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游戏吃瘪的时候,你会想起伤害自己的人吗?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2-26 20:48:07 作者:化身伊陆 Language

友情提示,本文前半段附图包含老头环前期BOSS“恶兆妖鬼玛尔基特”的战斗场景,可能涉及到少量剧透。已做防剧透折叠处理,不希望破坏任何惊喜的玩家可放心阅读。
在敲下这篇文章之前,我已经和恶兆咕噜僵持了起码4个小时。‘期间我无数次陷入极为糟糕的情绪状态中,三不五时气血上涌。
最开始,这或许是因为反复失败而感到沮丧,或者对自己在战斗中的错误决定感到懊恼,但随着死亡次数的增加,对BOSS出招规律愈发熟悉、已经可以靠一些“肌肉记忆”来应对战斗以后,这些情绪的来路就发生了变化。

玛尔基特的身影和出招,赫然都是一些糟心回忆的具象化。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某种“思维的魔术”,在游戏里吃瘪的时候,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总能精准地联想起一些无法释怀的过往经历(没什么道理)。这些事情有大有小,但想起的时候,都像是“昨天才发生的事情”一样新鲜。渐渐地与BOSS的战斗变成了与回忆的战斗,一旦失败就开始想一些游戏之外的事情,最后两种心情纠缠在一起,已经分辨不出“对BOSS”和“对回忆”的两股火气是哪一个先燃起来的了。
这种无端联想成功影响到了我的游戏体验——第一次被这个BOSS打死的时候,他的血条还剩下百分之5。但四个小时后,当我第N次被它打死的时候,他的血条却只被削到了百分之50左右。
有时甚至半血都没削到。

有时甚至半血都没削到。

这种事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在过去游玩魂系列、《血源》、《仁王》等游戏的过程中,这种心境都如影随形,可以说在游玩这些会反复去世的作品时,我都会顶上一些额外的压力。越失败心情越差,心情越差越心不在焉,失误也开始增多,这并不是享受游戏的健康方式——再说就算成功打过了,这些糟心事也不会就此被忘在脑后,等到下次卡关的时候,说不定还会突然闯进脑海中。想象中“打败了BOSS就打败了心魔”的理想化剧情并不会发生,你的理性会一直提醒你“不不不,这件事还是存在的,你只能接受它。”
其实,给玩游戏这个行为蒙上这样一个不属于它的色彩,本身就很不妥。我也很担心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变得不可理喻。所以我最终决定,哪些回忆糟心,就向哪些回忆迈出释怀的第一步。说到底,虽然许多事情的结果无法改变,但我们依旧可以想办法软化它在我们脑海中那些锐利的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放下手柄开始写这篇文章,并想要发在机核——也就是今天存在感最高的一段回忆发生的地方。
2019年,我在机核发布了一篇有关《生化危机2 重制版》剧情编排的文章,在文中我尽可能地用直观的例子、两个版本的对比,以及用同系列《生化危机1》的剧情编排来说明:为什么我觉得重制版二代的剧本设计非常糟糕。
但在文章发布以后,评论区中有很多反对者直接无视了我在文章中举出的每一个具体的用于佐证自己观点的例子,也完全忽略我对重制版二代感到遗憾、失望的真正原因,而直接将我打成一个“鸡蛋里挑骨头的杠精”。更有甚者从更大格局入手,指责我的文章会影响到游戏销量,因为我“只说了缺点而没有说优点”。
在这件事结束之后,我有很久没有重新打开过这篇文章,因为我陷入了自我怀疑,我担心他们说的是对的,我担心我的文章真的写得一团乱麻,什么都没说清楚,以至于会被人这样误解。
也许您看到这里会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你以前都生活在象牙塔里吗?你没被人批评过吗?”
不,我当然不是第一次作为表达者被人误解和攻击。由于我工作的关系,我用心演绎的一个角色在公布之初曾收到铺天盖地的差评,而我所热爱的这项工作也有很长一段时间被人用“译制腔”、“播音腔”等刻板印象一棒子打翻。但这些都没有像这篇文章一样让我感到憋闷,因为角色也好、工作也好,大家都有权就自己的好恶发表看法——哪怕有些看法你并不同意,但依然要感激这些看法的存在。
但这篇文章不同,因为作为一个表达者,在我清晰地说出了一个如同“1+1等于2”的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却被人无视这一前提直接扣上帽子问我“居心何在”,这种体验是非常糟糕的。
真正让我崩溃的,是这样的两串讨论。
一串,是一位用户在和我进行了不下五千字的讨论之后,终于听懂了我原文中就已经说明白了的内容,浪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
另一串,是在我被搞到心态以至于带着情绪讨论的时候,对方直接给我扔下了一句:
我对这类经历的感想——这事不止发生过一次

我对这类经历的感想——这事不止发生过一次

我无法释怀,因为我没有只输出情绪,我没有扣帽子,甚至是扣了帽子的那一方。
我无法释怀,因为我虽然的确感到愤怒,但没有因为自己的情绪而放弃就事论事。
我无法释怀,因为我不是他说的那样的人。
于是在不久之后,我抱着解开心结的想法,向第二串讨论的当事人发了一篇诚恳的私信,对方也非常有诚意地向我表达了歉意,并解释了他当时的心路变化。终于,我们开始从对立的双方,变成了可以站在对方角度换位思考、或者说理解对方行为的“可以交流的人”。
越是微不足道、鸡毛蒜皮的小事,越是容易将人噎住。虽然这种憋闷感完全不至于令人发疯或性情大变,但一旦想起,就足以轻松地毁掉当下的好心情。或许当下的时代,人们确实会更容易受伤,而这种“易受伤”的感性在旁人看来是非常不可理喻乃至“矫情”的。
所以,我很感激自己能够认真地想要解开这个心结——不去逃避它,也不是私下里黑屁,而是在当下,当场,对着可能看到的那些当事人,诚实地说出:我觉得我被伤害到了,这件事对我实实在在造成了影响,因此我很在意这件事,我也不为此感到丢脸。
如果在看这篇文章的你也有着同样的困扰,也希望你能接受自己有着这样一个“在意糟心的回忆”的一面,然后设法让它经过内心,留下一些感悟之后安然离开吧。

© 2022 3楼猫 下载APP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