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含有劇透】
對我而言,《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是一部很神秘的電影,上映前宣發反覆強調是宮崎駿先生的“告別之作”,幾個預告片看的雲裡霧裡,片名充滿了說教意味但同樣不知所云,抱著對大師的信任、期待和好奇,還是在上映第一時間去看了。
先說結論,這部電影不同於我之前看過的任何宮崎駿作品,宮崎駿放棄了簡單講好一個故事,選擇了一種非常小眾、意識流和抽象的表達思路,正因如此,這部電影觀看門檻不低,評價也註定是兩極分化的。
電影整個故事並不複雜,主角真人的母親在一次大火中葬身,一年後,父親和母親的妹妹夏子相愛組成了新的家庭,並帶著真人一起搬到了鄉下的祖宅。
在鄉下的生活並不如意:融不進的新學校、吃不慣的飯菜、還有對母親的思念、對繼母的複雜態度都在困擾著真人。
這時,一隻會說話蒼鷺出現,宣稱真人的母親還活著,並引誘真人進入廢棄的塔樓。真人起先是抗拒和猶豫,但為了尋找失蹤的繼母,真人最終還是下定決心走進塔樓,進入了光怪陸離的塔世界。
電影保持了宮崎駿一貫高水準的分鏡和作畫,無論是真實世界塑造精緻的日式庭院,還是塔世界裡各種奇異充滿想象力的奇景,每一幀都可以截下來當壁紙的程度,從這個角度講,宮崎駿還是寶刀未老的。久石讓的配樂,八爺的主題曲都很精彩,電影的聲畫體驗絕對是一種享受。
事實上,這部影片所有可能的爭議都是在講故事層面,老爺子有意無意製造了理解的障礙,莫名其妙的人物動機不斷干擾著觀眾理解。
把故事置於戰時背景下,鵜鶘、鸚鵡,黑色靈魂等意向,“學我者死”“重新建一座塔”等臺詞必然意有所指,沒有隱喻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帶著探究隱喻的心理去看這部影片,觀影的過程就會非常痛苦,必須得不斷嘗試給電影層出不窮的設定找到合理的解釋。
而影片恰恰在細節上不修邊幅,故事對於每一條線的處理都是戛然而止,只願呈現一個斷面,完全不在意邏輯閉環和來龍去脈。
比如為什麼母親在塔世界中以火美的形式存在?為啥塔中主角和火美並沒有母子相認?繼母夏子為什麼要進入塔世界的產房,黑色靈魂象徵著什麼?為什麼他們不能殺生?老婆婆們又象徵著什麼?凡此種種,不思考還好,一思考就覺得越發剪不斷理還亂。
如果熟悉日本近代歷史,故事的一些象徵幾乎是明示的。比如塔世界來自一個巨大飛來黑色隕石,幾乎毫無疑問在暗示打開日本國門,開始日本近代歷史的“黑船事件”,殘忍瘋狂並野心奪取塔主權利的鸚鵡們,毫無疑問是軍國主義者的象徵,鵜鶘則是被綁上戰車、踏上對外侵略之路的民眾。
遺憾的是,無論是個人成長線還是塔世界的隱喻,我認為處理都不夠好,人物的轉變並沒有令人足夠信服的動機,所有的人物都是很工具地存在,無論是夏子還是火美,都像是為了推進劇情的產物。
主角真人同樣缺乏弧光,作為一個年紀輕輕失去至親、對社會和外界充滿不信任和排斥的自閉男孩,就因為在異世界走了一遭,就立刻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變,和真實世界的和解、和繼母的和解、對母親思念心結的解開,都來的過於突然。
怎麼說呢,整個電影就像是為了醋包的餃子,老爺子的關鍵目的是想語重心長地講點人生感悟和道理,給年輕人一點寄語,故事真倒只是一個載體、一個可重可輕的東西。
說說我的理解,電影海報上敞開的三道門其實正解釋了影片想要表達的意蘊,象徵著主角真人(新生代日本人)面臨的選擇。
舅公象徵的天皇治下的維新日本,既有進步(西化)的一部分,但本質上還是穿著傳統的長袍,而且已經垂垂老矣。
美火象徵的戰火中成為殖民地的日本,她的裝束形似西式的女僕裝,寓意在戰爭中失敗,淪為殖民地的日本。
身著和服的夏子則代表著現實和未來,懷有身孕象徵著“新生”,真人最終做出選擇,向著繼母喊出“夏子母親”,承認自己曾經的醜惡(拿石頭自殘以騙取同情),拒絕待在塔世界構造一個自己主宰的理想世界,選擇回到了現實,那個真實、殘酷、甚至充滿痛苦的世界。
前兩條路註定失敗,而最後一條路是真人必然的選擇,就像是宮崎駿在告訴年輕一代,牢記歷史,不要重走以前的路,坦然面對真實的世界。
當觀看到電影結束,真人隨著父親回到東京,故事戛然而止,然後開始出字幕和響起八爺的歌聲,總感覺電影少了什麼。
少了什麼呢?
影片最大的痛點在於,作為觀眾,我完全沒辦法代入和共情任何角色,無論是影片中的人物,主角真人、夏子、火美、老人、蒼鷺男等,更無法代入影片想表達的價值,戰後日本人的創傷、迷茫,既不能感同身受,也產生不了共鳴。
這麼一想也就釋懷了,看不懂,不要緊,可能本身就不是受眾吧,影片想講的不少內容確實和我們沒啥關係。
最後還想表達一點對意識流作品的看法。
對於大師而言,講個好的閤家歡的故事應該完全不是問題,這次更意識流的表達更像是一種探索和嘗試。意識流電影無可避免的問題就是敘事模糊,觀眾們怎麼解釋都可以,每個人都有這樣那樣的理解,理想的情況下,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也會產生千人千面的共鳴和情感觸動。
但現在問題在於,在互聯網時代,其實大多數人並沒有時間和精力獨自思考,大家看不懂都求助於各種社交媒體,聲量最大的媒體和意見領袖主導了這種“釋經權”,人們只會對著這些 KOL 所謂的深度解讀點頭稱是,人云亦云,然後隨聲附和。
在這種情況下,影片信息的模糊化、抽象化,實則讓渡了電影創作者自己的表達權利,我並不排斥意識流電影,但讓觀眾能夠不依賴解讀,獨立看懂電影想表達的內容,這中間的平衡和取捨,我覺得還是相當重要的。
畢竟電影是屬於創作者的,是屬於觀眾的,但不應該是獨屬於媒體和 KOL 們的。
《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出於對大師的尊重,還是把問題歸結在我自己沒看懂吧,因為沒看懂,也就不好妄言電影的好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