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動漫】“黃昏時分無故人”——淺談諾蘭的《信條》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3-01 09:52:32 作者:All2BNicE Language

We live in a twilight world,and there are no friends at dusk.

2020年,克里斯托弗·諾蘭的電影《信條》被稱為他指導的評分最低的電影之一。這位在拍攝《星際穿越》中燒掉了一整片玉米地的導演,在《信條》拍攝過程中又炸燬了一架客機。片中約翰·大衛·華盛頓飾演的主角(THE PROTAGONIST ),從頭至尾居然沒有正式的名字。看了三遍《信條》,又參閱了其他的一些劇情解析,我想在這裡說一些對於這部電影的感受。


【影視動漫】“黃昏時分無故人”——淺談諾蘭的《信條》-第0張

本文章中所涉及的理論均只採用它最為通俗易懂的表層含義。如果文章中有理論引用不當或者邏輯錯誤,付之一笑即可。

熵與時間迴環

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是整部《信條》電影劇情的理論基礎。該理論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熵”,這是形容系統內部無序程度的單位。通俗來說,在沒有外界因素干涉的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封閉系統內部的熵總是趨向於增加,內部結構由有序變為無序,就像剛整理完的耳機線放進包裡不理睬,再拿出來它的線總會變亂。熱力學第二定律是一個絕望的定律,因為如果將整個宇宙看為一個封閉系統的話,它的最終結局就是變得混沌與無序,從而“熱寂”。

【影視動漫】“黃昏時分無故人”——淺談諾蘭的《信條》-第1張

熵逆的“逆向子彈”

熵增標示著時間的方向,《信條》中未來的人類擁有了逆轉個別物體熵的技術,因而也獲得了逆行於時間之河的能力。在大劉的短篇《坍縮》中借丁儀之口說出,不存在絕對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時間空間兩者是相連相互的。所以,《信條》中的時間逆行也如同《坍縮》中的宇宙坍縮,物質世界與時間同步倒退,逆行的人不能呼吸正向的空氣,遇到正向的火會被凍死。

【影視動漫】“黃昏時分無故人”——淺談諾蘭的《信條》-第2張

時間逆行機器

克里斯托弗·諾蘭,從《星際穿越》到《盜夢空間》,都證明了他是如今最會拍時間題材電影的導演之一。《信條》也不例外。而這次,諾蘭玩的是時間的“迴環”。電影中,熵增熵減代表著時間的方向。不斷的穿梭,構成了一個個巧妙的迴環。《信條》的不同部分劇情就如同一個個莫比烏斯環,你可以從某個環的任何一點開始,向前抑或是向後,最終都會回到原點。“已經發生的一定會發生”。這才有了電影中的兩次“時間鉗形作戰”:Sator利用時間的迴環,找到了主角藏匿鈈-241的位置;“tenet”組織利用時間的迴環,力圖從Sator的手中拯救行將毀滅的世界。時間的閉環,甚至還讓主角在Sator存放畫作的自由港的時間逆行機器中,遇上未來的自己。直到影片的最後你才會發現,整部電影的劇情線,都是一個完美的莫比烏斯環,是未來的主角自己創建了“tenet”組織,派遣Neil回到過去拯救曾經的自己。命運的線條,完成了精準而完美的迴環。

自由意志與影片中的感情線

時空旅行的外祖父悖論:如果一個人穿梭到過去殺害了自己的外祖父,那麼穿梭回去的這個人又是如何出生的呢?《信條》給出的解釋是:已經發生的一定會發生,過去是無法被改變的。正因為如此,未來的人類才會孤注一擲地選擇幫助過去的Sator收集並組裝使用“Algorithm”來毀滅過去的人類,以此來讓自身免於資源短缺和環境破壞造成的毀滅(其中的道理我還是難以理解,在此不作描述)。但是既然過去無法改變,為何電影中的角色都不斷地通過回到過去,來試圖改變註定的結局?這不就也產生了悖論?既然人的自由意志和行為無法改變結果,那他們行動的意義何在?往更深處說,是否真的有自由意志?看到這,我不禁想起了《西部世界》第三季能夠預測幾乎全世界人未來的行為的“羅波安”超級計算機,也想起了《你一生的故事》中未來無可逃脫而又無法改變的命運。我不知道《信條》的世界中是否有真正的自由意志,但這又給劇情增添了一種宿命論般的悲壯感。


