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寒假的来临,代数考试的结束让我有一整天来思考我这一篇解读改如何搭建,并且有充足的时间来查找相关的资料。我不是攻读心理专业的学生,我一向认为心理是一门极其需要经验科学来支持的科目,需要对普遍的人群有一个大数据的统计,也要对特殊的群体有一些相关的调查。在这里我首先表达一下歉意,凭借我个人的能力我只能依靠我在我人生短短的些许时间获取到的经验和我那微不足道的知识来构思这样一篇我认为最复杂难写的一期。人物的心理各不相同,作者想要赋予角色的内心活动也是各不相同,所以这一篇文章一定会有比较多的主观猜想在其中,如果列位有不同的意见,请尽管提出,我会尽量用客观的思想去解读人物的心理。
一、心理描写的作用
二、内心活动框架的构造
1、文字的作用
直接描写
间接描写(对话与环境)
2、剧作家的角色
按照题目,文章将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其二是内心活动框架的构造。但是很显然的是。人物心理描写是任何一个剧本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尽管作者不会用明显的“我很开心,我很快乐”这样的句子来直接体现人物的心理,但是环境,语言,表情,动作等等元素都会间接地反应人物的心理,我相信这是我们在学过中学的语文后就能体会到的。所以凡是有剧情的故事,几乎不可避免地体现人物的心情,对于Gal类游戏更不必多说。所以要谈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废话的主题,我虽然不太想讨论一个几乎在每个剧本中客观存在的东西,但是为了后面去描述作者是怎么搭建人物心理框架的,我还是稍微提几句好了。
第一部分、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那就不赘述也不分开来讲了。在这里我只想提出一个我自己认为几乎适用于每一个剧本的观点:心理描写是剧本推进的一个必要产物,它不会影响剧本,但是会有意地放大个体角色的价值。这个观点怎么理解,我们不妨拿人物的心理和第一期提到的人物性格来进行比较:剧本影响性格和影响心理的作用是类似的,唯一的差别是,如果我们把人物性格当做是剧情推进的一个产物——换句话讲,这是一个有剧情直接引起的变化,那么心理则是由在剧本影响下的人物,主观意义上的一个产物。或许这句话比较难以理解,简言之,就是剧情影响了人,从而剧情塑造了性格;剧情影响了人,从而人物有了心理,这两者的差别在于主语的不同。而很明显,一旦在用文字或者艺术设定上(美术设定中表情的变化,音乐配乐的变化)上对一个角色进行了特写(包括视角转换,或者专门开设的一个额外故事),我们都很容易发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被放大。
我们可以试想两个场景,这是我们每个玩家几乎都会在游戏中遇到的状况:其一是在一个嘈杂的校园里男主和四个女主相遇了,两人开始展开了对话;其二是放学后的教室中,男主进入人物线,开始和其中一位产生对话。这是两个非常普通的场景,但是在前者,作者通过这种设计多人场景的方式让每一个角色的心理作用弱化了(很明显,心理和性格一样,对于角色而言是一一对应的),这种做法有助于表现出这是一个团体性的场景,而不是特定地表现一个人物;而对于后者,即使没有语言描写,我们也可以通过前后文包括当下的环境来解读男女主的心理,通过减少人物的设计,更能突出单个人心理的作用,因而也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了男女主的身上,这就是心理描写的作用——转换文本的重心。
其实如果我们往下读,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有意无意地构思这样的场景来刻画人物,其实也是间接地突出角色塑造。在从这个程度上讲,心理描写的作用可以让故事在推进的过程中让不同角色在每一个单独的小故事中扮演不同影响程度的角色。
第二部分、内心活动框架的构造
这个主题是本次解读的重点,我们已经明白心理描写的作用是为何,接下来该探讨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心理的。在这一部分我将分为两块内容,第一块着重探讨文字描写对于心理刻画的作用,第二部分我们探讨一个很深入的问题,就是剧作家在刻画心理的时候,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如何开展人物的塑造。
一、文字对于内心活动的刻画
当然我们能发现,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美术的设定和背景音乐对于心理的刻画也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但是这一期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文本描写的刻画,因此另外两者我们放到后面几讲再做详细的论述。
文字对于心理的刻画,有基础文学水平的每个人都能知道,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部分的。
