同方向的小溪,慢慢匯聚在“瑪莎”的腦中,不斷填補著她丟失的記憶,和曾經真實的生活經歷。

【PC遊戲】心理恐怖遊戲《瑪莎已死》:迷霧中的顫慄的人性——愛即是傷害-第4張

母親為何偏愛瑪莎,討厭茱莉亞?

瑪莎究竟死於誰手?白衣女士真的存在嗎?

瑪莎為何要在父母臥室裡留下那封嫁禍茱莉亞懷孕的信箋?

雙胞胎姐妹之間有什麼過節?

為了讓故事顯得更加真實,遊戲中很多戰況的播報和進度都是取材於1944年的意大利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役,比如德國東部防線戰火肆虐,諾曼底登陸等等。

當殺害瑪莎的兇手漸漸進入玩家的視野,隨即而來的還有更令人吃驚的真相:母親之所以認錯自己的雙胞胎女兒的原因。

這些謎團層層環繞,需要玩家完成對應的任務獲得線索,拼湊信息從而得到完整的故事脈絡。

等到故事快要結尾的時候,當一切看似水落石頭,令人極度不適的部分才圖窮匕見。

玩家這才看清,“瑪莎”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PC遊戲】心理恐怖遊戲《瑪莎已死》:迷霧中的顫慄的人性——愛即是傷害-第5張

令人陶醉的音畫盛宴

午後的陽光鋪滿小路,庭院裡的花兒含苞待放。即便是戰時,軍民們依然充滿希望地想要度過每一天。遠離戰區的主角,依然可以幸運地穿著乾淨舒適的衣服,拍照、彈琴、採花。跟著奶媽學做木偶玩耍(後期用作回憶),或者用塔羅牌為自己占卜運勢。

【PC遊戲】心理恐怖遊戲《瑪莎已死》:迷霧中的顫慄的人性——愛即是傷害-第6張

老實說,相比於畫面,《瑪莎已死》的原聲配音以及配樂更吸引我。風味兒正宗的意大利語配音演出(有中文字幕),將主角的情緒與心境都拿捏的十分精準(能讓純意大利語小白玩家深切感受到主角的緊張、恐懼以及其他心理),更像是一部帶有交互動作的電影。

更不用說符合那個年代且沉浸感十足的配樂了,包含水下音樂專家 Between Music 和他們的 Aquasonic 項目;《The Town of Light》作曲家 Aseptic Void 和他喜怒無常而又令人歎為觀止的曲調;同時還結合了真正的復古風格,將包括舒伯特的《聖母頌》、《游擊隊之歌》等在內的經典曲目重新構想,最後還包含了由 Francesca Messina(即九十年代迪斯科明星 Femina Ridens)創作並獻聲的原創曲目。

【PC遊戲】心理恐怖遊戲《瑪莎已死》:迷霧中的顫慄的人性——愛即是傷害-第7張

如果對恐怖遊戲的承受能力夠強,建議佩戴耳機進行遊戲。

PS:這款遊戲的中配差點兒味道,甚至還有個別發音錯誤。

各有優劣的玩法設定和一些細節

作為一款幾乎可以歸類為步行模擬器的恐怖遊戲,《瑪莎已死》在玩法上並不出彩。

關於這一點,嚴格來說其實並不算得上是該類遊戲的缺陷——畢竟想要故事氛圍有十足的沉浸感,簡化任何可能破壞連續性的動作操作是無法避免的。

我們不難看出《瑪莎已死》也想延續前作《光之鎮》令人舒適的玩法設定,並且不滿足於之前的成就,想要做一些改變和突破。

於是玩家們非常意外地在遊戲中玩到了“選詞填空”的部分。正如我之前所說,開發商開發商LKA是擅長現實敘事遊戲專家,玩家在《瑪莎已死》裡進行的任何操作,都是與推動劇情發展密切相關的。

【PC遊戲】心理恐怖遊戲《瑪莎已死》:迷霧中的顫慄的人性——愛即是傷害-第8張

“選詞填空”的玩法出現在遊戲開局的部分,這時候玩家對於整個故事的瞭解少之又少,所獲取的信息也非常有限,誠然,“選詞填空”這個操作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玩家更快的掌握相關信息,迅速把握目前遊戲中的人物關係。

但是卻忽略了一個問題:當玩家無法根據現有信息推理思考時,被趕鴨子上架的我們只能瞎蒙。

這樣一來就打破了遊戲本身為玩家營造的那種偏向現實嚴肅的真實感。

在這裡選錯詞是很常見的,選錯之後會被系統自動打回重來一遍,甚至更多遍。也許製作組有自己的考量,但我個人還是覺得與其這樣還不如放一些提示進去,降低玩家的試錯成本,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對劇情的梳理和思考。

【PC遊戲】心理恐怖遊戲《瑪莎已死》:迷霧中的顫慄的人性——愛即是傷害-第9張

接著來聊聊《瑪莎已死》裡貫穿全劇的主要玩法:重溫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攝影技術。這個玩法其實對大部分恐怖遊戲玩家來說,並不陌生,《零~濡鴉之巫女~》也採用了類似的設定。

與眾不同的是,為了突出“真實”,製作組LKA在虛擬攝影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從拍照到沖洗照片,每一個步驟都是完全根據真實操作復刻的,只不過玩家接觸的是簡化版的流程。製作組還十分貼心地註明,某一個步驟實際上是怎樣的,以及需要多長時間完成等等。

【PC遊戲】心理恐怖遊戲《瑪莎已死》:迷霧中的顫慄的人性——愛即是傷害-第10張

這個細節做得很戳人。

同時如果後期嫌沖洗照片的動畫太長,也可以直接選擇跳過。

我還記得找到三腳架自拍的時候,拿到未沖洗的照片覺得相當恐怖.....結果衝洗出來以後效果非常好,瞬間就感受到了來自老式照相機的魅力。

【PC遊戲】心理恐怖遊戲《瑪莎已死》:迷霧中的顫慄的人性——愛即是傷害-第11張

對了,在《瑪莎已死》的遊戲過程中,默認進入房間是不會自動關門的,只有沖洗照片的暗室除外。

唯一的缺點應該是優化部分

如果《瑪莎已死》的好評率不高,那麼遊戲優化佔80%。

第一人稱視角很容易暈3D,而我作為一個不暈3D的人,玩這款遊戲唯一的阻礙就是找路。所以在其他玩家控訴《瑪莎已死》“鏡頭晃來晃去容易暈”時,我對“卡頓以後視角亂飛”的意見更大。

本來《瑪莎已死》的分岔路就很多,再加上有些任務需要夜間出行,到處都是樹和障礙物,好不容易找對方向,走兩步一個卡頓我就不知道自己在哪了。系統讓我大半夜去湖邊,我找方向找的整個人都不好了。別說遇到鬼了,我都恨不得自己變鬼算了!

【PC遊戲】心理恐怖遊戲《瑪莎已死》:迷霧中的顫慄的人性——愛即是傷害-第12張

結語:

最後想引用製作組LKA的原話“考慮到遊玩過程中持續出現的令人不適的場景及元素,《瑪莎已死》是一款僅面向成人的敘事冒險遊戲。”作為提醒,雖然《瑪莎已死》是一款優秀的敘事類恐怖遊戲,但是它並不適合所有玩家。

若對包含血腥、肢解、人體損毀及自我傷害的成年人限定場景的描述感到不安,則該遊戲不適合此類玩家。

請酌情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是否遊玩。

#遊戲推薦##steam遊戲#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