【影視動漫】“黃昏時分無故人”——淺談諾蘭的《信條》-第3張

海上的風車

和以往不同,諾蘭在《星際穿越》中如同父女跨越光年的愛、對人類面對浩瀚星空的渺小無力的感嘆之類氾濫的情感元素,在《信條》中,卻被深深地埋藏在了繁雜的劇情線索之下。其中最感人的,便是主角與Neil的友誼。Neil被未來的主角所招募,回到過去幫助曾經的主角。在基輔劇院襲擊事件中,是Neil發射的逆向子彈救了主角的命;Neil之所以“第一次”會見主角就對他的飲食習慣瞭如指掌,是因為Neil已經在時間長河中與主角並肩作戰了許久;當最後Neil在夕陽下,向著直升機無所畏懼地走去,去完成自己在過去必死的使命時,主角才明白,對於自己來說,他和Neil的友誼剛剛開始,但對於Neil來說,卻是結束。Kate曾經在Sator的遊艇上,看到一個躍入水中的女性人影。Kate本來以為她是Sator的第二任妻子,可直到最後,才發現這就是未來的自己。這便是諾蘭在這部電影中的人文關懷,一種宿命論般的悲壯。也許這部電影正真想告訴我們的是:如果結局註定無法改變,你是否還會繼續前進?

【影視動漫】“黃昏時分無故人”——淺談諾蘭的《信條》-第4張

最後的訣別

【影視動漫】“黃昏時分無故人”——淺談諾蘭的《信條》-第5張

最後的訣別

《信條》的獨創性與試驗性‌

與諾蘭之前口碑票房雙豐收的電影不同,《信條》上映後,其口碑卻大不如前,市場反映不佳,諾蘭由此“跌下神壇”。但在我看來,《信條》很類似於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小島秀夫的《死亡擱淺》之類的作品,這是一部諾蘭充斥著獨創性與試驗性元素的野心之作。

《信條》的燒腦程度眾所周知,劇情、時間線混亂,線索轉瞬即逝,大多數只觀看一遍的觀眾根本無法從中理清頭緒,更不用說在其中深藏著的Kate與Sator、Neil與主角的感情線。除了劇情複雜和感情淡薄,《信條》對於熵論、自由意志等理論的引用也讓習慣了傳統時間穿梭題材電影的觀眾難以適應,註定只能是少部分人才能get到點的試驗性之作。

【影視動漫】“黃昏時分無故人”——淺談諾蘭的《信條》-第6張

我打我自己?

《信條》在電影配樂上的使用也與諾蘭以往的電影大相徑庭。由於御用配樂師Hans·Zimmer選擇了與丹尼斯·維倫紐瓦合作,諾蘭便邀請了Ludwig·Goransson來負責配樂。《信條》大部分的配樂,都是和Zimmer風格截然不同的電子樂,規律、冷靜、前衛,充滿著科技感與疏離感,完美貼合電影世界中的那個冷寂而又絕望的近未來。就算在配樂上,諾蘭都在玩迴環的概念——正著聽和倒著聽,效果是一樣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影片中每當Sato**場時,播放的配樂都採用了經過處理的諾蘭呼吸聲,成功塑造了反派Boss Sator的強大氣場。

【影視動漫】“黃昏時分無故人”——淺談諾蘭的《信條》-第7張

電影OST封面

由於wyy版權保護,這裡就不上鍊接了,有vip的同學請自行搜索

而在一些小細節上,諾蘭也毫不馬虎:電影片名是“Tenet”,從左邊讀還是從右邊讀,都是一樣的;反派名字叫“Sator”,“Arepo”是藝術品仿品商的名字,“Opera”是指開頭髮生襲擊事件的劇院,而“Rotas”是片中自由港的建設者;時間逆行機器隔離窗的紅色與藍色,最後決戰的紅藍兩隊之分,電影開場華納公司和諾蘭Syncopy的紅藍logo。不論是細枝末節的文字還是影片中顏色的使用,諾蘭都在玩正敘倒敘、時間迴環的概念。

【影視動漫】“黃昏時分無故人”——淺談諾蘭的《信條》-第8張

強烈的紅藍色對比

《信條》是我個人十分喜歡的一部電影。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去重溫一下,相信你會體驗到與傳統科幻片截然不同的感受。


© 2022 3樓貓 下載APP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