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一切要從一場拐賣小孩的出逃說起,小孩陳立秋、葉小小、段菲(吳曉)因為種種原因被送到人販子吳某手上,而葉小小知道被這個人販子虐待或者送給其他不認識的陌生人,她們將死路一條。
於是她趁著幫人販子賣花的機會,找到了一個絕佳的逃跑方法——買火車票離開這裡。但問題在於她們沒辦法藏錢,只能讓別人代為保管。

陳立秋覺得這一切都是楊樹的錯,如果他能來到雜貨鋪把火車票給她們,她就不會被吳販子丟到筒骨樓那暗無天日的地方,再也無法醒來……

終於,他受不了了,跟主任坦白後辭職回到了霧山鎮,他曾經長大的地方。實際上他是想到了自己辭職之後沒辦法還清身上的貸款,而他小時候的玩伴王一顧正好有個私活找他,他沒有做過多的猶豫就答應了。可他不知道的是,他這次回霧山鎮,其實是一場早該結束輪迴的棋局。

不過忽略遊戲的人物對白問題,遊戲還是在很多地方埋藏了所有故事的發展線索。比如在前三章楊樹的手機裡的短信就能知曉他最近的財務問題較大,和在與王一顧信息聊天時,王一顧的語言前不搭後語的樣子也為王一顧出現在筒骨樓做了很好的說明。

從第三章之後,楊樹和葉小小一直都是在筒骨樓裡探索事情真相(一開始是為了幫葉小小找親生父母,但之後兩人才發現這裡與現實不連通,需要找出去的辦法)。而筒骨樓一共有七層,第七層是天台,他們只能一點點搜索,卻發現在這裡還存在著除了王一顧以外其他人和一個不知道是人是鬼的麻袋人。

除此以外,王一顧也見到了自己內心裡害怕的幻象(並不是女朋友),段菲則是見到了自己想念的人......唯獨就只有葉小小是雙重人格,我們無法通過其他方式確認她是否也陷入了內心的幻想世界,又或者說她是代表著楊樹現在時間段的某種特徵?

所以事情到這裡基本上是個人都能明白整件事情的始末了,在楊樹的又一層幻境裡,陳立秋是以當初的小女孩身份跟他對話,補全了遊戲內容(也就是楊樹自己的回憶)。他也想起來自己的確是忘記了小時候的那次赴約,因為陳立秋給他的錢被莫紅梅發現並沒收,而且在後期楊樹在知道母親想要收養陳立秋或者是其他女孩的時候,他心裡是嫉妒的.......種種令人無奈的巧合導致了孩子們沒辦法想當初那樣說好的上火車離開這裡(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莫紅梅的計劃被洩露出去了,陳立秋錯怪了楊樹,但楊樹心裡的愧疚導致他後面成人之後忘記了這件事)。如果是以大佬作品《寂靜嶺》那樣來表述這件事,可能《火車》都要比現在更受玩家的肯定。

因果輪迴的宿命感一直是國人所常見到的人世結局,《火車》能夠把楊樹因為這件事影響到他之後再回霧山鎮直面自己的內心,算是有了個不錯的邏輯。但深究其故事內核,難道不是應該把主角視角放到葉小小或者是其他被拐孩子的身上才更為深刻嗎?所以故事分析到這裡,可能更多的還是不完美的遺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