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旅行者,请检查飞船后视镜和核动阀门,调整电台音乐频率。前方即将降落于土星野餐旅馆:全息玫瑰碎片HologramRose.
「全息玫瑰碎片HologramRose」:一个写作团体,由一些玩家和游戏作者共同成立。我们希望一起做一些硬核又有趣的事儿。在疯狂的宇宙里,希望有片刻能打动你——每一位旅行者。
康纳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倚着电梯玻璃壁望着窗外的城市,一场震惊宇宙的谋杀,一滩充满着家庭矛盾,谎言的泥潭。他渐渐觉得疲惫,接着是对周围感知的麻木,最后是孤独带来的冷酷,他一言不发,只是等待着电梯抵达他温暖的“家”。
或者说,一个可以住宿的地方。
霍拉斯在玻璃缸中来回爬走,期待康纳回家再次抚摸它,喂养它。但这次康纳没有,他俩相对无言。蜥蜴不断翻动着眼睛,虽然它可以做到一目二视,但还是没有察觉出你的异常。或许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康纳若是可以,他愿意就此沉沦,但他不行,因为还有一个陪他走过青春的女人和一个需要父爱的孩子。康纳清醒过来,然后继续着手于工作。
白老师:这游戏太中年了
这是《Lacuna:黑暗科幻冒险》中一段场景的描写。从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康纳正处于一种极大的中年危机中,这种发自角色内心的焦虑感溢出电脑屏幕,让电脑外的玩家忍不住为康纳,或是像康纳一样点上一根烟。我记得玩《Lacuna》之前,我的一位好友警告我:千万要忍住抽烟的念头!这么看的确如此。
曾经看过一张meme,内容大概是这样的:影视剧中的警探be like:1.酗酒抽烟 2.争夺孩子抚养权 3.打架。配图是《真探》第二季的维尔克鲁警探。看似幽默的meme实则反映出”黑色“艺术作品中那些侦探们的普遍形象:《极乐迪斯科》中的哈里杜博阿,《黑色洛城》的菲尔普斯,钱德勒笔下的菲利普·马洛……这些都是很典型的侦探。他们往往巧舌如簧,雷厉风行,心思细腻,但在硬汉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细腻而伤痕累累的心。
黑色起源 Genesis Noir
黑色电影通常被分为三个时期:早期黑色电影时期1941-1950 ,经典黑色电影时期1950-1960,新黑色电影时期1970至今。首先不少黑色电影都是由黑色小说改编而来,如《马耳他之鹰》和《漫长的告别》,黑色小说于20世纪初兴起,此时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便是达希尔·哈米特,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创造出“硬汉侦探”,能与海明威笔下的硬汉相比,硬汉侦探的元素在之后的作品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菲利普马洛和《与狼同行》中的沃尔夫警长。
在进入早期黑色电影时期前,我不得不提鲍里斯·维安(Boris Vian)。
“幽默是对失望的嘲弄,是绝望时的一线生机。”
二战后的巴黎滋生了一种称为黑色感悟力的东西,1946年的夏天,维安受一家出版社编辑的邀请,创作了《我将向你的坟墓啐唾沫》(J'irai cracher sur vos tombes),署名为“韦龙·沙利文”。值得一提的是,韦龙沙利文是他使用的笔名,但维安称自己只是将沙利文的作品翻译过来而已。
《我将向你的坟墓啐唾沫》一经出版便在法国引起争议,成为自《包法利夫人》后第一部以淫秽罪名被起诉的作品。更要命的是,一位中年推销员在旅馆中勒死他的情妇并自杀,而情妇的尸体旁正陈列着这部小说。因此,维安被囚禁。詹姆斯·纳雷摩尔是这样评价维安的:
维安人生、作品的主题和母题——靛蓝的情绪、烟雾缭绕的爵士酒吧、美国小说、罗曼蒂克的孤绝(isolation)——类似于他那个时代的电影的主题和母题,他那惊世骇俗的小说突显了似乎与黑色电影相关的两个议题:性暴力、种族上的黑人性(racial blackness)或他者(otherness)。
