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星遊社# 茗零
本篇文章內容根據外網相關資料總結而出,並不代表最終情況
如果你昨天沒看第一期,先戳這裡:
《原子之心》前瞻第一期:瘋狂的原子朋克世界
前言
在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原子之心》的一些背景設定,但那基本上都是有關於遊戲本身的內容。而這一期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瞭解《原子之心》的背後:Mundfish的故事。
當然,除了主創團隊的背景,本期文章還會介紹《原子之心》一些值得期待的內容。
《原子之心》的誕生之路
《原子之心》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就已經初具雛形,其最早的概念視頻發佈於08年。
2003年,Artem先生自己製作了一則廣告(一說是為電視節目製作的片頭),片中機器人的設計也被沿用到了遊戲中。
08年,Artem用廣告公司的引擎製作了一段概念CG,這才成了《原子之心》誕生的契機。
俄國人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喜歡把各種各樣的資料都放到自己的社交媒體上,這就很方便網友開盒。
例如Artem就幾乎把原子之心的早期構想全部放到了他的臉書上。
他在2012年註冊了臉書賬號,併發布了一系列代號為Project 3826的小說與插圖,這成為了原子之心的早期模板。
這些小說是以片段的形式發佈,原文為俄語,加之《原子之心》由於還未發售,所以在國內相對來說比較冷門,尚無人搬運。
有臉書賬號並有俄語翻譯能力的玩家可以去作者的賬號看一下(筆者原本想要開個帖子搬運,但無奈臉書賬號因註冊時的不規範操作而引發了封禁)。
2016年,Artem利用虛幻4做了一個45分種的遊戲Demo,之後在和自己的朋友Zace兼原子之心開發商現任CEO聊天時,兩人一拍即合,決定整個大活。因此,在2017年,他們成立了Mundfish,並於18年走上了正規。
(Mundfish四元老,從左到右分別是謝多娃、Zace、Oleg和Artem)
Mundfish的四位主創,也被稱為“Mundfish四元老”,而在最初卻有著“三元老”即Artem、Zace與Oleg的說法。
那麼就讓我們分別來介紹一下這三個人。
首先就是遊戲的主創Artem Galeev,網名是Artep(因此文章中出現的Artem和Artep都是指他,並不是筆誤)。
(Artem野獸說成立(錯亂))
Artem先生是Mundfish的創意總監,在廣告和遊戲開發行業擁有超過15年的經驗。
曾為可口可樂、Dirol、VTB集團以及俄羅斯郵政等品牌製作視頻。目前,他是東歐最有才華的藝術導演之一。
而“三元老”的第二位,就是Oleg Gorodishenin,是Mundfish的技術主管。
他有著五年以上的遊戲製作經驗。完成了尖叫學校(一所關於遊戲製作的俄羅斯官方教育中心)的遊戲圖形學位課程。
曾在Snapchaat擔任VFX藝術家,並開發了新的效果概念。Oleg曾創建了一家外包平面設計製作的公司,並在後來將其轉變為一家遊戲開發公司。
他曾經做過遊戲,只不過差評很多。比如,Oleg在Steam、Google Play和AppStore上發佈了一款名為《現場英雄(Heroes of Scene)》的免費遊戲,現在還能搜索到。
至於最後就是“三元老”的Zace,其本名叫做Robert Bagretuni,意思是亞美尼亞某個王朝的後裔,“Zace”也只是網名。
他曾為最大的品牌(包括俄羅斯國內外)製作視頻,例如索尼、Miller和達能(沒錯,就是優冠餅乾的那個達能)。
Zace還曾在一家電影製作公司的VFX部門工作,並作為一名自由設計師兼文案撰寫人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
他在視頻製作、電影VFX和遊戲行業共有15年以上的經驗,還為俄羅斯最大的社交網絡VK.com創建了其第一個廣告網絡,該網絡每月總瀏覽量能夠達到10億次。
除此之外,他還參與過《巫師之怒》、《Skyforge》、《速度世界》、《裝甲戰爭》以及《Warface》等旗艦項目。
Zace在2017年停止了他的經濟業務,並決定專注於自己的遊戲開發公司Mundfish。
