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含有剧透】
对我而言,《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一部很神秘的电影,上映前宣发反复强调是宫崎骏先生的“告别之作”,几个预告片看的云里雾里,片名充满了说教意味但同样不知所云,抱着对大师的信任、期待和好奇,还是在上映第一时间去看了。
先说结论,这部电影不同于我之前看过的任何宫崎骏作品,宫崎骏放弃了简单讲好一个故事,选择了一种非常小众、意识流和抽象的表达思路,正因如此,这部电影观看门槛不低,评价也注定是两极分化的。
电影整个故事并不复杂,主角真人的母亲在一次大火中葬身,一年后,父亲和母亲的妹妹夏子相爱组成了新的家庭,并带着真人一起搬到了乡下的祖宅。
在乡下的生活并不如意:融不进的新学校、吃不惯的饭菜、还有对母亲的思念、对继母的复杂态度都在困扰着真人。
这时,一只会说话苍鹭出现,宣称真人的母亲还活着,并引诱真人进入废弃的塔楼。真人起先是抗拒和犹豫,但为了寻找失踪的继母,真人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走进塔楼,进入了光怪陆离的塔世界。
电影保持了宫崎骏一贯高水准的分镜和作画,无论是真实世界塑造精致的日式庭院,还是塔世界里各种奇异充满想象力的奇景,每一帧都可以截下来当壁纸的程度,从这个角度讲,宫崎骏还是宝刀未老的。久石让的配乐,八爷的主题曲都很精彩,电影的声画体验绝对是一种享受。
事实上,这部影片所有可能的争议都是在讲故事层面,老爷子有意无意制造了理解的障碍,莫名其妙的人物动机不断干扰着观众理解。
把故事置于战时背景下,鹈鹕、鹦鹉,黑色灵魂等意向,“学我者死”“重新建一座塔”等台词必然意有所指,没有隐喻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带着探究隐喻的心理去看这部影片,观影的过程就会非常痛苦,必须得不断尝试给电影层出不穷的设定找到合理的解释。
而影片恰恰在细节上不修边幅,故事对于每一条线的处理都是戛然而止,只愿呈现一个断面,完全不在意逻辑闭环和来龙去脉。
比如为什么母亲在塔世界中以火美的形式存在?为啥塔中主角和火美并没有母子相认?继母夏子为什么要进入塔世界的产房,黑色灵魂象征着什么?为什么他们不能杀生?老婆婆们又象征着什么?凡此种种,不思考还好,一思考就觉得越发剪不断理还乱。
如果熟悉日本近代历史,故事的一些象征几乎是明示的。比如塔世界来自一个巨大飞来黑色陨石,几乎毫无疑问在暗示打开日本国门,开始日本近代历史的“黑船事件”,残忍疯狂并野心夺取塔主权利的鹦鹉们,毫无疑问是军国主义者的象征,鹈鹕则是被绑上战车、踏上对外侵略之路的民众。
遗憾的是,无论是个人成长线还是塔世界的隐喻,我认为处理都不够好,人物的转变并没有令人足够信服的动机,所有的人物都是很工具地存在,无论是夏子还是火美,都像是为了推进剧情的产物。
主角真人同样缺乏弧光,作为一个年纪轻轻失去至亲、对社会和外界充满不信任和排斥的自闭男孩,就因为在异世界走了一遭,就立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和真实世界的和解、和继母的和解、对母亲思念心结的解开,都来的过于突然。
怎么说呢,整个电影就像是为了醋包的饺子,老爷子的关键目的是想语重心长地讲点人生感悟和道理,给年轻人一点寄语,故事真倒只是一个载体、一个可重可轻的东西。
说说我的理解,电影海报上敞开的三道门其实正解释了影片想要表达的意蕴,象征着主角真人(新生代日本人)面临的选择。
舅公象征的天皇治下的维新日本,既有进步(西化)的一部分,但本质上还是穿着传统的长袍,而且已经垂垂老矣。
美火象征的战火中成为殖民地的日本,她的装束形似西式的女仆装,寓意在战争中失败,沦为殖民地的日本。
身着和服的夏子则代表着现实和未来,怀有身孕象征着“新生”,真人最终做出选择,向着继母喊出“夏子母亲”,承认自己曾经的丑恶(拿石头自残以骗取同情),拒绝待在塔世界构造一个自己主宰的理想世界,选择回到了现实,那个真实、残酷、甚至充满痛苦的世界。
前两条路注定失败,而最后一条路是真人必然的选择,就像是宫崎骏在告诉年轻一代,牢记历史,不要重走以前的路,坦然面对真实的世界。
当观看到电影结束,真人随着父亲回到东京,故事戛然而止,然后开始出字幕和响起八爷的歌声,总感觉电影少了什么。
少了什么呢?
影片最大的痛点在于,作为观众,我完全没办法代入和共情任何角色,无论是影片中的人物,主角真人、夏子、火美、老人、苍鹭男等,更无法代入影片想表达的价值,战后日本人的创伤、迷茫,既不能感同身受,也产生不了共鸣。
这么一想也就释怀了,看不懂,不要紧,可能本身就不是受众吧,影片想讲的不少内容确实和我们没啥关系。
最后还想表达一点对意识流作品的看法。
对于大师而言,讲个好的合家欢的故事应该完全不是问题,这次更意识流的表达更像是一种探索和尝试。意识流电影无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叙事模糊,观众们怎么解释都可以,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理解,理想的情况下,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也会产生千人千面的共鸣和情感触动。
但现在问题在于,在互联网时代,其实大多数人并没有时间和精力独自思考,大家看不懂都求助于各种社交媒体,声量最大的媒体和意见领袖主导了这种“释经权”,人们只会对着这些 KOL 所谓的深度解读点头称是,人云亦云,然后随声附和。
在这种情况下,影片信息的模糊化、抽象化,实则让渡了电影创作者自己的表达权利,我并不排斥意识流电影,但让观众能够不依赖解读,独立看懂电影想表达的内容,这中间的平衡和取舍,我觉得还是相当重要的。
毕竟电影是属于创作者的,是属于观众的,但不应该是独属于媒体和 KOL 们的。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出于对大师的尊重,还是把问题归结在我自己没看懂吧,因为没看懂,也就不好妄言电影的好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