因为《马耳他之鹰》,《双重赔偿》,《邮差总按两次铃》这些电影都具有“黑色或黑暗”的主题或情绪,所以它们被命名为Film Noir,这个词是从黑色小说Série Noire 套用过来的。因为黑色电影的法语术语听起来更优雅,于是在黑色电影的概念被引入美国时,鲜有人翻译成“Black cinema”。黑色电影刚出世引起好莱坞震动,不仅因为黑色电影中大部分场景都是黑夜和下雨天,主角往往也是个小人。比如《邮差总按两次铃》中主角弗兰克和情妇科拉联手谋害餐馆老板尼克。不少明星看到剧本后都无法忍受自己扮演这样的角色。詹姆斯(前文提到的)这样说: “一个理想的黑色电影男主是约翰·韦恩的反面。”
时间来到五十年代,经典黑色电影时期。此时黑色电影成为了一种时尚,人们开始接纳那些风趣狡猾的男人和诡计多端的女人,因此诞生出了黑色电影明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死吻》,《日落大道》等。但好景不长,美国时代背景的转变和炒作让经典黑色电影撤下历史舞台。
进入七十年代,这一时期不少导演开始发掘和反思黑色电影的深刻内涵,比如马丁·斯科塞斯。这一时期的黑色电影往往反映社会问题并对其进行批判,如《唐人街》。其片名唐人街的来由据说是编剧在和一位警察闲聊时,编剧问警察每天做些什么,警察说什么都不干,他说:中国人的文化和我们相差太远了,有时我们出手办事时,都不知道是在制止犯罪还是协助犯罪,所以干脆不过问。编剧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象征物,于是加入剧本之中。影片结尾的一个升拉镜头缓缓升入高空,俯视着唐人街,一个意蕴深厚的镜头表示主角在面对邪恶的妥协,提示未来还会有相同的案例发生。比起之前单纯只有绑架,夺妻这类不道德的黑色电影,七十年代后的黑色电影赋予了社会意义,起到警示的作用。1970之后的黑色电影往往是最被人所熟知的:《七宗罪》,《银翼杀手》,甚至是最新的《新蝙蝠侠》等等,这些黑色电影打破传统的壁垒,向多元化和深度化迈进。
黑色小说,电影并非外国独有,中国也诞生出了如《夜半歌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等,之前还有一些古早反间谍小说绘本,但都是昙花一现,并未发扬光大。
无处不在的黑暗 Dark Everywhere
识别一部黑色电影总是比定义黑色电影这个术语来得容易。
由感官传递而来的直觉往往是最准确的,在读,在看,在玩有关黑色的各种艺术产品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这些元素:肮脏的街道上车水马龙,杂乱的公寓一片狼藉,身着战壕风衣的私家侦探或是警探搭配衣着光鲜亮丽但心思歹毒的美人,背景音里低沉电子合成音乐混合着复古的爵士乐再配合着刚好能烘托情感的大雨。这些往往是组成黑色xx重要的元素,这些元素奠定了其质感,让你第一次看,第一次听便知道:这太Noir了。
但对其定义,詹姆斯是这样说的:不管黑色电影“是”什么,标准的历史叙述都声称它源于美国,是硬派小说(hard-boiled fiction)和德国表现主义(German expressionism)综合的结果。这个术语关联着一定的视觉和叙事特征,包括低调摄影(low-key photography)、潮湿的城市街道影像、“通俗弗洛伊德式”的人物,以及对蛇蝎美女的罗曼蒂克迷恋。
这种质感与社会背景,德国表现主义还有硬汉派有关。由于战争对社会的摧残,现实主义开始复苏,美国梦开始破碎,观众开始渴求对严峻的现实真实感的追求,摄像机不再聚焦于棚内的豪华布景,而是转移到街头巷尾,主角不再是高大上的英雄或是王公贵族,而是转移到负债累累的侦探,四处求职的普通人。黑色电影对骨感的现实描写为其添上一层悲剧色彩,电影《七宗罪》中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警探便是一个活脱脱的悲剧角色,而《七宗罪》中也表现出对美国梦的质疑,宗教恐慌等等。