(外網一位原子之心關注者總結的三元老簡介,也是上述文案的英語原文,文案僅供參考,請以原文為準)
Zace畢業於一家俄國名校,學習的是物理學。Aretp是個廣告CG師,給俄羅斯中央電視臺供過稿。Zace就是在實習時遇到了Artep,並被他的藝術風格折服,兩人也做了二十年的老朋友。
謝多娃是Mundfish的財政總監,Zace在做ios手遊期間遇到了她。當時謝多娃是Zace供職公司的圖形設計主管,兩人曾合力開發過一個音遊。
Zace跑到俄國最大的互聯網集團1c當高級顧問時,謝多娃也跟著去做了助理。期間,Zace還開發了一個金融軟件,為了給Mundfish籌資賣給了一個韓國公司。
Mundfish的初始資金有一部分來自他們自己,另一部分來自他們認識的幾個俄國富豪。據其透露,這些人中有一位是一個阿爾泰地區的奶業大亨。
令人感動的一點就是,Artep大約在2012年去過E3遊戲展,當時他很感嘆E3的規模。結果將近十年後,他自己的作品也上了E3。
《原子之心》這個作品,是Artep頂著俄國社會對遊戲開發的歧視製作的,他光是一個人就準備了二十多年,相當於為了這部遊戲從二十歲一直堅持到了四十歲。
由於俄國對遊戲開發業的歧視,Artep很討厭俄國的環境,希望自己的遊戲在上線Steam以後只在美國發售,因為美國環境好(並不是說不在其他國家發售)。
Zace也說過類似俄國網友都是二極管的話。但矛盾的是,他們雖然私下這麼講,在公開場合卻又說希望提振俄國遊戲業。
除了“三元老”、“四元老”以外,Mundfish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第五人”。那就是負責製作音樂的布格羅夫,他也是一位狠人。
他在沒有任何音效經驗的情況下,直接拉人組隊從零開始,用了三年,完整的做完了原子之心的音效庫。
雖然網上傳出《原子之心》的配樂是由曾為《毀滅戰士》作曲的Mick Gordon,但要知道,在製作組找到Mick Gordon之前,原子之心的BGM都是布格羅夫寫的。
他相當於為了做《原子之心》,而為俄國遊戲業專門培養了一支專業音效團隊,貢獻極大。
為此他還犧牲了自己的音樂創作,直到去年才把自己籌劃了16年的創意完成(Spotify上有這位老哥,感興趣的又有條件的建議去支持一下)。
油管上有一個賬號專門搬運《原子之心》的一些製作幕後,其中就有音效團隊帶著收音設備去注入地鐵這樣的公共場合採樣的視頻。
可以說,《原子之心》聚集了俄國遊戲業的很多精英,是俄國本土第一款3A級遊戲。Mundfish可謂整了個絕活。
將Mundfish這三十年以來的發展歷程總結一下,可以得到下表:
而直到現在,除了臉書,官方(疑似)還在Tiktok上活躍,並時不時的會發布一些整活視頻。
騰訊也注資其中
你有可能並沒有注意到,或者注意到了也不敢相信。上文引用的這張合照拍攝於去年夏季,也就是騰訊注資後(騰訊注資是在二月)。
沒錯,中國的騰訊向原子之心注了資(不過考慮到《毒液》和《獨立日2》都有騰訊的投資,這似乎也沒什麼奇怪的了)。
其實不止騰訊,Gaijin和Gem都向《原子之心》投了錢。這也是騰訊在俄羅斯的第一筆投資。
原因據說是騰訊內部有人特別喜歡《原子之心》,還先後向莫斯科派了兩撥完全不同的人檢查遊戲。而結果令他們非常滿意。
要知道,以往騰訊投資都是讓對面給他們發遊戲,而這次是騰訊親自去檢查,可見騰訊的重視。
目前,Mundfish一半的資金都握在官方的財務總監手裡,騰訊也承諾不干涉原子之心的開發,因此這也相當於是給原子之心的創作資金與其在國內的發售上了一層雙保險。
“巨型蘇聯MEME合集”
在《原子之心》前,Mundfish曾經推出過一款相同世界觀的VR多人遊戲,《蘇聯月神公園VR(Soviet Luna Park VR)》(現在已從Steam商店頁消失,只有小黑盒還能搜到相關頁面)。
這原本只是一部利用開發《原子之心》的一些邊角料鼓搗出來圈錢的作品,裡面有很多封包的早期開發殘餘資料。因此,月神公園的預告和實機演示也可以視作是《原子之心》的概念內容。
《蘇聯月神公園VR》的誕生,源自於Artep的業餘愛好:神經學。Artep對VR很感興趣,認為VR代表一種基於神經學的未來方向,因此月神公園也有探索的味道。
不過這部作品因為技術力不足已經賣掉了,據說賣給了一家俄國公司賺了幾百萬美元。
由於Artep對研究神經學的熱愛,因此原子之心中出現了很多捏他俄國(蘇聯)神經學研究者的內容。
