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平臺的移植版本在普遍都是跨平臺發售的今天來看區別已經非常小了,比如(PC 有)更好的視覺效果,更平滑的幀率或者更高的分辨率,尤其是與索尼和微軟家的主機相比而言更是如此。PC 移植版有更多的講究,比如 4K 分辨率,像是視野範圍(Field of View)這種額外的選項,以及對 mod 的支持。
顯然,現在的技術和上世紀八十年代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那時候很多不同的平臺使出渾身解數互相競爭消費者,每一家的硬件配置都有自己的利弊。哪怕是最基本的色彩和聲音方面廠家都得去爭取先機——1986 年推出的麥金塔電腦(Macintosh)[1]配備了聲卡,但只能渲染黑白畫面,而同年發售的 IBM PC 可以顯示彩色但只能用內置喇叭發出嗶嗶的聲音。
就算是都可以顯示彩色的電腦之間還會有很多不同的色彩配置和短板。同樣是藍色,在 Commodore 64,Amstrad CPC 和 NES 上就有完全不同的色調,經常使得為這一種硬件設計的畫面放到另一臺機器上看起來就很奇怪。
最初在 Apple II 上發售的《冰城傳奇》畫面令人印象深刻,直到諸如《巫術》(Wizardry)等地下城探險類遊戲都開始使用線框圖形界面。然而,僅在一年之後發售的 Amiga 版本則加入了鼠標支持和畫面質量的飛躍,讓前面所有的版本都顯得遜色。因為 16 位計算機昂貴的價格,在隨後的幾年內,針對性能更弱但更便宜的像是 ZX Spectrum 和 Amstrad CPC 這樣的機器的移植版本還在不斷湧現。
《巫術7:失落的迦地亞》(Wizardry VII: Crusaders of the Dark Savant)
Windows (1996)
DOS (1992)
PlayStation (1995)
Windows (1996)
DOS (1992)
PlayStation (1995)
Windows (1996)
1 / 3
不是所有的再發售版本和移植版本都會有所提升。《巫術 7》有一個日本限定的 PlayStation 平臺的重製版本,但是全 3D 的畫面卻顯得比原來像素風還要過時。更甚的還有《巫術 黃金版》(Wizardry Gold),這是一個給 Windows 和 Mac 系統做的一個重製版[3]。但是這個版本加入了很多新的 bug、模糊的像素、和不一致的畫風,而且只能在一個窗口裡運行。有時候最初的版本才是最好的。
《魔法門2:異世界之門》(Might and Magic II: Gates to Another World)
PC-9801 (1988)
DOS (1988)
Macintosh (1990)
PC-9801 (1988)
DOS (1988)
Macintosh (1990)
PC-9801 (1988)
1 / 3
在《魔法門 2》的大多數版本中,戰鬥界面都很相似,使用鍵盤控制並且一次只顯示一個敵人。Mac 版本完全使用鼠標控制,並且利用了 Mac 原生圖形界面可以一次展示多個窗口。但實際上有點華而不實,很多玩家發現還是使用鍵盤快捷鍵管理六個人的小隊更方便。日本的 PC-98 版本也是鼠標操作,但它用了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戰鬥界面可以同時顯示自己的隊伍和敵人,而不是使用多個窗口。
《魔法門1》(Might and Magic I)——探索界面對比
PC Engine[4] 移植版(1991)[5]
Apple II 原版(1986)
Apple II 原版(1986)
Apple II 原版(1986)
PC-8801 移植版(1987)
NES 移植版(1990)
PC Engine[4] 移植版(1991)[5]
Apple II 原版(1986)
Apple II 原版(1986)
Apple II 原版(1986)
PC-8801 移植版(1987)
NES 移植版(1990)
PC Engine[4] 移植版(1991)[5]
1 / 6
《魔法門 1》(Might and Magic I)——戰鬥界面對比
PC Engine 移植版(1991)
Apple II 原版(1986)
DOS 移植版(1987)
麥金塔移植版(1987)
PC-8801 移植版(1987)
NES 移植版(1990)
PC Engine 移植版(1991)
Apple II 原版(1986)
DOS 移植版(1987)
麥金塔移植版(1987)
PC-8801 移植版(1987)
NES 移植版(1990)
PC Engine 移植版(1991)
1 / 6
《魔法門 1》最早發售於 Apple II 平臺。DOS 版本緊隨其後而且相當忠於原版,僅僅改變了一些顏色和字體。Mac 版本則充分利用了原生的鼠標支持和高分辨率畫面(儘管是黑白的)打造了一個非常先進的界面。日本造的那些機器都比較擅長處理顏色方面的事情,所以他們的版本有著 PC 中最好的畫面。
NES 版本有一些很大的改變——界面是基於菜單設計的,有小地圖而且畫面更好,這讓它成為了英語版本中最好的。最後,PC Engine 版本實際上是一個重製。它是針對日本用戶定製過的,有一個固定的六人小隊,一個炫酷的開場動畫,加入了常顯示的小地圖,以及有完整的配音。讓人難受的是,它只發售於日本國內。
[1] 譯者注:由蘋果公司在 1984 年推出,從 1998 年更名為 Mac。
[2] 譯者注:Color Graphics Adapter (CGA) 是由 IBM 在 1981 年隨著 IBM PC 一同推出的顯卡及顯示接口標準,最高分辨率 640×200(2 色),最多 16 色(160×100)。後來在 1984 年推出了增強版 Enhanced Graphics Adapter (EGA),最高可以輸出 640×350,16 色的畫面。在 1987 年推出了一直沿用至今的 Video Graphics Array (VGA) 標準,(原始版本)最高支持640×480(16 色)和 256 色(320×200),現在還在用的 VGA 接口就是來源於此,只不過經過若干代的改進,VGA 接口可以傳輸的分辨率和色彩數量都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