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后,在奥卡河河畔,面对着溃不成军的克里米亚汗国军队,雷帝伊凡会回想起灭亡喀山汗国的那一天。
伴随着隆隆的炮声,莫斯科公国的军队与喀山汗国的军队陷入了焦灼。在犹豫不决中,年轻的沙皇压上了最后的近卫军。喀山汗国最终还是灭亡了,其部民被屠戮,被流放,但这只是俄国征服大草原的前奏。阿斯特拉罕、克里米亚、哈萨克、希瓦、布哈拉…昔日黄金家族的子民将会在他们曾经奴仆的脚下匍匐。
远在科斯坦丁尼耶的塞利姆二世还沉浸于发酵葡萄汁的陶醉之中,克里米亚汗国能焚烧莫斯科已经是意外之喜。
我早就是开化的高贵奥斯曼人了,让那些野蛮的罗斯人继续与鞑靼人流血、厮杀吧。
昏庸无能的苏丹不会想到,奥斯曼将在未来几百年为此付出代价。
这群来自东欧荒野的最后蛮族接过了东正教大旗,继承了鲁塞尼亚的遗产,并流淌着蒙古人的血液。在随后的几百年,他们将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陆帝国。
彼时的英格兰失去加莱的控制权还不长久,而加莱的丧失也意味着其失去了重返大陆的最后筹码。此时英格兰的殖民历程刚刚起步,但西班牙、葡萄牙的日不落帝国已经如日中天。
然而十几年后,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覆灭,八十年战争以尼德兰独立告终。美洲带血的金银给伊比利亚徒留通胀和破产,却富裕了英格兰的工商业,也带动了新一轮殖民热潮。英勇的探险家穿过北美茫茫的冻土,去寻找前往东方的新航线;阿克巴大帝尚未瞑目,东印度公司的野心已昭然若揭;大西洋贸易线路上猖獗的海盗,背后是英格兰十字旗的阴影。
诺曼公爵的戒指已碎,法国王位的宣称已成笑话;浅浅的英吉利海峡对岸,是回不去的故乡。不列颠尼亚将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海洋霸权,并终结最后的古典帝国,建立起超越亚历山大与成吉思汗的伟业。任凭他们憎恨,只教他们恐惧!
文明6中,很多人对于香港是工业城邦的定位并不理解。毕竟,香港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与伦敦、纽约齐名的金融中心,和商业城邦更接近被。但香港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港口城市。
文明6的情景模式里虽然有港口城邦,但也仅限于情景模式。因此,文明6中的工业城邦有实际上两种:一是约翰内斯堡、布鲁塞尔这种实打实的工业城市,二是新加坡、香港这种港口城市。
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海洋贸易自青铜时代以来,从来不是一个在近代超越陆地贸易的存在,而是一个一直碾压陆地贸易的存在。
文明6的贸易路线实际上做的很烂,比如战略资源这么重要的东西竟然能超时空传送,最起码也应该只能与已经建立贸易线路的文明交易才行。
前期陆地的国际贸易往往少的可怜(基础标速3回合金),国内商路收益稍高(但没有回合金)。以及即使是同一文明城市之间,在前期往往也会存在大量中立地块,这些中立地块就是蛮族的乐园。
出于游戏设定,蛮族对商队的优先级相当的高。即使往往对开拓者毫无兴趣的蛮族侦察兵,也必定会大吼一声扑向商人。
而水上商路收益就比陆地高多了,虽然仍然免不了桨帆船的骚扰。甚至在玩家前期海洋力量贫弱的情况下,选择片板不得下海往往更好。
——光荣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
但现实中可没有资源的超时空传送。
在古典时代的地中海,别说绝大多数地区战略资源依靠国内贸易完全不能自给自足,甚至很多日用品,比如粮食、莎草纸、酒水等等,都非常依赖进口。赫梯帝国的崩溃和古埃及的中衰,很可能就与海上民族(蛮族)导致地中海贸易系统崩溃有关。
到了后希腊城邦时代之后,地中海贸易不减反增。伯罗奔尼撒半岛贫瘠的土地供养不了越来越多的人口,于是希腊人纷纷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起一个又一个殖民点,从伊比利亚的直布罗陀到克里米亚的亚速,这些殖民点为宗主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资。
当罗马把地中海变为内陆湖后,地中海航线俨然成为了帝国的生命线。埃及的粮食和莎草纸、不列颠的矿产、亚细亚与阿非利加的奇珍异种、亚平宁半岛帝国军团的调动…都依赖着海上的贸易路线。可以说海洋贸易不仅维持了罗马帝国几百年的稳定,也大大降低了帝国的治理成本。
但当帝国衰落之时,地中海反而变得四面漏风,无险可守,西帝国在蛮族的冲击下快速灭亡,东帝国在几百年内逐渐将地中海拱手让出。当帝国进入最后的苟延残喘之时,作为海上贸易中心的新罗马反而成为了一个无底的财政黑洞:他们已经连最重要的海上贸易权都打包卖给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人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室分封天下,实为殖民开拓。就像几千年后成吉思汗对其后辈所说的那样:天地广阔,任由你们索取。
各国之间往往存在大片无主或者有主(蛮族)的荒地,就连镐京附近都有游牧民族放牧。齐侯开拓东夷数百年,到管仲为相时方能尊王攘夷;楚子自称蛮夷,问鼎中原;而吴越则断发文身,已彻底蛮夷化。在这种情况下,诸侯国的势力范围往往仅限于城郭附近,不过仅仅维持青铜之类的战略资源流通即可,对国际贸易的需求还不是很大。
