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iM”一詞,源自荷蘭語中對一種“只能在不經意間被觀


3樓貓 發佈時間:2024-12-25 01:25:41 作者:裴漁xhh Language


“SCHiM”一詞,源自荷蘭語中對一種“只能在不經意間被觀測到,類似小精靈的生物”的稱呼,人們相信兒童比大人更容易察覺到這種生物的存在。在遊戲中,SCHiM存在於世間萬物的陰影中。如果沒有意外,它們會伴隨自己的宿主度過一生——至少遊戲的商品介紹上是這麼寫的。

“SCHiM”一詞,源自荷蘭語中對一種“只能在不經意間被觀-第0張

說實話,在遊戲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懷疑過自己,是不是對《SCHiM》報以了過高的期待。畢竟,這只是一款成本可控的小體量獨立遊戲,剔除所有遊戲無關的外界因素後,它所能夠帶給玩家的,其實與市面上絕大部分同類產品沒有本質性區別:介於動作與解謎之間的遊戲類型,個性十足的視覺表現手法,與主題緊密相扣的背景音樂,再加上一個帶點兒抒情風格的故事——在獨立遊戲市場過度成熟的今天,這是一種再主流不過的捆綁方案。

可《SCHiM》之所以能夠受到更多的關注,還是源自其過於純粹與直覺的玩法——“踩影子”。

“SCHiM”一詞,源自荷蘭語中對一種“只能在不經意間被觀-第1張

“踩影子”是《SCHiM》的核心,更是存在於每個人童年中的共同回憶。在遊戲裡,你是一隻不幸與宿主的影子失去連接的小精靈,需要通過影子穿越城市的街道,在一切都為時過晚前,回到宿主的身邊。而遊戲的具體規則就更簡單了,就像我們中大部分人在小時候都玩過的那樣——“只有有影子的地方能踩,如果你不小心走到範圍就死了”。

這樣看來,《SCHiM》的邏輯其實更像是平臺跳躍遊戲。同樣都是在3D空間下的點對點跳躍,只是在偌大的平面化地圖上,禁止物體與環境光照角度產生的陰影,代替了傳統跳臺遊戲中的落腳點,而包括人類、動物,甚至是交通工具在內的“活物”,則承擔起了“移動平臺”的職責。抓準時機,跟上那些正在趕路的車輛或行人,誰知道他們會把你帶到什麼地方去……

這就是《SCHiM》最有趣的地方。在風格獨特的線條畫之下,它的一切組成元素都過於樸素了——利用一種近乎埋藏在人類基因裡的直覺,然後又給予了玩家一個明確的目標,你要做的僅僅是從起點開始一路跳到終點,就是那麼簡單。

“SCHiM”一詞,源自荷蘭語中對一種“只能在不經意間被觀-第2張

可說它是平臺跳躍遊戲,《SCHiM》對玩家的操作要求倒又不高。

雖然遊戲場景本身採用了傳統的三維框架,但陰影卻只會出現在“地面”這個唯一層級上。你可以這麼理解:《SCHiM》中的所有跳躍行為都發生在一個平面上——通過簡化空間關係,遊戲基本避免了3D跳臺遊戲自古以來存在的“視差”難題,但也對開發者的關卡設計手腕產生了更高的要求——一不留神,便很容易使其成為一部平庸的中小成本動作遊戲。

而為了從交互上補足設計面的侷促,製作組就專門在“踩影子”的基礎上引入了簡單的“交互”機制,賦予了玩家直接控制“附身對象”的權利,可以針對不同對象的物理屬性做出對應的交互。比如,你可以通過依附於信號燈的陰影中,控制行人與車流的移動;再比如,你可以附身於看板或雨傘中,利用彈性將自己發射出去。而這也是為什麼我說《SCHiM》的玩法介於動作與解謎之間——在遊戲中,比起快速的肢體反應與動態視力,找到正確的前進路線反倒更加重要。

“SCHiM”一詞,源自荷蘭語中對一種“只能在不經意間被觀-第3張

但這也正是讓我感到糾結的地方。

如果你玩過卡普空的《幽靈詭計》,那大概很容易就能聯想到,“踩影子(附身)”與“利用物品屬性搭建道路”兩種機制組合起來,將會產生怎樣有趣的化學反應——設計者可以在複雜的陰影和地形下,創造出類似“魯布·哥德堡機械”的迂迴式關卡,或是賦予陰影本身更加多元的功能屬性,進而讓“跳臺”本身變得有趣起來。

可惜的是,《SCHiM》並沒有成為一款精於設計的遊戲——我的意思是,“跳躍於陰影間”這件事情本身依舊充滿童趣,但這種純粹依靠本能的玩法,終究無法支撐起一整部遊戲的體量。當玩家最初的新鮮勁過去後,它只剩下了出乎預料的平庸。

“SCHiM”一詞,源自荷蘭語中對一種“只能在不經意間被觀-第3張

就結果而言,《SCHiM》沒能提供充足的變數。雖然本作的總關卡數多達65關,但其中的半數以上卻表現出了非常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它們中的大部分只是要求玩家追趕著目標,從街的這頭跳到那頭去,無論是關卡內的地形構造,還是具體解法,都千篇一律得出奇,頂多就是在關卡中加入幾件需要繞路的收集品,這就好像製作者試圖用一種所謂的“量大管飽”,來淡化創造力上的捉襟見肘。

你或許會好奇,剛剛提到的“交互”玩法呢?它們難道還不夠為遊戲提供變數嗎?你看,這其實也是我最想不通的地方——《SCHiM》本有無數種方法可以變得更加好玩,但它卻沒有。舉個例子:遊戲中90%以上的物品交互,並不會對解密或跳躍產生影響。而在我的想象中,本應作為基礎謎題出現的“燈具類”物品交互,更是在遊戲中出現的次數不超過五次。

“SCHiM”一詞,源自荷蘭語中對一種“只能在不經意間被觀-第3張

正如我在前面說的那樣,《SCHiM》的核心終究只是從起點跳到終點,僅此而已。

這直接導致我在遊戲後期陷入了一種難以言喻的困惑——困惑究竟是遊戲在關卡設計上出了問題,還是吃慣了好東西的玩家變得過於挑嘴了。要知道,從第一眼看到《SCHiM》充滿童趣的遊戲創意開始,我就對它抱有著過度的期待——事實上,即使是在玩過DEMO之後,我依舊對它的潛力充滿了信心。

理所當然的是,現實中真的沒有那麼多魚哥,更多的獨立遊戲開發者只是有想法的普通人罷了,當他們幸運地獲得了一個有趣的創意後,唯一能做的只是儘自己的可能把遊戲打磨到可以被稱為“商品”的程度,《SCHiM》就是這樣。

“SCHiM”一詞,源自荷蘭語中對一種“只能在不經意間被觀-第3張

好在,它的美術與音樂品味依舊在線,當意識到遊戲已經從關卡設計上帶來不了更多驚喜的時候,反倒是這些本應作為“配料”而存在,幫我中和了平庸關卡帶來的乏味感。

這是唯一讓人感到欣慰的地方——雖然沒能做好玩法,但開發者還是用線條畫般的視覺風格與好聽的關卡配樂,講完了一個皮克斯味道的故事。或許在這之後,我願意為它多出一張原聲的錢,當做下次寫稿時的後臺曲單。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