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關於可能性的實驗


3樓貓 發佈時間:2025-02-16 14:42:41 作者:HuluNeko Language

       我一直堅信,對於電影的評價如果只從劇情出發是十分片面的,電影是綜合了視聽與文本的綜合藝術,哪怕故事沒有太多波折,但只要視聽語言足夠優秀,那麼它就是一部好電影。王家衛導演2000年的經典之作《花樣年華》,毫無疑問就是這樣一部優秀的電影。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花樣年華》的迷幻世界。


花樣年華,關於可能性的實驗-第0張

十分喜歡這一版海報

       “愛是什麼?愛來自何方?”這也許是人類古往今來一直在探索的命題,在本片中,王家衛也表達了自己的理解,他運用高超的鏡頭語言,讓那些懸而未決的愛意化作鏡頭裡揮之不去的霧氣——它們漂浮在狹窄巷弄裡的擦肩而過,氤氳大雨時路燈下的愛意與理智的拉扯之中,最後,一切都埋藏在吳哥窟的牆洞裡,無人傾聽,個體的一瞬悲歡被稀釋在千年古蹟的沉默中。在這部電影中,王家衛並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而是把洶湧的情感蒸餾成南國溼潤的空氣,讓“愛是什麼?愛來自何方?”化作了一個關於可能性的謎題:"如果多一張船票"的追問,究竟是在叩擊對方的心門,還是在叩問自己的猶疑?我們遺憾的,究竟對方的拒絕,還是那個我們沒有選擇的“我本可以“?本片的視聽語言極為風格化,在視覺上,杜可風的鏡頭以門框、窗欞和走廊為囚籠,將人物困在畫框之內,而觀眾則窺視著蘇麗珍與周慕雲是如何在發現配偶出軌後,兩人在彼此試探和對背叛者的模仿中逐漸熟悉,暗生情愫,而低角度的仰拍鏡頭與大量慢速橫移的鏡頭,不斷出現的壓抑場景(樓梯間,公寓門口,計程車內,雨中的路燈下)和重複的動作(買面時擦肩而過)也在強化角色與周圍環境的疏離和彼此的孤獨,一次次重複場景中角色的行為與裝束的變化,也在暗示著他們彼此心境的轉變。對比度極高的色彩運用,也體現出兩人社會與人生正陷入不穩定的困境中。此外,本片的服裝設計也極為亮眼,張叔平為張曼玉所飾演的蘇麗珍設計的旗袍,不僅是1960年代的時代符號,更是張曼玉表演的一部分,是蘇麗珍與周圍壓抑環境對抗的盔甲,也表現著她的心境變化。

花樣年華,關於可能性的實驗-第1張

       本片的聽覺設計我也十分喜歡,不論是梅林茂所做的主題曲《Yumeji’s Theme》如線索般串起全片,還是《Quizas Quizas Quizas》如點題般吟唱“Quizas Quizas Quizas”(或許,或許,或許),本片的音樂都透露出一種纏綿的情緒與緊促的節奏衝突產生的張力,暗示著蘇週二人進退兩難的情感,都是極好的電影配樂創作。而更令我喜歡的,則是本片的音效,不斷出現的打麻將的嘈雜,令人煩悶的雨聲和高跟鞋踩在地板的聲音,如同牢籠般困住角色和觀眾,將蘇週二人那份焦灼與孤獨很好的傳遞給觀眾。在這部電影中,王家衛很好的運用西方的電影技法講述了一個頗具中式美學的故事。影片運用法國新浪潮電影時期大量採用的跳切鏡頭與剪輯技巧,講述了一個發乎情止乎禮,極為含蓄富有古典美的愛情故事,也體現了他一貫對於“時間”這一主題的痴迷,正如結尾在吳哥窟,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對著牆上的牆洞說著什麼,但如同本片中一直沒有展露正臉的背叛者一般,這次秘密的傾訴也是一次“缺席敘事”,傾訴的內容被徹底的消音,他所傾吐的告白就如配偶出軌的故事一般缺席,只能憑我們的想象去補足,當鏡頭給到已被草木填充的牆洞特寫,我們每一個觀眾都成了這個被埋葬的秘密的見證人,我們無從知曉秘密是什麼,但正是這份“未知”,成就了我們對於“假如”的想象,在這一瞬間,那些我們從未說出口的話,我們沒有選擇的每一個“我本可以”,都被留在千年古蹟,留在了時間的胃裡,消化,發酵,成為吳哥窟千年石柱上的裂縫,成為一部份永恆。

花樣年華,關於可能性的實驗-第2張

       愛的發生往往沒有明確的起點。就像蘇麗珍的旗袍掠過走廊時帶起的風,像周慕雲打字機裡卡住又跳動的字符,那些心動瞬間永遠懸停在"即將到來"的臨界點。我們抓不住花瓣墜落的具體弧度,只能在記憶與現實的交界處反覆描摹——當走馬燈般的蒙太奇最終定格,最遺憾的永遠是被那個歲月沖刷泛黃,沒有被選擇的舊船票。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