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World War. The world is war.
在戰爭中,沒有一個國家可以置身事外。
Hello,大家好,我是“不想起暱稱想睡覺”。今天給大夥兒推薦一部電影《1917》,想必大家對這個年份並不陌生,尤其是戰地一的玩家們。1917正是世界第一次大戰後期,這部電影正是講述了這次大戰中兩位傳令兵的故事。接下來咱們開始正文。
【多圖/無劇透(應該)】
故事背景:歷史上1917年,西線的戰事仍然處於膠著的塹壕戰中,而東線的戰事的壓力隨著沙俄帝國的分崩離析而逐漸減小。德軍統帥部開始將精力放在西線的戰事上,他們意識到德軍已經無法再經受住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如此慘烈的損耗。決定讓部隊從法國前線撤退到由德國人自己修建的更堅固的興登堡防線上以收縮戰線,更好地調配軍力和資源來防禦協約國的進攻。這個代號為Aiberich的戰略撤退行動在2月到4月間,德軍趁著夜色在2個月的時間裡將10-14個師的兵力從阿拉斯(Arras)和聖昆汀(St Quentin)之間凸出的佔領區撤離至興登堡防線,將德國的戰線後撤了40公里。
電影就是發生在德軍撤退之後的4月6日,德軍撤退至後方更堅固的塹壕中企圖引誘英軍對其發起衝擊從而粉碎英軍的進攻力量。而主角隸屬的英軍第八師電話線被切斷,無法將偵察飛機偵察到的信息傳遞給前線部隊,1600人的前線部隊危在旦夕,兩位傳令兵被立即派出,將司令部停止進攻的命令帶往前線。(熱知識:著名的奧地利美術生洗特樂在一戰時期就當過傳令兵)
這部電影採用的是偽一鏡到底的手法,由多個長鏡頭加上巧妙的轉場拍攝而成。這種超長鏡頭的攝影成本和難度極高,同時能給觀眾帶來很強的沉浸感。關鍵是這部電影的敘事節奏很好,全程無尿點,在你覺得有點愜意舒坦、無所事事的時候,劇情就隨著背景音樂來到了高潮部分,而且個人認為整體劇情設計已經很出色了,前後的鋪墊和呼應都很到位,也沒有出現盎格魯超人之類令人無語的設定。而且道具組很用心,電影中的各處細節都做得很好,基本上都還原了當時的境況,玩過戰地一的玩家真的很有代入感。
一名傳令兵在用戰壕潛望鏡觀察,另一名在用彈夾給步槍上彈(老李玩家狂喜)
注意傳令兵手中的信號槍和軍官手中的信號彈,跟戰地一里的信號槍一模一樣
一戰前期法軍仍然採取之前“排隊槍斃”的戰術吃到苦頭之後,西線戰場的各國軍隊都開始採用塹壕戰,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到已經成熟且完備的塹壕體系。而敵我雙方的塹壕之間則是一大片無人區,除了死神,沒有人敢在這片區域行動。所以說,不論是這兩位傳令兵自己,還是塹壕裡的士兵和軍官,都認為他倆活下來的希望十分渺茫。
被AT筒放倒的馬 doge(愛馬士震怒)
馬克I型坦克(...慈禧地雷...嘿嘿......反坦雷....嘿嘿)
多大的人了,還玩絆雷 doge
有種2788(阿奇巴巴)既視感
除了上圖的絆雷,德國人在撤退的時候砍倒了所有路邊的大樹攔路,殺光了所有的牲畜,在廢墟中留下零星的狙擊手,還擄走了當地約12萬的青壯年。通過這種焦土政策極大地阻礙了英軍部隊的前進和補給。在電影當中也真實地還原出來了。
影片裡面的印度裔士兵(嘿,色黑雅拉昌吐森)
有種尼維爾之夜既視感,這段鏡頭的光影做得很好
這部電影裡許多的話語都是頗具哲理的,例如斯科(圖左)認為勳章只不過是一塊破錫,哪怕成千上萬的士兵都是為了一塊勳章毅然赴死,但在他的眼裡不如口渴時的一瓶葡萄酒有價值。本片的演員質量很高,他們的表情、呼吸、動作都表現得非常真實,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下,這些細節都很考驗演員的功力,一點不到位就意味著大段的長鏡頭要重拍。
這部電影的定位依然是通過刻畫戰爭來引起人們反戰的思想。大家想一想,即便今天停止進攻,1600人免於被德軍的工事所絞殺,但是明天、後天呢?只要戰爭沒有結束,就會有人在流血,只要一天沒有和平,一天就有人要犧牲。1600人可能免於無謂的犧牲,但是他們終究要在戰場上為帝國主義擴張的慾望和貪婪買單。1914以來的幾年裡已經死去了幾百萬人,人們覺得世界大戰可以結束一切,但其實這場戰爭什麼也沒有結束。電影裡面,當時的每一名軍官、士兵、孩子、平民,他們不知道在二十年之後又有一場同樣浩大而殘酷的戰爭......
卷福引人深思的話語
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最後,寫作不易,希望各位多多支持。有不到之處各位可以指出,我會及時改正。謝謝。
文中部分信息和圖片引自豆瓣用戶vaultboyzhao
#電影推薦
#戰地一#