除了战争摧残外,德国人把德国表现主义带到好莱坞来。德国表现主义是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的,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的(百度百科)。如蒙克著名的呐喊,其扭曲的图像和惊悚的五官使情感如同洪水猛兽般直击观众心灵。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作有电影《卡里加里博士》,其中对黑色的大量运用成为表现主义影片的关键因素。而黑色电影,顾名思义便是有大量黑色的运用,而表现主义影片中对黑暗的运用便为黑色电影提供许多可鉴之处。
前文提到过黑色小说对黑色电影的影响。硬汉这一词开始植根于黑色小说中,硬汉形象从海明威笔下的斗牛士,达希尔的山姆·斯帕德,到钱德勒的菲利普·马洛,这些人往往在面对故意刁难时毫不退缩,直面来自现实与精神的双重打击,他们总是以一种颇具讽刺意味的口吻与他人交流,熟练的使用双关语,每一句都讲究一针见血。而这种
粗糙但又颇具深意的对话在电影中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看到那些优雅混蛋是怎样在各个势力间跳起华尔兹的。
但这些硬汉并非只有”硬“的一面,男人也是水做的,这些侦探的战壕风衣下往往掩盖着难以启齿的过去,而这些过去将他们干的伤痕累累,铁汉柔情形容的大概就是这些人,如《Lacuna》中陷入中年危机的康纳,《搏击俱乐部》中性感度爆表的泰勒,还有《极乐迪斯科》中我最爱的哈里杜博阿。
你拥有如此浩瀚而又博大的灵魂,而我也将一直,永远回到他身边。
电影是光的艺术,一部电影是否有好的质感,光肯定起决定性作用。以《新蝙蝠侠》为例,马特·里夫斯用拍黑色电影的手法去拍一部超级英雄片,而这部电影最让我眼前一亮并我最欣赏的一点便是它对哥谭市的塑造,诺兰拍的黑暗骑士三部曲中的哥谭,虽然有对贫民窟的镜头,但大多数镜头则聚焦于高楼大厦,这种镜头语言似乎是在告诉我们表面光鲜亮丽的哥谭下暗流涌动,而《新蝙蝠侠》则毫不避讳的把哥谭的肮脏与丑陋展现于观众面前。
街道上尽是比夜晚还要黑暗的东西
《新蝙蝠侠》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大概是画面太暗了,从蒂姆·伯顿时期为蝙蝠侠打上的轮廓光,到诺兰利用背景光来为角色打光,蝙蝠侠的位置观众一眼便知,但《新蝙蝠侠》中,ARRI LF的使用让哥谭的夜晚显得更加真实,而配合黑色电影和哥谭常有的大雨基本不再需要额外的打光。正是《新蝙蝠侠》中对光线的运用,让它的质感更像黑色电影而非超英电影。除了蝙蝠侠外,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中也有类似的运用,霓虹灯反射再潮湿路面上的光污染反映出越战后美国人民混乱浮躁的心境和崔维斯对现状的厌恶。但说到底为何黑色电影用这样少的灯光,大格局:反映城市的肮脏黑暗和主人公内心变化,还体现了表现主义;小格局:战后物资匮乏打不起光。
尽管战时停电与削减预算是黑色风格的直接缘由,但是这些因素应被置于一个更大的照明文化之内来思考:哪些空间被照亮,以及如何被照亮。没有哪个公司像通用电气那样,投入各种公关努力,通过战略性地使用话语与影像学,赋予照明技术以进步、科学和迷人的文化意义。黑色电影正是照明技术出现在大银幕上的重要代表,是使用人工光来品评现代性的电影——特别是工业化进入日常生活的现代性,它大规模使用人工照明影像,将电气工业的技术进步转化为变动/疏离的电影叙事。
波本酒,加波本追水 Bourbon with a Bourbon Chaser
钱德勒在创作《蓝色大丽花》时,跟制片人豪斯曼提出一个建议:如果允许他在被监督的情况下喝威士忌,他就可以完成剧本。豪斯曼竟然同意了,他和钱德勒去了一家高级餐厅,在那里,他畅饮了三杯双份马提尼和三杯双份斯汀混合酒。然后,两辆大轿车、六个秘书、一个护士和一个医生到钱德勒的家,这个烂醉如泥的作家就这样写了八天剧本,从未吃过固体食物,但手边总是放着一杯波本酒。他完成了剧本,但他的健康也严重受损。(意味深长的是,在剧本最终稿的开头,三个角色走进酒吧,要了“波本酒,加波本追水”,而这场戏的结尾,三个人中的一个问道:“刚才是不是有人说要喝波本来着?”)