到春秋时期,虽然中原还残存着不少蛮族,但各国之间已经基本联通,失联数百年的吴越也能重返中原称霸。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国土面积进一步扩大,对交通贸易的便捷需求显现出来。而铁器的普及也导致生产成本大大下降,带来的疆域控制力增强,为了交通运输,各国纷纷开始大规模兴修水利。
自秦扫清六合之后,历代天朝的命运就往往与河流水运相连。当秦皇发现关中的粮食100石运往河套存留不足1石之时,天朝的治理极限便定格在长城以南。蒙元满清出身游牧又如何 ,长城以北最终还是丢给穷亲戚们。
而沟通帝国各个主要河流,并治理水患,成为贯穿每一个中原王朝的主旋律。魏王修黄河而建大梁,秦皇筑灵渠以巩岭南。两汉为了各地的漕运,又修建了多条运河。这一切在隋唐达到了一个高峰,数条运河沟通了长江、淮河与黄河。
但海运也在这段时间长足发展,汉帝国的使者就曾到达红海,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帝国衰落后,随着陆上贸易的荒废,海洋贸易,对于偏安一隅的宋小朝廷就更为重要了。
忽必烈屠灭了哈尔和林的老乡们后,仍然对于长城以北的这些穷亲戚们一万个不放心。这位最后的帝国可汗,第一个蒙古天朝皇帝,将政治中心定在了大都。这不仅影响了此后历朝的抉择,更是决定了天朝之后的命运。
宋小朝廷为了避免女真人南下时掘开了黄河,不仅黄河彻底成为不稳定的地上河,淮河千里沃土化为黄泛区,历代天朝的水利设施也多毁坏殆尽。到了蒙元时期,黄河依然给中原大地不断带来灾难,也断送了乾元的天命。
朱元璋将首都定于南京,一方面就是因为中原已经毁坏殆尽,另一方面就是南京作为帝国水运枢纽的地位。但显然,Judy作为一个天天在边疆接触蒙古人都藩王,他比乞丐出身的父亲与深宫中无知无畏的大侄子更了解天朝的命运。
如果不能控制住北方边境,即使这一代骁勇善战又如何,一旦子孙丧泽,游牧民族迟早会卷土重来。
但元神被小小方国珍掐断海上贸易,不得不屈颜婢膝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大海是无穷的财富,但也蕴藏着无穷的不可控因素。我天朝上国物产丰盈,无所不缺,你不干有的是人用刀剑逼着你干,大运河,启动!
但永乐皇帝没能想到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仅仅几十年后,大明就放弃了奴儿干都司,进一步向长城以南收缩。
当进击的也先威逼京师之下,堂堂天子沦为叫门的阶下囚。此后大明非但不能开拓巩固边疆,反而不断弃地失地。放弃了海运不但为日后的闭关自守埋下隐患,百万民工维持的运河也分散了帝国太多的精力。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彼时的西欧,庄园制度逐渐瓦解。处于对羊毛的需求,吃人的羊首先出现在不列颠,不过这仅仅是一切的前奏。
在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与法国后,英国确立其海洋霸权的地位,而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其霸权更是得到进一步巩固。
但印度纺织工人累累白骨与爱尔兰人的血泪仍然不能满足不列颠尼亚的贪婪。
大清有四亿人口,就算他们没有伏尔泰吹嘘的那么富裕,起码也能比得上整个新大陆的市场吧?(当然后来发现整个大清市场比不上美洲一根毛,因为大部分人实在太穷了。)
对于天朝的战争,议会考虑了良久才以微弱优势通过,因为他们对于这个庞然大物并不知其底细。大清也曾在缅甸见识过燧发枪的威力,但这一次却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大英在开始直奔广州,随后又攻下的几个沿海的大城市,这就是完全按照海权国家的思维定势了。对于一个欧洲国家,哪怕是俄国这种典型的内陆国,重要港口被封锁也会在几年之内完全崩溃。但大清是一个古典农业帝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结果战争打了两年,大清皇帝仍然在含糊其辞。
最后英国干脆放弃了之前在沿海占的所有城市,海军直奔南京而去。虽然大清水师贫弱,也不至于随随便便让敌军深入内陆。这是由于他们知道英国的风帆战舰在内水很难航行,到时候直接驱使炮灰一拥而上火烧连营。但他们不知道英国此时已经在舰队里运用了蒸汽机,几艘装载了蒸汽机的船只把战舰拖进内河,待大炮架到南京城下,天朝的官员这才如梦初醒:帝国可以丢掉广州,丢掉对外贸易,但不可能丢掉南京,丢掉运河,于是只得签下屈辱的不平等条约。
东方最后的古典帝国也屈服了,一座不知名的小岛就此崛起,并在之后的百年时间里作为帝国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存在。
——俄国的贵族都是文明人,但他们的子民不是。
彼得大帝的改革虽然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但也进一步加强了农奴身上的桎梏。毕竟,俄国已经习惯了凭数量压倒敌人。
大北方战争的结局以俄国的胜利而告终,尽管夺得了圣彼得堡,波罗的海的广大水域仍然不在俄国的控制范围内,俄国实际上仍是个内陆国。
大航海时代将世界联系了起来,为什么这么说?
