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春天,当我正在怀疑现代战争已经终结后,这一部动视要怎么讲故事的时候,没想到这一部竟是只有一部(也是后话了)。后在网上购买了CDK激活,下载《使命召唤10:幽灵》(Call of Duty: Ghosts)时,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款游戏会让我在游玩后五味杂陈。那时的我,只是个普通的PC玩家,却在这场“显卡杀手”级的冒险中,亲历了一场震撼与遗憾交织的战场体验。

使命召唤:幽灵
一、从惊艳到麻木的72小时
1. 水下爆破:惊艳的开场
游戏开场的水下爆破关卡确实让我惊艳了一把。潜水服面罩上的水珠、逐渐模糊的氧气数值、被鱼群惊扰的声呐信号……这些细节让我一度以为,这将是《使命召唤》系列的巅峰之作。然而,当我爬上被奥丁摧毁的太空电梯残骸,目睹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碎片如烟花般炸裂时,突然意识到——这不过是IW炫技的套路。

游戏画面

游戏画面
2. 太空站坠落:显卡的噩梦
“太空站坠落”关卡是我PC生涯的噩梦。我的GTX 760显卡在2K分辨率下直接掉成PPT,论坛上哀鸿遍野:“这游戏是给NASA开发的吗?” 尽管后来我降低了画质,勉强通关,但那种卡顿与掉帧的体验,让我对这款游戏的优化彻底失望。
游戏画面
游戏画面
游戏画面
3. 南极基地:逻辑的崩塌
最离谱的是“南极基地”关卡:穿着单薄作战服在零下50℃狂奔,主角却连个冻伤特效都没有。这种逻辑崩塌的设计,让我对游戏的沉浸感大打折扣。
游戏画面
二、多人模式:大地图与“喘气回血”的遗憾
1. 动态地图事件:短暂的惊喜
多人模式中的“动态地图事件”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在“自由落体”地图中,整座摩天楼突然坍塌,所有人必须在倾斜的地板上边滑行边交火。然而,这种惊喜很快被35v35的“地面战争”模式冲淡——当我顶着20帧的卡顿冲向目标点时,总会被不知从哪飞来的无人机炸成碎片。
游戏画面
2. 喘气回血机制的削弱:无奈的妥协
更糟的是“喘气回血”机制被削弱,中弹后只能蜷缩在掩体后等死。这种设计让我无比怀念《现代战争3》的爽快节奏,也让我对这款游戏的平衡性产生了质疑。
游戏画面
三、灭绝模式:打虫子不如打僵尸
作为僵尸模式的替代品,“灭绝模式”试图用外星虫群征服玩家。我和队友死守能源核心,用喷火器烧焦甲壳的噼啪声确实解压。但四小时通关后,我突然醒悟:这些虫子不过是换皮丧尸,而缺少Treyarch式的黑色幽默彩蛋(比如五角大楼里的肯尼迪总统),让整个模式沦为平庸的塔防游戏。
游戏画面
游戏画面
四、一部撕裂时代的作品
1. 媒体盛赞与玩家怒火
IGN给出8.8分,称其为“系列最佳之一”,但Metacritic玩家评分跌至3.1分。老玩家怒斥“天基轨道轰炸卫星失去写实感”,新玩家抱怨“Strike Force战略任务像半成品”。
COD Ghost在首日销量突破1000万套,但未能超越前作《黑色行动2》的记录。
个人认为,多人模式的平衡性较好,灭绝模式玩法新颖,军犬莱利的加入增加了游戏趣味性。但是剧情深度不足,反派塑造略显单薄,相比前作创新力度较小,的确是有点赶工之作。
IGN评分
五、燃烧的青春与未尽的野心
2025年的今天,当我用RTX 4070TI显卡以4K分辨率重温《幽灵》时,突然发现那些曾让我怒摔鼠标的缺陷,在时光滤镜下竟透出一丝笨拙的可爱,而到现在这一部游戏也没有正统续作,也不失为喜爱这一部作品玩家的遗憾,或许正如游戏结尾Logan摘下面具的瞬间——我们怀念的不是那个完美的英雄,而是曾经为虚拟战场热血沸腾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