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苦於追求對象而不得,困於自己為什麼不能找到甜蜜的愛情。其實這件事情的答案非常簡單,只是一廂情願的人,不願意承認罷了。
1. 偶爾表白,常常約會,總是選擇
特魯多醫生的墓誌銘是這樣寫的:偶爾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
放在親密關係的治癒中,就有了這個標題:偶爾表白,常常約會,總是選擇。
什麼意思呢?我拿一個數據做說明吧,這數據是我亂編的。主要是為了說明這標題的引申,數據本身沒有參考意義。
我們把與異性交往的機會看做10,那麼用這個標題來說就是:你在 10 次與異性的交往的機會中,有 7 次你都應該具備主動選擇權利,有 2 次你可以成功贏得約會,有 1 次你才會選擇表白。
表白,約會,選擇的比例差不多是 1:2:7。再次強調,這數據是我編的,只是為了理解跟異性交往到親密關係的發展,要怎麼樣開啟一個easy模式。
因為我見過太多的人,一上來就開啟死一次就刪檔的挑戰。那麼結果顯然是等待下一個循環。
2. 戀人應該首先是朋友
假設有一天,一個人突然對你說,我覺我們好熟悉,可以把你的錢給我花嗎?
我相信你的第一反應,會覺得這個人腦子有病。
在女生眼中,不熟悉的男生表白,就是這種感覺,這種令人不適,甚至有點厭煩。當然,如果恰好是美男和慾女的故事,那就當做個例吧。
如果你天資非美男,又沒有好運氣遇到慾女。還是去期待地上有5毛錢更現實一點。
性別互換一下,在男生眼中,其實也會對陌生女生的表白感到不適。儘管遠古的生物基因影響了求偶的思維方式,但畢竟生而為人,面對這種場景,兩性行為相差不會太多。
原因也很簡單:熟悉是我們需要的心理安全,親密關係中,心理安全是基本的依賴。沒有這一點基礎,那麼所謂的愛情,我們可以理解為 one night sex。
如果一段還未開始的感情,已經讓你覺得內心不安,那麼應該早點敬而遠之。提起這個,我想到一個令人害怕的新聞。
幾天前,一個男生赤膊在寒風中,手持玫瑰,等著一個女孩接受他的表白。放在言情片中,男生要是有主角光環的話,估計會打動不少人。
然而現實中,這些人卻真的是足夠現實。評論區幾乎一片倒的勸女生離這種人遠一點。可能在故事裡,這很浪漫,但在真實的生活中,這很恐怖。
極端愛的背後,是極端的思維和行為。能遇到什麼人不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選擇的能力也是需要鍛鍊的。
常常有人說,當我們結束一段渣男渣女的戀愛之後。美好的幸福就會來臨。這事情其實並沒有什麼聯繫,關鍵在於我們在一次次選擇之後,是否看清了自己。
選擇愛一個人的時候,也在選擇自己應該如何去愛。
3. 選擇永遠大於努力
與“總是選擇”相反的是,往往我們懶得選,或者沒得選。這種片面的環境,非常有礙於我們認識自己,瞭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人。
就像是玩一副拼圖,當你連手中的拼圖都沒有看清楚時,又怎麼能指望找到與其對應的圖案呢?
你所謂的非他莫屬,一見鍾情,不過是飢渴和寂寞的遮羞布罷了。
我素來對一見鍾情就相濡以沫的愛情邏輯不太相信。因為這個邏輯等同於,我看你眼熟,錢給我花花吧!
這種事情發生的概率,是很典型的倖存者偏差。有多少一見鍾情以單相思告終,有多少一見鍾情能走到相濡以沫?答案不言自明。
所以面對愛情,在一切沒有開始之前,你應該努力去選擇,而不是選擇(一個)去努力。
只有當你遇到足夠的異性,你才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樣的陪伴。親密關係是會改變一個人,與不同的人相愛,我們會遇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在伴侶選擇的這條路上,沒有什麼比遇到更好的自己更重要。
愛不是犧牲,而是成全。
文章到此結束了,感謝你的打賞收藏和點贊。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或者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如果你有情感的疑惑和問題,也可私信我交流。我們下期再見 :)
書籍推薦
心理學讀物推薦
拯救自我消耗的書單(心理學方向)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告知後致歉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