譬如主角的上司,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謝切諾夫,其形象和名字就取自於俄國神經學之父伊凡·謝切諾夫。
(伊凡·謝切諾夫(1829~1905))
他是俄國生理學派和心理學中的自然科學流派的奠基人。曾任聖彼得堡科學院名譽院士。
1829年8月1日生於焦普雷伊區,1905 年11月2日卒於莫斯科。聖彼得堡大學和莫斯科大學生理學教授。研究和發現了中樞抑制現象。他提出新的反射學說,把反射活動推廣到大腦的活動。
1863年發表《腦的反射》一書,認為一切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活動就其發生機制來說都是反射,大腦反射包含著心理的成分。反射的中間環節具有思維、思想的本質。1878年發表了《思想要素》一文,系統地闡述了對個體智力發展的見解。
謝切諾夫學說堅持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揭示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用以解釋心理學的問題。他的研究方向後來成為伊萬·彼得洛維奇·巴甫洛夫創立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思想背景。
遊戲中的謝切諾夫在被斯大林賞識的時候,也在被蘇共中央的人提防著,這個人就是莫洛托夫,他的形象自然也是源自於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那個莫洛托夫。
(威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莫洛托夫(1890~1986))
原子之心有一本官方前傳小說,21年時,Zace放出的兩張截圖其中的一張提到,莫洛托夫向斯大林進言要提防謝切諾夫的野心,但是對方不屑一顧。
官網的NPC裡也有一個莫洛托夫,如果二者是同一個人,那麼在遊戲中後期,莫洛托夫將會成為主角重要的盟友。
他在遊戲中的地位也是現實世界的一個反映,因為蘇聯從斯大林去世到赫魯曉夫上臺初期,人民呼聲最大的繼承人其實就是莫洛托夫,這一點有蘇聯解密檔案可以作證。所以開發者有可能參考了這段時間的事,從而給莫洛托夫安排了這個地位。
目前這本前傳還沒有出實體書,預計要和遊戲一樣等待發售,大概會有200多頁,裡面還會詳細介紹很多本位面的蘇聯名人在原子之心時間線的經歷和結局。
還有一點很有意思,原子之心的原聲專輯中的歌曲有一半是現實中蘇聯時代的經典曲目,Zace表示會為這些曲子逐一編寫基於原子之心時間線的簡介。
原子之心裡,很多無人機的造型都源自於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設計,但是在現實中這些無人機並沒有被採用。原子之心全部把它們給搬了出來。
原子之心也在外網被懂行人士評價為“巨型蘇聯MEME(梗)合集”,裡面有很多前蘇聯人才懂的梗,尤其是有很多蘇聯動畫角色。很多機器人都是基於某個動畫角色設計的。
如果說,目前為止這些嚴肅的“彩蛋”只會加深你對遊戲的一些瞭解,並不會提起你對遊戲中彩蛋的興趣,那麼接下來要說的,就是一些比較刺激的消息了。
據傳,原子之心的開發商都不太正經,在《蘇聯月神公園VR》的開始部分,就有著蘇聯性愛機器人的彩蛋。
Mundfish的CEO Zace本身就是個喜歡看日式BDSM的老二次元,因此在原子之心裡也塞入了很多SM暗示。譬如預告中出現的芭蕾舞機器人是一對機器人中的一個,也是謝切諾夫的保鏢,但在官方推特對其的介紹上暗示了它可以玩SM。
也許從這點還看不出來哪裡有“二次元”。但是,讓你絕對想不到的是,原子之心開放過一個官方彩蛋收集表,裡面有很多關於JOJO和東方的提議。所以目測等到遊戲發售時,“找彩蛋”也會成為一大樂趣。
除了關於其他作品和歷史的梗以外,原子之心本身也應該存在著一些“梗”。但目前為止,只有原子之心社區標準的慶祝語:“Long live the soviet science.”成了現階段唯一一個梗。
遊戲模式的探索
最一開始,Mundfish對《原子之心》有著很多探索與嘗試,並在這一過程中提出了很多新思路。譬如在17年時,他們還暢想過要按章節發售遊戲,也在19年砍掉了原本計劃中就有的多人模式。
《原子之心》在19年和20年都有發放遊戲Demo的想法,不過當時因為Demo劇透嚴重,尤其是關於主角身份的劇透太多,所以Demo發放計劃被砍掉,變成了兩個遊戲演示。