在不少影片中,我们常见警探从怀中掏出一个酒瓶然后小酌几口。酒在黑色电影中是很常见的元素,人们常说借酒消愁愁更愁,《极乐迪斯科》的主角哈里刚来马丁内斯就在褴褛飞旋中喝个酩酊大醉,醒来后患上了间歇性失忆症。这是典型的邋遢警探人设,他们看似很不正经,但大脑却异常清醒,总是能把关键的线索与至高的道理轻而易举的说出,《名侦探柯南》中的毛利小五郎也是这样一个角色。酒成为一种推动剧情前进的工具,不少文人墨客在饮酒后诞生出新的灵感。
与酒一同出现的是止疼药,在《马克思佩恩3》中,我们的小马哥总是将药和酒混着一起喝,因为这样的硬汉角色往往身陷于枪林弹雨中,然后以遍体鳞伤的姿态取得胜利。而酒除了喝个酩酊大醉外还有细细品尝的,如《卡萨布兰卡》中瑞克一个人坐在吧台前独酌,这种时刻不应有人相陪,不应狂饮,只应该倒上这么一杯,然后慢慢喝。
苏童在《往事的酒杯》中说: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喝起来滋味不一样。村上春树在《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中》中写道了一位老人独酌的情景:这意味着他已彻底放松。而目睹如此放松之人的机会,在漫长的人生中恐怕不会有多少次——他便是放松到如此程度。他喝了大约十二分钟(我当然没有细看时间,只是大约),喝一口思考什么,又喝一口又凝思什么。至于他思考的是什么,我自然无从得知。
这样的独酌,比起豪饮的奔放,更能体现一位硬汉的温柔和内涵,独酌的场景在黑色电影中大多发生在杂乱的办公室中,等待美人或混蛋的酒吧中。
有着黄金般色泽心灵的骑士
《漫长的告别》的作者,雷蒙德钱德勒是美国推理作家协会(MWA)票选150年侦探小说创作史上最优秀作家中的第一名。他笔下的马洛被公认为是最具魅力的男人。"有着黄金般色泽心灵的骑士",1995年,美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会员票选史上最佳男侦探,马洛超过福尔摩斯勇夺第一。
无耻混蛋有无耻混蛋的魅力,黑暗骑士有黑暗骑士(亦正亦邪的意思)的魅力,但最讨观众,至少是我喜欢的,是菲利普马洛具有高尚品格,出淤泥而不染的人。马洛有一种对公平正义的极度追求,《再见吾爱》中被别人殴打囚禁后仍然未放弃对真相的追求,在《漫长的告别》中,他在听说特里在墨西哥“自杀”后想要查明真相,即使知道这条路困难重重。但他自己这么说:“我不懂明智。我只有驴脾气。”虽然马洛被艾琳美的窒息,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原则,还是选择揭露真相。马洛对真善美的极力追求像极了《守望者》中永不妥协的罗夏,但后者却因固执的性格被曼哈顿博士消灭。
骑士往往有着高尚的品格,《漫长的告别》开篇马洛主动帮助特里劳尼这个醉鬼,之后马洛在特里逃亡时对于他的报酬不屑一顾,在勉强收下五千美元大钞后,他也只是拿出来缅怀过去,从未想过花费。他愿意冒着生命危险送特里离开洛杉矶,他愿意为朋友遭受侮辱和暴力但始终保持忠诚,这样的作风像极了《卡萨布兰卡》中的瑞克,他放弃与旧爱私奔的机会,而是帮助她的现爱登上飞机逃离。
马洛这类人不应该步入婚姻,因为他是个孤独的人,贫穷的人,危险的人,还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而这些品质与婚姻都不合。我想,他永远都会有一间破旧的办公室、一处孤寂的住所、一些风流韵事,却和任何人都无法建立恒久的感情……我眼里的他永远形单影只地走在街道上、待在房间里,虽然困惑却不曾被击垮。
这样的角色便是黑色小说中常见的硬汉侦探,这类角色不像福尔摩斯,波洛那样富有逻辑,理性,他们带有野蛮的色彩,但做出的行为却是如黄金般高尚。《与狼同行》的沃尔夫警长,《极乐迪斯科》金曷城警督,《辐射4》的尼克瓦伦坦,他们都有着金子般的心灵,对应了《飙马野郎》中大总统一句话:“吾心吾行澄如明镜,所作所为皆为正义。”
我深深凝视着深渊,长久以来我伫立、诧异、恐惧着
结
本篇文章篇幅较长,感谢每一位把它读完的观众。黑色电影中每一位硬汉都是每位小男孩小时想要成为的人,但成长的过程中有人被困难磨平了棱角,变得消极疲惫,而黑色小说,电影,游戏中出现的那些人物,那些情节却又那么让你向往,或许Noir的意义便在此:从他人对困苦的挣扎与搏击中获得对抗苦难的勇气。
参考文献:詹姆斯·纳雷摩尔《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王田《新世纪欧美类型电影》,机核《游戏茶话会Vol.21》。
想想看,有时做共犯比告密者更好——犹如萍水相逢的人最终成为一段歌谣,我们是游戏玩家,我们是「全息玫瑰碎片Hologram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