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监十三年,浮山堰溃决,那场溃决似是将人分成了两种,一类上等人,一类下等人。在不远也不近的四十多年后,两类人发起了一场决战。
归海刚还俗,头盔下的额头还留有剃度后的戒疤。尽管他看不上候景,认为俨然是一个野蛮人,没有任何礼仪,对于佛法也缺乏敬畏,会一门心思的从佛门剥夺财产。
但是不可否认,他候景给了他们一个报复萧梁的机会,归海早已忘记自己的俗名了,早在四十四年前,记得他俗名的家人已经被大水冲进海里了。
不过他运气相当不错,在此之前成了一个小佛寺的沙弥。在这个时代,又有什么能比当小沙弥更好的工作呢?
后来归海听说,萧衍对这场灾难相当愧疚,他做出了除了帮助灾民以外一切的行动,从此以后再也不再杀生,又多次舍身佛寺,好像变为了一位慈眉善目的慈祥老人,完全不像那个残暴刚愎,在一念之间,让数十万人死亡,让近百万人受灾的暴君。
归海对于这行径持着默然的态度,在他看来,萧衍不过是将死时,想着要祓除妄想,弃恶从善。好在不久的将来前往极乐世界。
不过好在他做了个统一天下的梦,他上一次想着统一,结果浮山堰决堤,这次梦到统一,他也被候景送下黄泉了。
那萧衍既然已经死了,那归海还还俗跟着候景军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学了四十多年的佛法,也无法跟记忆里模糊的家人辩法,他六岁当沙弥,这辈子只在寺庙的一方天地里呆着。
归海意识到了体内似乎一直存在着一个六岁的孩子,尽管每天佛寺的钟声会掩盖他的啜泣,清规戒律压得他哭不出。但是每到深夜,那个孩子还是会伴随着蝉鸣的悲鸣,冒出头来。
如此往复四十四年,但是人生又有多少个四十四年?归海打算要用一场战争来解决,尽管他会死在战场上,但是结果肯定会是给他颤动的灵魂带来安宁。
不过战场形势很不乐观,萧梁的主力全部压在上饶这个地方,在一望无遗的平原上,候景军被淳于量打的大败,如果没有奇迹发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被打的溃败,但是北齐的援军及时赶到,击溃了萧梁的主力。
归海也在战场上安睡了,万籁俱寂,从此不再度过昼与夜的更迭。
没过多久,候景便打赢了萧梁,让萧梁割地赔款,使其元气大伤。
整个江南或已在连年的战争中凋敝,民不聊生,但是这是候景所不在乎的。他此刻只会感受到澎湃的激情,原来我这种人也能成就大业吗?此时他显然已经独断刚愎,不再听任何人的劝言,他深知自己时日无多,打算最后将攒下来的所有家当散尽向萧梁宣战!
恰逢此时萧梁对西方蛮夷用兵,候景意已决,决定开春便发起攻击。
可惜的是公元569年3月10日,候景没熬到战争开始,他没有死在战场上,只留下了一个12岁的儿子,还有一个久经兵燹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