在19年的一篇採訪中顯示,當時的Mundfish手裡至少有七個時長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技術驗證Demo。其中一個Demo的試玩視頻還由一個疑似前員工的人漏出來足足有21分鐘的片段(有些玩家也許看過,但是因為有協議在不能外傳,既然目前已經公開的試玩演示視頻內容加起來至少已經長達一個小時,就不要因為好奇去找了,靜候遊戲正式發售吧)。
(《生化奇兵2重置版》)
如果說主角左手異能右手武器的設定看起來很像一款遊戲,那麼你沒想錯,在製作遊戲時,Mundfish參考了很多類型的遊戲。
據說《原子之心》光是遊戲機制就至少參考了《毀滅戰士》、《只狼》、《極地戰嚎》、《生化奇兵》、《輻射》與《潛伏者》。
因此,《原子之心》有可能是一部含有多種不同風格的遊戲元素的作品,也很有可能會像《恥辱》一樣可以由玩家自選遊戲通關風格。
至於在劇情方面,遊戲很有可能參考了《路邊野餐》、《索拉里斯星》與《黑鏡》。
並且,在《原子之心》內,每一個機器人都有完整的內部建模,和一套完全不同的處決動畫。
目前,還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原子之心》是一款開放世界的遊戲。
Mundfish四元老平均年齡只有三十多,其中最年長的Artep也才44。和某個用沒有玩過遊戲的人開發遊戲的國內公司不同,Mundfish的四人都玩過、或者說至少接觸過非常多的遊戲。在創作原子之心時,自然也就會參考他們曾經接觸過的這些單機遊戲。
他們在遊戲開發初期考慮過很多設計,包括主角可以捏臉、選性別以及多人模式等等,但這些設計經過自身衡量,全部都取消了。最終,他們決定專注於創造一個完整的開放世界遊戲。
開放世界,線性流程,可以說,《極地戰嚎》就是《原子之心》的模板,《原子之心》就是改良後的育碧罐頭。
在2020年,曾經流出過一段開發幕後,那就是當時《原子之心》的開發人員會參考極地戰嚎的載具系統做遊戲內的載具測試,只要比極地戰嚎流暢就是贏。而且那時,原子之心的換彈動畫還直接照搬了《極地戰嚎4》。
更何況,在原子之心的一支預告片中,還出現了可玩性極強的武器改裝系統。所以這部遊戲的質量,絕對值得期待。
後記
Mundfish曾經說過,他們討厭宣發、討厭跳票、討厭DLC地獄,也會將很多早期開發的構想做成彩蛋塞進遊戲。
像《殺手》、《最後的生還者》這樣的遊戲,會發售內含昂貴的遊戲周邊和手辦的典藏版禮包。
而原子之心的典藏版特別的硬核,他們直接找了一個白俄羅斯的粉絲定製了一大票一比一的武器模型。
而且他們說,雖然原子之心沒有Mod編輯器,但是他們鼓勵粉絲做Mod(這就是說也許會開放創意工坊?),並暗示想做俄國的V社。
總之,不管是單純從遊戲的角度還是從粉絲友好的角度,《原子之心》都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一部好作品。
也許,這段“俄羅斯人歷經三十年用心做好一部遊戲”的故事,是否會激勵更多的遊戲開發者,甚至激勵更多俄羅斯本土的遊戲開發愛好者創作出其他優秀的作品,我們不得而知。
誠然,Mundfish的成員各個可以說天賦異稟,但他們的故事,依然讓我們看到了一支在社會對一個行業存在歧視的情況下,一個團隊的努力與用心。
所以,也讓我們期待一下《原子之心》最終為粉絲交出的答卷吧。
(網站上有很多《原子之心》的概念圖和各種Artep早期製作的廣告,無需**)
Long live the soviet science.
參考資料
主創的臉書賬號:Artem Galeev
主創個人網站:artep.ru
作者上期文章:
《原子之心》前瞻第一期:瘋狂的原子朋克世界
星遊社是一個由眾多玩家組成,用愛發電的組織,初衷是玩家們聚集在一起玩玩遊戲,寫寫評測。如果你也熱愛遊戲,且對遊戲有自己的認識與見解,那麼歡迎你加入星遊社,這裡有最志同道合的夥伴,和最輕鬆的寫作氛圍,同時我們也會提供豐厚的稿費予以回報。金錢的目的不是腐蝕你,而是對你付出的肯定。如果你是遊戲開發者,我們可以負責遊戲的推廣,宣傳甚至發行工作,讓你能專心遊戲製作。當然,遊戲質量本身得過關,因為我們只做真實的評測!絕不!恰!爛!錢!對於那種粗製濫造的遊戲,我們會拒絕合作,給優秀遊戲維護好良好的發展空間。更多內容歡迎關注公眾號:星遊鑑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