1、直接描写
文字通过直接描写心理,是最直观有效传递信息的方式之一。“我快疯掉了”这种短句可以快速让读者体会到主角的痛苦和挣扎。一般来说,人物的心理都是很容易体现出来的,不需要作者额外地修饰。但是如果情感太过强烈,作者则会刻意地安排心理活动,“我输了,我好痛苦好痛苦好痛苦好悲伤好悲伤......”。输了感到难受是常态,不过有意地这么写让读者更加体会到角色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我们横向对比两句话
椿姐约我去咖啡厅,说要跟我讨论一下下次两人一起去旅游的事情
椿姐约我去咖啡厅,说要跟我讨论一下下次两人一起去旅游的事情,我有点紧张。
直接描写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很明显它直观地告诉读者我目前的心理是紧张激动的,当然也一定程度上包括了兴奋和愉悦。但是第一种写法,对于读者而言,我们就会对此产生猜测:我是平静的还是激动的?欣然接受还是有所抗拒?在这里人物的心理就会在解读上有分歧。所以综上所述,直接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两点:提升心理活动的程度,以及限制读者对于人物心理的理解。
2、间接描写
Gal中对于人物间接描写的方法有两种(排除BGM等非文本外的因素),其一是通过对话,其二是通过对于环境,外物的描写。
对话是Gal文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和小说不同,Gal在叙述对话的时候不需要逐字逐字地添加说话者的主语。卡特琳娜公主说“为了这场战斗,我们需要征兵”在Gal中就会变为一个文本框,一边显示这是公主说的,一边显示文本“为了这场战斗,我们需要征兵”,同时背景的立绘会变成公主的样子、因而作者只需要变换文本框显示角色的样子就能简单地制造对话。
对话的角色分为两类,一类是心理描写的主角,另一类就是主角以外的人物(以下出现的“主角”都是指分析心理描写的对象)。我们需要区分一个概念,如果主角在对话中说道:“自从那件事过后,我抛弃了一切娱的娱乐,把所有的时间投入到了练习中”,那么读者可以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坚决而且果断的。但是这个对话对于心理的作用仍然是间接的,因为没有出现对于心理的直接描绘。但是如果文本这样没有刻意安排对话,而是直接从主角的视角复述了上面的那句话(很明显,主角没有和任何其他人产生对话),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心理活动,但是它对于人物内心的感受仍然是间接的,从我的角度来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和自我的对话,从这个对话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感觉。
而对于主角外人物的对话作用就更为明显,因为当视角转变到主角身上是,其他人物唯一能够传递情感的方式就是通过对话。
我摔倒了
女主:你没事吧?
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我们可以体会到两个不同人物的心理刻画。对于“我”而言,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心理,但是我们能够感觉到,如果两人处于热恋中,“我”内心收到关怀的温暖;如果处于战斗中,“我”因为能收到保护而感到欣慰。而对于女主而言,这里的心理活动就是表达了对男主的关心,如果有前后文的解释来说明这是真正的关心还是虚情假意的关怀,另当别论。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对话的作用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很有用的,对于双方而言都能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内心的活动。
环境的体现和刻画做不到课本上分范文那样去描写“月黑雁飞高”,因为同样的受制于美术,Gal本身不太可能去描绘一个动态的环境,环境的样貌更多需要是通过作者在已经给出的CG和背景图中脑补的。这一部分的作用我将着重在我的第六期、音乐和美术的作用中去论述,尤其是一些简单的光影变换,可以让心理的描写更加的突出。在这里,我暂且先强调一下环境也是能间接体现人物心理的。
二、剧作家的角色
这个问题的来源是由于一个朋友对我上面的内容有质疑。我上文有提到说,环境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是有作用的,环境简介体现人物心理。然后他问了我一个问题:环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产物,它是不会变的,或者说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法干涉自然规律的,那么从这个角度上讲,人又如何能因为环境而产生心理的波动呢?