封建社会早期,尤其是农业产品,往往只能就近消化,最多卖到附近的流动集市去;封建社会中后期,贸易繁荣起来,城际和国际的产品交流越来越多;大航海时代开启,印度的香料、美洲的蔗糖、东欧的粮食跨越小半个地球到达彼岸。
对于东欧的庄园主来说,西欧构建的新兴的世界贸易体系,使得他们终于能将本地的贸易与消费分开了。过去卖不完的土豆只能酿伏特加,但现在可以卖给西欧佬了。这么一想,老爷手里的皮鞭挥舞的更卖力了。
在西欧逐渐摆脱庄园体系的束缚时,在东欧,农奴却重新被赶入庄园。
这辆欧洲压路机,压碎了鞑靼桎梏的残酷和波兰翼骑兵的荣耀,以及北方雄狮的雄心,其背后完全是农奴的血肉在支撑。
俄国的声望在拿破仑战争后达到顶峰,其后更是日常插手欧洲政务。当其向奥斯曼索取东欧的势力范围之时,作为海军霸权的英国终于坐不住了。
——为了团结人民,政府需要敌人;如果没有,就创造一个,以此让他们团结起来。
俄国人总是那么复古,在民族主义时代使用中世纪常见的宣战借口:圣战,就像如今他们去“纳粹”化一样。
沙皇并没有意识到俄国的无序扩张已经触发了包围网,他只是愤怒的发现忽然间举世皆敌了,连传统盟友英法都在反对。
虽然英法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表现糟糕的很,但就像几十年前用数十亿英镑和海军霸权砸碎了波拿巴的大陆封锁一样。俄国孱弱的灰色牲口根本不值得与法兰西的民族热情相提并论,而其落后的工业水平更是把一切推到糟糕的极点。
细细的红线,束缚住了哥萨克们的脚步;隆隆的炮声,掩盖住了伏尔加河的波涛。压力山大的沙皇终于意思到俄罗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自己要为这一切承担代价,于是自觉地选择了历代的传统——中风。
西方不亮东方亮,俄国的扩张不能停止,自然要挑更好的柿子去捏。
早上好,契丹,现在我有镇东府。哎呀这不日本人嘛,还是看看远处的旅顺港吧家人们。
——大英的本意是坏的,但执行的好了。
在发现大清烂泥扶不上墙后,大英扶植新兴的日本继续对俄国这个大陆帝国围追堵截(至于搬石砸脚则是后话了)。
不像大英全球港口遍地,能迅速反应。俄国的舰队不远万里,疲惫地跨过半个地球来到东方,成功地送了人头。
西伯利亚的广袤无垠,灰色牲口的投送能力也有尽头。但日本不过新兴小国而已,沙皇还是想靠数量压死对方。
眼看双方都处于崩溃的边缘,罗斯福赶紧出来调和,于是双方各退一步。俄国没能吞并东北,日本也暂缓其步伐。
但俄国的远东战略也从此烂尾,国内闹革命,负债一堆,阿拉斯加也没了。
然而又能怎样?大英依然是俄国除了军队以外最忠实的盟友了。没有大英,我哪能把粮食卖出去换回工业品镇压农奴呢?老爷这样想着,手里的皮鞭不由自主地挥得更卖力了。
国内依然矛盾尖锐,沙皇总得想办法挑起战争。在巴尔干奥斯曼的势力瓦解,奥匈帝国占据了优势,沙俄以斯拉夫兄弟的名义介入。在沙皇卖掉德意志盟友后,总算站在了大英这一边,虽然包括俄国在内的世界各个列强并没有准备好打一次世界大战,但沙皇已经迫不及待了。
听说塞尔维亚一个愣头青把奥匈大公斐迪南打死了?哈哈,我的时代要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