当时我提出了两个看法。
其一,就是我们语文课本上学的“触景生情”。一个固有的环境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改变,但是对于其中的人而言,可能会因为环境具有的一些特征而产生的不同的心理。所以才回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说法。
其二,则是作者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已经有意地将环境的刻画用一个要突出角色的视角来体现出来了。
因此,在这里我提出一个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比较难以讲述的特别清楚的观点:剧本家在刻画人物心理的时候,到底是以一个旁观者视角来描写,还是以参与者的视角来描写,抑或是两者兼具?
想要想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例子:
男主视角:
男主:“所以说,你为什么会放弃这样一个机会?”
女主:“因为仍然想见到你,如果我答应了要去,那我再也见不到你”。
男主:“但是我会因为你放弃了这样的机会而难过的啊,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你要对你自己负责!”
这里的男主视角指的就是我们普通玩游戏时“我”作为男主的视角。
我们用刚刚提到过的想法来分析,如果以一个男主视角来看人物心理的刻画,首先,这是一个客观意义上真实存在的对话,男主因为女主选择和自己留在一起而放弃机会感到快乐和害羞,同时也有惋惜和难过,这是无可厚非的。
如果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分析,除去上面的情感之外,男主是否还有别的情感理解?我们能不能完全地猜测出男主在讲什么?
这是一个晦涩难懂的话题,因为作者视角的转换往往会带来心理描写上的转换,很难让凭借我们的直觉去理解。我试图将其解释得稍微简单易懂:如果我们是男主本身,我们很容易明白自己内心到底在想什么;如果我们是一个旁观者,或者以男主的视角去观察别人,我们只能从他们的言语、动作或者表情之类的外在表现来推测内心,但是仍然不能做到十全十美。我认为,在人物刻画上,一个成功的作品需要符合现实中的人情关系,换言之就是如果我将玩家代入到男主的身份中去,我是不能如此轻而易举地参透其他人物的意图的。大家可以列举一些心中玩过比较无趣的作品,都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剧情的走向和人物的表现几乎都在完全的意料之中,因为才回让人感到无趣。因此对于作者而言,他在写作的过程中,究竟是以一个旁观者视角去创作每一个角色,还是将自己代入到每一个角色中去,从而反应人物性格,是一个需要斟酌的问题。
如果我单纯地将剧作者的身份代入到每一个角色中去,那么结果必然是人物的内心活动曝光成为一个读者能轻易理解的内容,这样的作品几乎没有太多需要理解的价值。描写女一号就代入到女一号,然后写她遇到男主时的害羞,还写的很具体,那么是否作为一个人而言,对读者来讲,太好懂了一点?我点名批评一下《春音Alice gram》,作为我刚入坑galgame的几作之一,虽然我硬着头皮回收了全CG,但是对于人物一些心理描写,是在是让人有点无聊的头痛。
但是反之,如果作者太过客观地去描写每一个角色,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写作,那样虽然能达成比较客观的效果,也让剧本的发展增加了更多可能性,但伴随而来的是一些人物和剧情上的梳理。我们这样理解:因为玩家往往以男主的身份来参与到故事中,从而刻画心理,如果作者硬要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构造内心活动,一定是会产生偏差的。
所以希望大家能理解我的观点,既然剧作家想要把握好这个心理刻画的程度,她既要兼顾每一个角色,保证每一个角色的心理都能得到基本的描绘,也需要将自身代入到男主的视角中,给每一个角色增加更多的神秘感,或者至少说在好感递进的过程中,一个角色慢慢对主角敞开了心扉。一个好的剧作家,他可以把自己安排成上帝,在把故事和人物心理全部参透的情况下,构思对于读者来讲,怎么将心理的描写做的更加细致;他也可以把自己安排成男主,让自己成为推进故事的主角,从而达成和读者同样的共识,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编剧是可以明确自己的角色价值的。通过这种程度的理解,他在塑造人物心理方面的水准必然会受到广泛的认同。
图文无关
本期的讲解就到这里,下一期我将更深入地去挖掘文字本身带来的效果,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支持我,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